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5 19:46: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析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在治疗癔症与神经症的病人时发现,通过催眠暗示和宣泄法让病人重新回忆起过去的经历、体验和宣泄被压抑的情绪,或将产生症状的原因谈出来后,症状就消失了。由此,他认识到被压抑的潜意识中未满足的冲动和情感,遭受过的创伤及未解决的冲突才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原因。于是,弗洛伊德以一种“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将人的心理活动分成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并指出产生症状的原因主要存在于潜意识层面。
很多情况下都会有这样的一句话:“解铃还须系铃人。”没错,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理论很贴近于这一事实,弗洛伊德作为一名临床精神病治疗师,发现并创造了一系列对于人类进步有着极重大意义的理论学说,开发并且丰富了心理学领域。其中关于“潜意识”理论的提出与确立,被赞誉为可与发现新大陆相媲美。其对于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弗洛伊德的学术理论博大精深,其思想观念更是睿智深刻。在这里仅对“潜意识”理论进行极浅的讨论,并对其在文学艺术中的心理形式表现作简要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是可以回想起来的感知部分;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到的潜在思维表现,它包括个人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本能、欲望,与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或排挤至人本身无法意识到的领域
内。虽然不为人所意识到,它们却并未被彻底排挤出心理范围。而是不自觉地积极活动着,追求满足。这是关于潜意识理论的基础认知。
无意识(潜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基础。在文艺心理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不难发现以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的与潜意识理论相关的人物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主角的恋母情结及最后的弑父娶母,是其潜意识中本能的欲望操控着一切的发展。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能够很深刻的解释这一切的文学现象。弗氏把心理过程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无意识又称潜意识。
他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的有关的心理部分;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能
从无意识中召回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而被风俗习惯和道德压抑到意识阈界下所不明白的心理部分。弗氏认为,无意识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
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开始着手说起,弗氏从无意识学说出发来解释他的本的学说。弗氏所讲的本能,主要是指性本能。他认为“性本能冲动在神经的和心理的疾病中都起着一种不平凡的巨大作用。弗氏后期提出还存在两种基本的本能:爱恋本能和破坏本能,破坏本能又称为死亡本能,这两种本能都是通过无意识起作用的。
再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开辟新路,弗氏从无意识学说出发,来勾勒他的释梦学说。他认为,梦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愿望的实现,
他在《梦的解析》一书中讲,“梦并不是无意义的,并不是荒谬的,并不是以我们的观念储蓄的一部分休眠而另一部分开始觉醒为先决条件的。它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而且确实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它在清醒时我们可以理解的精神动作的长链中占有它的位置,它是通过一种高度错综复杂的理智活动而被建造起来的。”
弗氏认为,梦历四个过程,即第一个过程是凝缩作用;第二个过程是转移作用;第三个过程是戏剧化作用,即将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东西,把思想翻译成视觉意象的作用;第四个过程是润饰作用。他说,“梦不可能意味着别的,而只能意味着梦的工作的结果,也就是内梦的思想由梦的工作所改译成的形式。”
弗洛伊德的人格论
弗氏的“人格三部分结构”说,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本我是指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本我按照快乐原则,急切寻找出路,一味追求满足;自我,是指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它代表理性与机智,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充当仲裁者,它监督本我,适当满足;超我,是指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它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达到自我典范。弗氏认为,上述三者保持平衡,就会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导致神经症。
如传世佳作《飘》(又名《乱世佳人》)中主角Scarlet在历尽生活磨难,童话城堡被战火摧毁,爱情泡沫也随之破灭之后,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