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8 14:02: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word格式 整理版
的用量。实验组预先给药。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给药组出现不同心律失常的时间,以及乌头碱用量。也可一次静脉注射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通常家兔给100~150μg/kg;大白鼠给30~50 μg/kg,当心律失常形成10min后(稳定后),对照组给生理盐水,实验组给药物,观察心电图的变化直至恢复窦性节律,一般连续20min维持窦性心律者为完全恢复。记录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和持续时间。
注意事项:静脉注射乌头碱的速度不同,形成心律失常的速度及持续时间也不完全相同,慢速注射(1~5 min注完),所用剂量偏下限,一般心律失常约3~10min出现,持续90~120min;快速注射(3~5 s注射完),所用剂量偏上限,通常心律失常约持续45~80 min。 (六)麻醉开胸动物局部应用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法
实验材料:
1.动物:犬、猫或家兔
2.试剂和器材:3%戊巴比妥钠或20%乌拉坦,0.05% 乌头碱 复制方法:
动物用戊巴比妥钠或乌拉坦麻醉,开胸后给人工呼吸,打开心包,将0.05% 乌头碱溶液0.05ml浸透的棉球放置在右心房上,可引起房性心动过速,持续1h或更长。记录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与给药组对比以确定药物是否有效。若将乌头碱注入心房壁内或窦房结区的壁内可诱发房性心动过速或房颤。 (七)氯化钙诱发心律失常
实验材料: 1.动物:大白鼠
学习参考
word格式 整理版
2.试剂和器材:20%乌拉坦,3.5 %氯化钙,受试药品
复制方法:大白鼠称重、乌拉坦麻醉后固定,随机分为对照组、给药组。先预防性给药,然后快速推注3.5 %氯化钙(140 mg/kg),10s内推完,记录心电图Ⅱ导联,观察其心律失常情况,实验结果以死亡或存活做指标统计其保护率。
注意事项:此模型仅用于预防给药;统计学用两率的对比。 (八)心房局部应用ACh诱发房颤法
实验材料: 1.动物:猫
2.试剂和器材:3%戊巴比妥钠或20%乌拉坦,5?h,受试药品 复制方法:
动物开胸、描记标准肢体Ⅱ导联心电图后,用浸有5?h小棉球置于窦房结区,观察心电变化,1min后用镊子轻捏心房以引起房颤,记录持续时间。然后再捏心房引起房颤并在1 min后股静脉注入药物,观察和记录是否有对抗作用。
另外,抗心律失常的药理学研究还经常应用下列模型:脑室内给药诱发心律失常法;电刺激中枢神经诱发心律失常;电刺激心脏诱发心律失常模型;冠状动脉两步结扎法诱发心律失常;麻醉大白鼠冠状动脉结扎诱发心律失常。
附件二: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及分类
学习参考
word格式 整理版
一、 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
(一)降低自律性
药物可通过抑制快反应Na+内流或抑制慢反应Ca2+内流,促进K+外流而减慢4相自动除极化速率(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或增大最大舒张电位(腺苷),或上移阈电位(钠通道或钙通道阻滞药)等方式降低自律性。
(二)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可通过促进或加速复极等方式,以减少早后除极的发生,如缩短APD的药物;通过减少细胞内钙的蓄积以减少迟后除极的发生。如钙拮抗药和钠通道阻滞药分别降低细胞内Ca2+和阻断Na+内流,减少迟后除极所致的触发活动。 (三)消除折返
增强膜反应性,改善传导而取消单向阻滞(利多卡因、苯妥英);反之,降低膜反应性,减慢传导而使单向阻滞变为双向阻滞(钙拮抗药或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而终止折返激动。 (四)改变ERP及APD而减少或终止折返
一般认为 ERP与APD的比值(ERP/APD)在抗心律失常作用中有一定意义,比值较正常为大,即说明在一个APD中ERP占时增多,冲动将有更多机会落入ERP中,折返易被取消。药物对此有三种可能的影响:
1. 绝对延长ERP 延长ERP>APD,ERP/APD 比值增大。奎尼丁类药物能抑制Na+通道,使其恢复重新开放的时间延长,即延长ERP。 2. 相对延长ERP 缩短APD > ERP , ERP/APD 比值增大。利多卡
学习参考
word格式 整理版
因类药物有此作用。
3. 促使邻近细胞ERP的不均一(长短不一)趋向均一 。
二、抗心律失常药分类
根据药物对心肌细胞离子转运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一般将抗心律失常药分为四类。 类 别 I类 钠通道阻滞药 降低自律性 作用机制 电生理学特点 代表药物 IA 适度阻滞快钠通中度抑制0相除极上升奎尼丁,普鲁卡道,抑制Na+内流 速率,减慢传导,延长因胺 APD和ERP IB 轻度阻滞钠通道,轻度抑制0相除极上升利多卡因,苯妥抑制Na+内流,促进速率,改善传导,缩短英 K+外流 APD和ERP,相对延长ERP IC 重度阻滞钠通道,明显抑制0相除极上升普罗帕酮,氟卡抑制Na+内流 速率,减慢传导很明显,尼 对复极影响小 II类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抑制0相除极上升速率,普萘洛尔,阿替断药,阻断心脏β1降低自律性,减慢传导 洛尔 受体 III类 延长APD,阻断钾延缓复极过程,延长APD胺碘酮,索他洛通道、钠通道、钙和ERP 尔 学习参考
word格式 整理版
通道 IV类 钙拮抗药,阻断L-延长动作电位1, 2相,维拉帕米,地尔型钙通道,抑制抑制4相自动除极化,硫卓 Ca2+内流 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减慢房室传导 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lidocaine)是局部麻醉药,1963年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现广泛用于静脉给药治疗各种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
【体内过程】 利多卡因经肝脏代谢首过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低,不宜口服给药而常用静脉给药。本药在血液中约70%与血浆蛋白结合,几乎全部在肝脏代谢,t1/2为2h。
【药理作用】 利多卡因抑制激活态和失活态的钠通道,阻滞Na+内流,促进K+外流,使浦肯野纤维4相除极速率下降,降低自律性,并能提高致颤阈。尤其是对除极化组织的钠通道,如缺血或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心律失常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特点仅影响希-浦系统,对心房几无作用。治疗量的利多卡因对传导速度无明显影响。在心肌缺血部位细胞外K+浓度升高时,可使传导速度减慢,防止折返激动发生。相反,在血K+降低或心肌纤维受损时,可加快传导,以消除单向阻滞与折返。利多卡因缩短浦肯野纤维及心室肌的APD 和 ERP,以缩短APD更显著,使ERP相对延长(图21-8),有利于消除折返。
【临床应用】 利多卡因是窄谱抗心律失常药,主要用于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致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亦用于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
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