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12:26: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狗尾续貂—浅谈科学课堂的收尾艺术
——以《种群与生物群落》的教学设计为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往往对课堂的引入费尽心思,以求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但往往有始无终,常在课堂收尾处落得一个味同嚼蜡的感觉。
事实上,良好的课堂结尾设计,可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引导学生系统地梳理知识点,激发学生对一堂课的求知欲。
那么如何收尾呢?笔者经过多次的实践,改进,探讨,对此有了以下一些浅见。 课堂实例剖析:
[失败结尾]:
笔者在浙教版九年级下第二章第一节《种群与生物群落》的教学设计之初是这样设计结尾的: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种群,也知道了种群的一些特征,同时在种群的基础上学习
了群落的概念,也学会了正确判断群落,那么大家在这一节课上有什么收获吗?
生:1、今天我学到了种群的概念 2、今天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群落
3、今天我知道了怎样判断种群和生物群落 ......
笔者在设计之初的想法是想学生可以通过这个问题,总结课堂学过的三个概念:物种、种群和生物群落,并举出实例对这三个概念进行区别、判断,最终巩固知识点。但现实施教过程中,学生反应冷淡,普遍不愿意说,且完全没有出现我设计之初想象的表述清晰无误,概念了然于胸的场面。课堂收尾处几乎处于冷场状态。
[改进后结尾]:
师:今天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对生物中的几个概念做了研究,大家回忆得起来我
们研究了哪几个概念吗?
1
生:物种、种群和生物群落(齐声响亮回答)
师:很好,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刚才回答问题的自信,为了再次增加大家的自信度,老师的游戏等着你们争分夺秒,展示你们的聪明才智。请你们每个小组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信封吧。(按照事先准备,四人小组展开竞争游戏,将信封中事先准备好的关于种群、群落的题目序号填写到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比赛速度和准确率) 题目设计入下:
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
B、一块水稻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 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D、一片农田中的全部水稻
E、一片森林中的树 F、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
G、一片森林里全部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H、生活在个一个社区内的所有男女老少 I、一个花坛中所有的迎春花、杂草及其他生物
J、海天公园内所有树木、花草、土壤生物以及其他生物
情景:学生分工合作,认真判断,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又达到新一轮高潮。通过对答题卷的仔细审阅,最终结果学生中没有组判断完全正确,几乎都错在“J”这个答案上,都认为J既非种群又非群落。
师:看来大家都对选项J产生了疑义,究竟大家弄错在哪呢?老师帮你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你们把土壤生物看成了土壤和生物,所以认为它描述的不是一个群
2
落,事实上,它是群落吗? 生:是......(分析后齐声回答)
师:大家虽然弄错了一个,但你们的表现依旧很棒,老师从你们的错误中,找到了一个新问题,如果J改成“海天公园内所有树木、花草、其他生物以及土壤等。”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群落了,那么它又是什么呢?你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那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在后面将会学到,大家想了解生态系统吗? 生:想
师:老师将在下一堂课为大家讲述这方面的知识,请大家期待吧。
总结:经过课堂实践,改进后的结尾自觉比第一次精彩,更引人入胜,不但帮助学生巩固了
本堂课的知识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下堂课知识的兴趣,也受到同组其他教师的普遍好评。收到“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的功效。 总结与建议:
课堂的结尾艺术,通过以上案例的剖析,可见一斑。如何巧设结尾,既系统概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又拓宽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将其推入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达到“豹尾”般的结果,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结尾的方式:
一、总结式结尾
这是我们科学课最常用到的一种结尾方式。科学的内容包罗万象,通常每一节的指向性很强,例如学到物理或者化学时,课的系统性非常的强。如果教师在一节课结尾处,能用简单精辟的语言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学生在教师的总结性结尾中,如梳篦理顺发丝般梳理一节课所学到的内容,从中找出规律,将更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酸的通性”的课后,教师设计这样的结束语:“今天我们在昨天了解了何谓酸的基础上,学习了酸的一些性质,这些性质在同学们的共同归纳中我们知道了一共有五条,分别为: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能与某些金属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能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知识包罗万象,但大家找到了其中的普遍规律。”
重点和知识点立竿见影,高度概括,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