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习俗作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13:08: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潮汕的习俗作文

【篇一: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潮汕传统节日及习俗】

功夫茶

1、名称由来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 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 极为讲究。 2、历史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 3、地位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4、组成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

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5、茶艺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

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红桃粿

又称红曲桃、粿桃。也是潮汕过年过节或有喜

庆吉事时祖宗灵位前或饭桌上的主角之一。取桃果 造型而得名,其红颜色也有吉祥如意、好意头的象 征。桃果象征长寿,所以制作红桃粿是寄托了潮汕 人祈福祈寿的美好愿望。

制作红桃粿的材料比酥饺要复杂些,内馅一般

包括糯米饭、香菇、肉丁、花生、虾米、蒜。先把 切成丁的湿香菇、虾米、肉丁、炒香去外衣的花生 仁、切碎的生蒜,一起下油锅爆香,再拌入糯米饭, 加味精,胡椒粉、鱼露调味,既成红桃粿馅。皮是 用粳米粉(或米浆),加红米曲,然后用温水搅拌成 大块团状,下蒸笼至半熟取出,再反复揉捏和成一

整块面团,再捏出一块块粿皮,用粿皮包好陷做成粿, 再用模具印出来,上蒸笼蒸熟既成红桃粿。

他精致的图案,所以它既美味又好看,热着吃时粿皮柔 软,馅料丰富,咸味适中。也可以蒸好了下锅煎,那样 皮吃起来有点脆脆的,又是另一番风味。每次看到总让 人忍不住咬一口,一饱口福。 “出花园”——潮汕独特的成人礼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较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在潮汕地区,七夕又叫女儿节。“祭公婆神”、“出花园”、“走仔会”这些都七夕潮汕特有的习俗。

“十五成丁,十六成人”,传统的潮汕人认为,小孩子在15岁(虚岁)之前是一直生活在“公婆神”保护下的“花园”里,当15岁时,无论男女,都必须在七月初七这一天举行“出花园”仪式。“出花园”这一天孩子要穿新衣,脚着红木屐。其仪式是将三牲果品合凑成四件、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出花园”的孩子要穿新衣,穿红皮屐,男孩要吃公鸡头,女孩要吃母鸡头或鸭头。澄海、潮安、饶平等地习俗要用12样鲜花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揭东、普宁、惠来等地要让孩子吃猪肠猪肚,俗称“换肠肚”。中午进餐时,备办丰盛的午餐,有肉、三鸟蛋,共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等为

主,其意是吃了厚合,“出花园”后处处“讨人喜欢”;青蒜,长大后能算会除,聪敏伶俐;芹,是终身勤劳。“出花园”者的座位也是有讲究的,这一天,他(她)用餐坐上正位,鸡头朝着他(她),别人不可动,由“出花园”者自吃,鸡头便成了“出花园”者的专利,其意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出花园”前几天,亲戚们都会来送礼,一般都是送来一串生猪肉、八粒鸡蛋,还有一件新衣服。礼物是给“出花园”的主角的,父母一般都会把衣服收下,再收一点猪肉,两粒或四粒鸡蛋,其余的作为回礼返还送礼人。现在就简单多了,直接包个红包,送钱由父母操办。 1、春节 2、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这是因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官、地官、人官),以正月十五为大官当令,称上元节,祈望天官赐福。潮汕各地元宵风俗活动有吊花灯、游花灯、舞狮、猜灯谜、吃汤丸等。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旧俗的游神赛会都集中在元宵前后进行,活动时间长、项目多,民俗文化色彩更为浓烈。改革开放之后,各地政府倡导在这段时间开展各种健康的迎春文化活动和对内对外的联谊活动,使这个节日更具有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 3、清明节

潮汕的清明节,习俗主题是扫墓,民间扫墓称为“挂纸” (挂镪纸),在清明节扫墓的称“挂春纸”。人们备办镪纸和三牲果品到祖坟祭拜,丹书碑文,修整墓地,剪除杂萆。海外侨胞也常在清明节回乡扫墓,以示不忘先祖。新中国成立后,倡导纪念英烈,机关团体和学校在清明节组织队伍到革命英烈墓地、纪念碑和陵园举行纪念活动。 4、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潮俗称为五月节,赛龙舟、食粽、采药、熏蚊为主要习俗。

5、中秋节

潮汕的中秋节,民间习俗有拜月、赏月、吃月饼、煨芋、烧瓦塔、烧香塔、“关戏童”、“关阿姑”等。拜月,是妇女和孩童的事。“女不祭灶,男不拜月”,古已成例,潮人也大抵如是。潮人拜月叫拜月娘。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管叫“月娘”。妇女拜月的重要心愿还在寻找一个好夫婿。潮汕有民谣唱道:“中秋节,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潮汕是个侨乡,不少妇人的丈夫远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