社会心理学复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2:12: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社会心理学复习

奥尔波特认为,“很少例外,社会心理学家把他们的学科视为试图理解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P29 p52-p53精神分析: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1、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意识 潜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部分,他所占比例小且不重要;潜意识则包含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又有一个前意识,他的作用是将人的原始欲望压迫于意识之下,并能召回在潜意识中的一部分。

(2)人格组织结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心理能量的源泉,他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

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是对两者加以控制与统辖,它遵循“现实的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的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他发端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父母的要求。

自我具备四个功能:1、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命;2、调节本我的需要以符合现实环境的条件;3、管理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4、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

超我的三大功能:1、管制社会所不容的原始冲动;2、诱导自我,使其能以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3、是个人向理想人格发展。

P34 p57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他讲行为主义的研究原则扩大到两个人和群体情境中的人的行为的

习得和改变上。

班杜拉认为儿童学会的许多行为模式不是按照早起行为主义提出的强化—惩罚学到的,二是

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

观察学习有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行为在线过程;4、强化和动机过程。 P42社会化:

(1)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引社会的文化,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 继续社会化:成人期个体的人格依然在成长变化,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个体要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这一过程叫做继续社会化。

(3) 再社会化:有意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建立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P47社会化因素:

一、遗传因素:

1、遗传意指父母的心理、心理特征经过受精作用传递个子女的一种心理变化的过程。 2、遗传对个体的发展决定了一下三件事:基本特征;男女性别;是单胎还是多胎。 3、人类基因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一种程式,规定了人类的社会行为。 4、遗传因素是人的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环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社会环境因素:

(1) 社会文化:

不同的社会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在带有普遍性的同时也带有自身独特之处,正是这些独特之处对个体的社会化进而对不同的民族成员的共同人格与社会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家庭: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原因有三: 第一.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

第二.儿童时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最强; 第三.家庭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单位。

四种教养方式:第一、宠爱型;第二、放任型;第三、专制型;第四、民主型。 (3) 学校;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第一、学校作为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其作用首先是进行系统教育。 第二、学校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它具有独特的结构。

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习大量的无形课程。他们在这里首次接受与他人相比较的系统评价,学会服从非个人化的规则,这些对儿童的自我发展和社会行为模式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 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一个有地位、年龄、爱好、兴趣、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特殊的社会化因素

1、同辈群体作为非正式群体,成员间有较高的心里认同感。 2、同辈群体成员间兴趣爱好一致性,极少带有强制性。 3、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价值准则。

(5) 大众传媒 (6) 计算机网络

P66角色以及角色分类

角色的定义: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社会行为方式以及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有三点特征:角色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角色是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而非自定的;角色是符合社会期望(社会规范、责任、义务)的。 角色的分类:

(1) 根据角色存在形态

理想角色:也称期望角色,是指社会或团体对某一特定的社会角色所设定的理想的规范和公认的行为模式。

领悟角色:是指个体对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的理解。--个体观念形态

实践角色:是指个体根据他对自己角色的理解而在执行角色规范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实际行为。

(2) 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的不同

先赋角色:个人与生俱来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角色。 自致角色: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活动获得的角色。 (3) 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

规定性角色:也称正式角色,是指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方式和规范都有明确的规定,角色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其是。

开放性角色,也称非正式型角色,是指个人可以根据对自己地位和社会期望的理解,自由的履行角色行为

(4) 根据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权力地位关系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 (5) 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可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功利性角色:该角色行为是计算成本、讲究报酬、注重实际效益的,这种角色的价值在于获得利益,在与行为的经济效果。

表现性角色:该角色行为是不急报酬的,或虽有报酬但不是从获得报酬出发而采取的行为模式。

(6) 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可把角色从参与程度低到参与程度高

P73角色学习

角色学习:是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成角色观念,一是学习角色技

能。

角色观念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包括四个内容:

一、 角色地位观念。二、角色义务观念。三、角色行为观念。四、角色形象观念。

P77 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符合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也就是个体不能执行

对角色提出的要求就会引起冲突的情境。

角色冲突有两种形式,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

角色内冲突:角色互动对象对同一角色抱有矛盾的角色期望而引起的冲突。角

色内冲突即可来自不同类型的角色互动对象矛盾的角色期望,也可来自同一类型的角色互动对象矛盾的角色期望。

角色间冲突是由角色紧张造成的。表现为两方面:第一、一个角色丛中的几个

角色如果同时对其提出履行角色行为的要求时,就会发生角色间冲突。第二、当两个角色同时对一个人提出两种相反的角色行为要求时,也会引发角色间冲突。

P78 角色偏差

角色偏差:一个心理和行为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

和心态结构。

P88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

存在的意识、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通常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换言之,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意向。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的综合的

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理想自我: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有关自己的理

想化形象。

P98 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指目标、规范、价值被个体作为行为指南,用以约束、调整自己行为的群体。 P98 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

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当个体为了准确的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

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位、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

P99 自我增强: 自我增强: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有关自我的信息,通过自我增强,

个体的自尊得以建立或受到提升。

六种方式: 1、向下的社会比较:当个体力图达到自我价值的目标时,常常会出现向下的社

会比较。

2、选择性遗忘:当回忆的事件有损于个体的自尊时,常常出现对回忆事件的选择性遗忘。

3、有选择的接受反馈:当行为结果的评价性反馈有损于或有利于自尊时,个体常常有选择的接受反馈信息。

4、缺陷补偿:个体在充当社会角色时,不可能事事成功,当自我角色目标失败时,常常可能会对相关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性做重新评估,以此进行自我定义以不长自己的角色缺陷。

5、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归因是自我防御性的,他通过强调个体对积极的合乎

期望的好结果的作用,缩小对消极的不合乎期望的坏结果的责任来保护自尊。 6、自我设障:尽管个体常常将失败归于外因,但有时也主动积极、预先设置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