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18:32: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滩的绝对霸主,导致鱼类、贝类因缺乏食物大量死亡,水产养殖业遭受致命创伤。

4) 加强生物海岸的管理、保护和研究:为了保护好珊瑚礁及红树林海岸的生态环境,首先应加强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

5) 加强生物海岸的管理、保护和研究:为了保护好珊瑚礁及红树林海岸的生态环境,首先应加强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

3、影响海岸地貌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1)波浪作用:对海岸地貌发生作用的是浅水波,它在变形过程中,一方面对海底及岸边发生侵蚀或堆积;另一方面因波浪折射而造成海湾处波浪能量的辐散,产生堆积;而在岬角处因波浪能量的辐聚而发生侵蚀

(2)潮汐作用:潮汐对海岸的作用有三方面:一是影响海岸带的作用范围及作用强度。二是影响海岸带地貌类型的发育,三是潮流流速影响海岸带的侵蚀与堆积。

(3)沿岸流作用:沿岸流是与海岸平行的水流,它在风浪推动下沿海岸一定方向流动,而且有一定速度,可侵蚀晦岸或造成堆积。

(4)风力作用:风吹过海面时,把能量传递给海水,产生波浪以及海岸的增水或减水,从而造成海岸的侵蚀或堆积。因此不同的风向、风力强度和吹程.对海岸地貌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风的吹扬作用,还成为海岸风沙地貌发育的主要动力。

(5)河流作用:河流每年直接输入海洋的泥沙有17000亿吨,另外还有大量的溶解质。这些泥沙大部分堆积在海岸带,它不仅直接堆出三角洲平原,而且还为其他海岸堆积地貌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6)生物作用:海岸带生物繁茂,生物的生长和遗体堆积,对生物海岸地貌的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如贝壳堆积可形成贝壳堤海岸:红树林生长成为红树林海岸;珊瑚礁堆积成为珊瑚礁海岸等。

(7)海平面变动和地壳运动的影响:海平面变动或地壳运动均影响着海岸带的范围、轮廓、侵蚀与堆积。

(8)岩石及地质构造的影响:岩石和构造会影响海岸的侵蚀速度和形态。如软弱岩石和构造破碎带易被侵蚀,造成海湾及低平的海岸;坚硬岩石的海岸则难以侵蚀,多成为岬角和高陡的海岸。构造线与海岸线交角不同时,会造成不同的海岸类型。

4、泥石流有那几种类型?如何防治泥石流? (1) 类型: 1) 粘性泥石流 2) 稀性泥石流 (2) 防治:

治理泥石流可从生物和工程二方面着手,从长期和根本上看,应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

生物措施主要在可能发生泥石流的范围内外做好护林造林工作,这样既可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保持水土,减少固体物质的积累。对已经发生的泥石流区,也能把地表堆积物稳定下来。 工程措施,当生物措施尚未生效时,局部和短期内仍须使用工程措施。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来做:

(1) 蓄水工程

(2) 谷坊及拦沙坝工程 (3) 排导沟工程 (4) 停淤场工程

11

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在我国四川、云南和北京等地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简述水土流失原因? (1) 自然因素

(1) 土壤性质 土壤性质包括土壤的渗透性、抗蚀性和抗冲性。如果土壤的渗透性强,抗蚀、抗冲性能好,则雨水渗透较多,地面径流会大量减少,冲刷作用减弱。如果土壤胶结性能好,则抵抗雨滴和径流冲刷破坏能力也会加强。相反,如果土壤结构松散,抗冲抗蚀性能弱,则会产生较强的侵蚀。

(2) 气候因素 雨水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当降雨量超过土壤人渗量时,即产生地表径流与土壤冲刷。降雨量及降雨强度越大,对地面的打击和冲刷作用也越强,水土流失也越加严重。

(3) 植被因素 植被具有保护地面、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具体表现在:①枝叶截留降雨,避免雨滴对地面的直接打击;②枯枝落叶、根茎和草被等都可阻滞地表径流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对地面的冲刷;③植被的腐殖质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雨水的人渗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和增加土粒胶结力,加强抗冲性与抗蚀性;④削弱风速,防止风蚀作用。所以植被覆盖度越大,土壤侵蚀越轻。

(3) 地形因素 地形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地形高度的影响,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地形不高的低丘陵及台地地区,因为这里风化壳厚,有利于冲沟和崩岗的发展。②坡度的影响,土壤侵蚀和重力崩塌与地形坡度成正比。 2.社会因素

(1) 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导致对植被的严重破坏。 (2) 森林管理不善,遭受人为的严重破坏。 (3) 不合理的开荒和垦殖。

(4) 建设工程过后,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12

第三部分

名词解释

1.地貌学: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简答

2.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地貌成因、地貌的演变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 论述

3.地貌学在自然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性,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如美国的地貌学是被归入地质学的范畴;而在西欧,地貌学则被视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实际上,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故较突出地貌成因的分析与发育历史的重建;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故侧重人地关系的研究。在我国,地貌学在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都受到一定的重视,也可以说,我国的地貌学是随着地理科学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成长起来的。 4.研究地貌学的意义有哪些?

地貌是地理环境中的一个基本因素,人类在生产斗争中必然要接触到有关地貌的问题。因此,地貌学在经济建设和改造自然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一)矿产的普查与勘探

在稀有元素和贵重金属的砂矿普查和勘探方面,地貌学是比较重要的方法;在基岩矿床的普查和勘探方面,利用地貌学方法,可以根据砂矿的沉积来追溯原生矿床,也可以根据基岩上覆盖的松散堆积物的研究和松散堆积物下伏的古地貌的研究以发现基岩矿床分布的界限。我国地貌和第四纪研究人员,利用河流、三角洲及湖泊沉积的特征和规律,对比含油层系,鉴别其乘积环境,开展岩相、古地理和古地貌的研究工作,已有效地为勘探和开发油田方面服务。

(二)道路工程

我国冰川、沙漠、泥石流以及岩溶的研究,为西北、西南的铁道工程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例如近年来所展开的中巴公路沿线近代冰川进退规律的研究、东北及青藏高原冻土的埋藏与分布状况的研究、西南泥石流动态的研究、西北沙漠边缘沙丘活动的研究、西南高原上铁路隧道及深部岩溶的研究等,均为有关工程建设方面提供了与价值的科学资料。 (三)河道和港口整治

近年来我国地貌科研人员为河道及港口整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治理、三门峡水库兴建与渭河下游纵剖面的调整、长江中下游的裁弯取直和分汊河道的整治。我国北方及南方港口(例如上海港、天津新港等)的地貌研究,对拦门沙的形成、淤泥质海滩的发育,已取得大量科学资料。 (四)农业生产

在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及风林带的建设和荒地的调查与规划方面,解放以来,已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河北平原的古河道研究,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取得了重要成果,将来可为南水北调准备地下水库,对我国农业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流水地貌

13

名词解释

5.层流:层流的水质点有一定的轨迹,与邻近的质点作平行运动,彼此互不混乱。这种流动仅在水库及高含沙量的浑水中或坡面薄层缓流中可能存在。而在沟槽中很少发生。由于层流没有垂直于水量方向的向上分力作用,所以一般不能卷起泥沙。

6.紊流:紊流的水质点是呈不规则的运动。并且互相干扰,在水层与水层之间夹杂了大小不一的旋涡运动。旋涡的产生,是由于上下各水层流速不同,分界面上形成相对运动,这种分界面极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微弱的波动;这种波动逐渐发展,最后在交界面上形成一系列的旋涡

7.横向环流:水流的运动受到河槽边界的限制,因此,水流的平均方向,决定于槽线的方向。槽线的曲折和断面形态的改变,会使水流内部形成一种规模较大的旋转运动。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面流向凹岸的表层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为横向环流。横向环流的形成主要是由弯道离心力和地球偏转力的影响所产生的。

8.艾里定律:推移质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六次方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艾里定律。 9.河床: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10.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

11.溯源侵蚀:所谓溯源侵蚀,是指河流或沟谷底坡度变陡之处,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而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侵蚀基准面变化是引起溯源侵蚀的最主要原因。

12.壶穴:是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壶穴分布在山区石质河床基岩节理充分发育或构造破碎带。

13.岩槛:是河床底部坚硬岩石处,与下游河床形成一个不连续的陡坡,常形成瀑布或跌水,并构成上游河段的地方性侵蚀基准面。 14.裂点:河谷纵剖面上的坡度转折点。

15.裁弯取直:河漫滩或冲积平原上,河流凹岸的侵蚀与凸岸的堆积持续进行,可形成自由摆动的河曲。自由河曲两相邻凹岸间的曲流颈因河流侵蚀而变窄,最终可被洪水冲决,这就是曲流的裁弯取直。

16.牛扼湖:当弯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下两个反方向河弯按某个固定点,呈S形向两侧扩张,河曲颈部越来越窄,形成狭窄的曲流颈,洪水时,水流冲溃河曲颈部后引起自然裁弯取直,河弯裁直后,废弃的旧曲流逐渐淤塞衰亡,形成牛轭湖。

17.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宽度往往比河床大十几倍到几十倍,极宽广的河漫滩也称为泛滥平原或冲积平原。

18.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泥石流中泥沙石块的体积含量一般都超过15%,最高达80%,容重

33

在1.3t/m以上,最高达2.3t/m。

19.洪积扇:干旱、半干旱等地区暂时性洪流在出山口形成的扇状堆积地貌。

20.河流阶地:由于河流下切侵蚀,河床不断加深,原先的河漫滩地面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地貌,称为河流阶地。

21.侵蚀阶地:由基岩构成,其上很少有河流冲积物覆盖。也叫基岩阶地。侵蚀阶地多发育在山区河谷中,这里水流速度大,侵蚀作用强,所以沉积物很薄,有时甚至在河床中出露基岩。

22.堆积阶地:阶地全由河流冲积物组成。在河流中下游最为常见。它的形成过程,首先是

14

河流侧向侵蚀,展宽谷底,同时发生大量堆积,形成宽阔的河漫滩,然后河流强烈下切侵蚀,形成阶地。一般河流下切侵蚀的深度不超过冲积层的厚度,因此,整个阶地全由松散的冲积物组成

23.基座阶地:阶地面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为河流的冲积物,下部是基岩或其他类型的沉积物。主要是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侵蚀深度超过了原来冲积物的厚度,切至基岩内部而成。

24.埋藏阶地:若阶地形成以后,由于地壳下降或侵蚀基准面上升,引起河流大量堆积,使阶地被堆积物所覆盖,埋藏于地下,形成埋藏阶地。

25.河口区:河流入海或湖的地段是河流与海洋或湖泊相互作用的区域,称为河口区。

26.河口三角洲:通常把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展而成的冲积平原叫做河口三角洲。 27.水系:水系是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水系的形式就是这种组合的形式,受一定地质构造和自然环境的控制,在平面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排列。水系格局又反映了一定的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性质。因此,通过水系排列形式的分析,能够推测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

28.分水岭:分水岭是指河流之间、把相邻流域分隔开来的高地。在自然界,分水岭可以是山地、丘陵、高地等。

29.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30.风口:在袭夺弯和断头河之间的局部河段,因断绝了水源,成为新的分水高地,但仍保持着原来的河谷形态,称为风口。

31.断头河:河流发生袭夺后,抢水的河流叫袭夺河,被袭夺的河流上段称为被夺河,发生袭夺的地方,河流流向极不自然,往往有明显的转折,称为袭夺弯。被夺河在袭夺弯以下的河段,称为断头河 简答

32.坡面水流的侵蚀有哪两种作用?每种作用有什么特点?

坡面流水侵蚀作用包括雨滴冲击和坡面侵蚀作用是坡面流水侵蚀的两种主要作用。 雨滴冲击作用特点:雨滴降落的最大速度达7~9m/s,对地面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据测定,雨滴降落能使粒径小于0.5mm的土粒离开原来位置被击溅到60cm以上的高度,水平距离可超过1.5m。斜坡上的土粒受到雨水冲击以后,向坡下的距离和数量大于向上坡击溅的距离和数量,在斜坡上,约有60%~70%的土粒向下坡移动,只有25%~40%向上坡移动。

坡面径流侵蚀特点:坡面侵蚀力大小与地形、土壤、植被有关。坡长、坡度和坡形控制着坡面流水冲刷速度和冲刷量。水流挟沙能力并不是随着坡长的增加而增加。一般在山坡顶端,地面比较平坦,同时雨水汇成的流量比较小,水流没有足够的冲刷能力,坡面的泥沙不会外移,这一地区称为不冲刷带。坡面的中段坡度一般比较陡,冲刷强度最大,为冲刷带。接近坡脚段,坡度转缓,出现淤积,称淤积带。20度到40度之间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33.河流的搬运作用有哪些类型?每种类型有什么特点?

河流水流搬运的方式有四种:推移、跃移、悬移和溶解质搬运。 1)推移:泥沙颗粒沿河床底滚动、滑动称为推移。 2)跃移:床底泥沙呈跳跃式向前搬运。

3)悬移:水流中携带细小的泥沙以悬浮状态进行搬运,称为悬移。

4)溶解质搬运:河流除以推移及悬移形式搬运泥沙外,还带走溶解于水中的溶解质。 34.局部侵蚀基准面和终级侵蚀基准面有什么区别?

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这个面一般为海平面。但很多河流下游水面到达海平面高度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