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0 2:29: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38-39及练习六第1、2、3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数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这节课学习的角是平面图形上的角,是一个平面图形。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二年级的儿童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在编排上,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图入手,教材把这些角都用色线标示出来,由此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看到角学生会在脑海里出现一角两角的角、角落等,而这节课学习的角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再学一个平面图形。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可以接触到,如桌面上有角,教室的黑板和铁柜有角,但大多数孩子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他们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在这个过程就有必须从直观的表象到抽象的概括来认识角。因此,这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是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求知的、探究的状态。 设计理念:
抽象建立角的几何图形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整堂课设计为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的学习活动串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
1
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在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教具学具:
课件、三角板、圆片纸、活动角、边可伸缩的角、剪刀、两个信封、一人一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
(教师出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个圆形,露出一部分)猜一猜里面装着什么图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作出圆形的猜测,学生猜测后,教师取出这个图形。
2
2、教师再出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个长方形,露出其中的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学情预设:在学生作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猜测后,教师追问:“这次你们为什么不猜成圆形呢?你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 3、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图形朋友——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活动引入“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角、找角、画角 1、认识角
(1)、(老师拿出三角板)师:同学们,在你们的学具尺子上有角吗?有几个角?请同学们也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也拿出三角板同学们摸角,并能发现三角板上有角,而且有三个角。 课件演示:出示三角板,用重点符号出示角。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可以摸得到的东西入手,感知“角”。
(2)、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你们的学具尺子上有三个角,所以我们也就叫它三角板,你们看看它们有什么地点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角有一个尖尖的,还有两条直直的线。
师: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把这个尖尖的叫做这个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这个角的边。
课件演示:顶点
边
边
(3)、师:请同学们同桌之间指一指、说一说三角板上角的顶点和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