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9 15:34: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时,仍有一定的侵蚀能力,如长江武汉以东的下游河段,有些地方河床低于海平面几十米甚至近百米。局部侵蚀基准面是指河流流经地方坚硬岩坎,湖泊洼地及主支流汇口处等。他们往往控制着上游河段或支流的下切作用。他们在河流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5.冲积河床的平面形态有哪些?
根据河床平面形态和河床演变规律,可以将冲积性河流的河床划分为顺直微弯、弯曲、分叉及游荡型等四种河床类型。
1)顺直微弯型河床
平水期,深槽、浅滩交替出现,两侧边滩犬牙交错。洪水期,水流淹没交错分布的边滩,河流顺直奔流,并推动交错的边滩缓慢向下游移动。
2)弯曲型河床
弯曲型河床的演变主要表现在横向变形上,特点是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淤长,从而产生河曲蠕移。弯曲型河床多分布于河谷宽广、坡降平缓、河岸较低,并由二元结构组成的谷底,这里曲流摆荡有足够回旋余地。 3)分汊型(江心洲型)河床
河床宽窄相间,窄段为单一河床,宽段由一个或几个江心洲间隔成两股或多股汊道。 4)散乱型(游荡型)河床
河床宽浅,水流散乱,无固定主槽,沙滩众多,河汊密布。 如黄河下游就是这类河床。
36.河漫滩的形成条件是什么?什么是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河漫滩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河床侧向移动和洪枯水位变化。河谷的发育是从年轻的V形谷开始的,谷底几乎全为河床所占据,只有在河弯凸岸形成雏形边滩。随着侧向侵蚀的发展,河谷不断展宽,凸岸边滩不断展宽、加高、增长,面积也越来越大,于是便形成了雏形河漫滩。雏形河漫滩形成以后,洪水时由于河漫滩水深比河床处浅,使河漫滩上流速减小,平水期和枯水期植物在滩面上生长,更加降低了洪水时滩面上的流速,引起悬移质在河漫滩上沉积下来,使河漫滩上覆盖了一层粘性土,即河漫滩相沉积物,其下部为河床相沙砾层,所以河漫滩物质组成具有二元结构。
37.洪积扇组成物质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从扇顶到扇缘可以分为哪几个相带?
洪积扇组成物质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从扇顶到扇缘,可分为三个项带:
1)扇顶相:位于洪积扇顶部。通常表现为舌状叠覆的砾石堆积体。砾石粒径粗大,砾石间常有砂、粘土充填。堆积层厚度大,分选差,透水性强。由于洪积扇上沟槽很不稳定,水流多次改道、摆动,因而小型的切沟、充填构造发育,在砾石层或砂层中,常夹有砂质透镜体或砾石透镜体。
2)扇中相:位于洪积扇中部。组成物质较扇顶为细,主要由砾石、砂和粉沙组成。扁平的砾石呈叠瓦状向上游倾斜。砂层中常见交互层理。砂质透镜体或砾石透镜体分布很普遍。
3)扇缘相:位于洪积扇边缘部分。组成物质较细,由亚沙土、亚粘土组成,有时夹有砂质或细砾石透镜体,具有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地下水往往在该带溢出地面,局部地段产生地表水滞水和沼泽化等现象。 38.洪积扇的变形有哪些形式?
洪积扇的变形与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洪积扇形成以后,如果山体不断抬升,山前平原相对下降,在已经形成的洪积扇上,往往有新洪积扇形成,而且部分地覆盖在老洪积扇上,形成叠式洪积扇。如果上升的规模、幅度都比较大,老的洪积扇也随着抬升,则在它的下方将形成新的洪积扇,新老洪积扇呈串珠状。甘肃河西走廊常有串珠状洪积扇的发育。如果新构造运动在山前不等量升降,则新的洪积扇轴线向一侧移动,使新、老洪积扇向一侧垒叠,并形成不对称的形态。
16
39.河谷不对称的原因有哪些?
在一些河谷中,其横剖面的形态往往不对称,即一坡陡一坡缓;阶地与河漫滩一岸宽一岸窄,阶地的级数和高度两岸也不对称。形成河谷不对称的原因有:
1)地球偏转力影响:
2)岩性和地质构造的影响: 3)地壳不等量升降运动影响:
4)小气候影响: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阴、阳坡。 40.河口区地貌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根据水文、地貌特征的不同,从陆到海,可以把河口分为:近口段、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近口段在地貌上完全是河流形态。河口段地貌上表现为河道分叉,河面展宽,出现河口沙岛。口外海滨段在地貌类型表现为水下三角洲或浅滩。 41.形成三角洲的条件有哪些?
1)丰富的泥沙来源。主要是河流要有较大的输沙量。据统计,世界上多数河流年输沙量与年径流量的比值,大于0.24时,可形成三角洲;小于0.24时,则往往发育三角港。
2)河口沿岸无强大的波浪和海流。是三角洲形成的必要条件。因为强大的海洋动力可将河口泥沙带走,不利于水下浅滩出露水面。只有当河流作用与海洋动力在口门附近建立平衡时,才能使泥沙沉积下来形成三角洲。
3)口外海滨区原始水深较浅是三角洲形成的有利条件。因为广阔的浅水区对波浪有消耗能量作用,有利于三角洲的成长;陡而狭窄的大陆架可使泥沙直接进入深海,造成水下峡谷和洋底扇。
42.三角洲的类型有哪些?
根据三角洲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扇形三角洲:在河流泥沙丰富、口外海滨水浅的情况下形成的。三角洲上汊河众多,分汊顶点向海呈放射状水系。如尼罗河三角洲、伏尔加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
2)鸟爪状三角洲:在弱潮河口,没有强大的沿岸海流,河流作用占绝对优势,挟沙丰富的河流成几股从不同方向入海,各分汊河口泥沙迅速堆积成向海伸出较长的沙嘴,整个外形犹如鸟爪。以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最为典型。
3)尖头形三角洲:独流入海的河流,没有汊流或虽有汊流但规模不大,泥沙在河口堆积成沙嘴,形成明显向海突出的尖头形三角洲。如意大利的台伯河、西班牙的埃布罗河。
4)岛屿状三角洲;其形成一般是通过河口心滩——分汊——沙岛发展而成,星罗棋布的沙洲和沙岛和纵横交错狭长的汊河构成三角洲平原的主体。如恒河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43.水系的形势有哪些?每种水系的排列方式有何特点? (1)树枝状水系:排列形式为树枝状。
(2)格状水系:主流与支流呈直角或近似直角的格状。 (3)平行状水系:各条支流平行排列。
(4)放射状和环状水系:各河流顺坡向四周呈放射状。 (5)辐合状水系:河流由四周山岭向盆地中心集中。 (6)网状水系:在平面上呈网状排列。 44.彭克侵蚀模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德国地貌学家彭克(1924)认为,地貌是内动力运动速度与侵蚀强度比率的函数。他认为,坡的基本形态与地质构造有关。如果地壳隆起速度突然加快,其边缘可以出现凸坡;速度突然减慢,可以出现凹坡;速度保持均匀,可以出现直坡。在分析河流侵蚀下切强度和边坡发育关系时,他认为河流的下切侵蚀可以在无数无穷小的地质时段进行。在每个时段都产生具有特定坡度的斜坡单元。坡度大小实际反映侵蚀强度大小,即反映上升运动的强弱,即
17
凸坡表示上升的加速,凹坡表示上升的减弱,直线表示上升速度不变。斜坡一旦形成,坡面永远向上部后退,后退的速度受坡度大小制约,坡度越陡,后退越快。在其后退过程中,坡度保持不变,即坡面平行后退。但他的假设只适合于悬崖,用于解释其他类型的斜坡就不很合适。 论述
45.河流的侵蚀、堆积、搬运作用的含义、类型特点?
(1)河流水流破坏地表并掀起地表物质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水流的侵蚀作用有三种形式;冲蚀作用、磨蚀作用、融蚀作用。
(2)河道水流携带泥沙及溶解质,并推移床底沙砾的作用称为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水流搬运的方式有三种:推移、跃移、悬移。
(3)当河流能量降低时,不再有足够的能力来搬运其原来搬运的泥沙时,就要发生泥沙的沉积。
72.论述河流阶地的成因?
形成河流阶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较宽阔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宽广的河谷底,大部分为河漫滩所占,而河床只占一部分。 (1)气候变化
气候向寒冷方向发展,引起流域物理风化作用加强,或气候向干旱方向发展,流域植被覆盖度减少,引起水系上游部分沟谷活动加强,坡面冲刷强度加大,结果使流域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流域供给河流的沙量增加,造成河床中上游普遍淤积。据研究,河流淤积层的厚度自河口向上游增加,中游达到最大,向上游又逐渐减小,最后在近河源处尖灭。
相反,气候向湿热方向发展,河流泥沙量减少,径流量增加,引起水流挟沙能力增大,使河床发生下切侵蚀。在整个下切过程中,上游段由于流量较小,下切幅度较小;中游段流量较大,并且水流的能量主要消耗于加深河床,下切幅度最大;下游河段水流大部分能量用以搬运由上游冲刷而来的泥沙。因此,流量虽然沿河流向下游增加,但下切的幅度却由中游向下游河口方向减小。河流下切结果,河床纵剖面坡度在上游增加,中游减缓,而下游几乎保持不变。与此同时,形成一系列阶地,阶地相对高度自河口向上游增加,至中游达到最大值,再向上游又逐渐减小,然后逐渐向河源尖灭。这类阶地纵剖面相对于下切之后的河床纵剖面,在形态上如弹弓之弦,称为弦状阶地。
河流在继续下切过程中,沿河形成一系列阶地,阶地级数在中游最多,在上、下游较少。这是由于河床左右摆动,河曲向下游移动的缘故。结果,不仅在上、中、下游的阶地级数不等,而且同一河段的河床两侧阶地也不对称,形成曲流阶地。
第四纪以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冰期为河床普遍加积的时期,而间冰期为河流下切,形成阶地的时期。由于这类阶地是流域气候变化的产物,常称为气候阶地。 (2)基准面变化
侵蚀基准面下降通常会引起河口段河床比降的增加,比降的加大引起水流下切侵蚀。侵蚀作用从河口段开始,然后不断向上游方向发展,即溯源侵蚀。在溯源侵蚀能达到的范围,一般都会形成阶地。阶地的相对高度从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小,在溯源侵蚀所达到的一点——裂点处消失。如果侵蚀基准面多次下降,则能在河床纵剖面上出现数个裂点。每一裂点的上游将比裂点下游少一级阶地。裂点下游的一级阶地与裂点上游的河漫滩相对应,即裂点上游的河漫滩面与裂点下游一级阶地面是同一时期的谷底。以后,裂点不断后退,也把这些河漫滩切割成阶地。
一般认为,第四纪间冰期是海平面普遍上升的时期,也是河流因海侵发生淤积的时期。由于海面变化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交替出现,因此,因侵蚀基准面变化而形成的阶地称为旋回阶地。
18
(3)构造运动
当地壳上升时,原先河床纵剖面的位置相对抬升,而水流侵蚀作用使河床降低,地壳上升的速率与河床下切的速率保持相等,在这种动态平衡的情况下,河床高程基本上保持原先的位置,原先谷底面靠近谷坡的部分则被抬升,形成阶地。在这一过程中,河流好象一把固定在空间上的利锯,而地壳就象一块木料。地壳长期间歇性抬升,河流间歇性下切形成多级阶地。
当流域大面积普遍均匀抬升,在整个流域形成阶地。如在同一时期,某一地区地壳上升幅度大,速度快,而另一地区上升幅度较小,速度慢,则在上升幅度大的地区,阶地高度也大。
46.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局限? 美国学者戴维斯在1899年创立了地貌侵蚀循环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戴维斯第一次把流水侵蚀地貌的演变概括为简单的模式。图的横坐标代表侵蚀基准面,1~5代表随时间推进分出的几个阶段。纵坐标代表海拔高度,上部曲线上的BDFHK为各阶段的分水岭高度,下部曲线上的ACEGJ为各阶段的谷地高度。他设想流水侵蚀循环开始阶段,地面从0处被构造运动迅速抬升至B,该时段内虽然河谷下蚀速度也逐渐增强,但河流下蚀速度跟不上地面抬升速度。到抬升运动结束时(图上1处),分水岭和谷底之间相对起伏逐渐增大(AB线段即代表区域相对起伏程度)。地面抬升运动停止以后不久一段时期内,河流下切仍强烈,而分水岭受蚀速度较弱,结果岭谷起伏程度达到最大(图上2处的CD线段)。此后,谷底因接近侵蚀基准面,故河流下蚀作用大大减弱,但是由于水系发展,支流增多,促使了地面的剥蚀,分水岭高度降低速度超过了谷底下切速度,整个地面高差起伏向着趋于和缓的方向发展(图中CD>EF>GH)。当地貌发育达到阶段4以后,残余分水岭的侵蚀和河谷的下蚀都进行得非常缓慢,地势起伏非常和缓,形成一个微微高出海平面的波状起伏平原,戴维斯称之为准平原。戴维斯根据流水侵蚀地貌发育过程中的地表形态特征,提出了“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地貌发育顺序的概念。幼年期地貌相当于图中的0~2阶段,壮年期地貌相当于图中2~4阶段。戴维斯认为,当河流泛滥平原上发育了自由曲流就标志河谷达到了壮年期。老年期地貌相当于图中4阶段以后的地貌发育期。如果地面再次抬升,将重复上述1~4阶段地貌发育过程,所以他把流水侵蚀的演变称为侵蚀循环。各区域从幼年期发展到老年期所需要的实际时间的长短可以有很大差别,这决定于地表被抬升的高度、侵蚀的强度以及基岩的抗蚀强度等。
戴维斯的地貌侵蚀循环模型简明、实用,在说明地貌发育问题时,考虑到了地壳运动和外力主导因素——流水作用,指出地貌发展的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具有地貌发育的相对年代含义,并指出了地貌发育的阶段性。他不仅回答了当时地貌学家所提出的问题,而且也满足了整个科学界对一般地貌学原理的要求。
但这一学说运用了极为漫长而又不确定的地质时间尺度和演绎推理方法,因此在分析流域地貌发育时,还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地壳运动的强度和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地壳上升或下降幅度与速度也具有多变性,地壳运动不可能同侵蚀循环周期完全相符。
(2)在地貌的长期发展总趋势中,短期发展变化可能有偏离长期发展趋势,用简单图示不能反映短期内地貌发育过程的实际。
(3)在长期的地貌发育过程中,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条件是变化的,因此流水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尤其是外力组合状况都要发生相应变化,地貌也不一定循着同一方向演化。
(4)在地壳上升的同时,河流就开始下切等等。 47.河流横向环流与螺旋流产生的原因?
横向环流主要由弯道离心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所致;环流与纵向水流结合在一起,都会
19
产生螺旋流。
48.为什么平原河流只能推移细粒泥沙,而山区河流往往可以推移巨砾?
推移质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六次方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艾里定律。该定律阐明了泥沙冲刷及运动的许多现象,如果平原河流与山区河流流速之比为1:4,则被推移的泥沙颗粒
6
的重量比将是1:4,即1:4096。从这个实例说明,为什么平原河流只能推移细粒泥沙,而山区河流往往可以推移巨砾。
49.为什么在曲流河段内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在边滩发育的河床上,如果河滩较易冲刷或边滩下移较慢,则当边滩下移还没来得及原来被冲刷的河岸时,河岸就有可能形成曲率较大的凹岸,凹岸的形成又加强了环流。环流一方面掏刷凹岸,另一方面把泥沙带到凸岸边滩,不断堆积。 50.牛扼湖是怎么形成的?
弯曲型河床多分布于河谷宽广、坡降平缓、河岸较低,并由二元结构组成的谷底,这里曲流摆荡有足够回旋余地。当弯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下两个反方向河弯按某个固定点,呈S形向两侧扩张,河曲颈部越来越窄,形成狭窄的曲流颈,洪水时,水流冲溃河曲颈部后引起自然裁弯取直,河弯裁直后,废弃的旧曲流逐渐淤塞衰亡,形成牛轭湖。 51.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属于哪一种三角洲类型?为什么?
(1)长江三角洲为过渡型三角洲,因为从大的轮廓上看,形似一尖头三角洲,但在河口区有许多沙岛和浅滩,河道分汊,又像岛屿型三角洲。
(2)珠江三角洲为岛屿状三角洲,因为星罗棋布的沙洲和沙岛和纵横交错狭长的汊河构成三角洲平原的主体。
(3)黄河三角洲为扇形三角洲,因为三角洲上汊河众多,分汊顶点向海呈放射状水系。 52.为什么多数情况下分水岭是不对称的?
(1)构造条件的控制:在山区,岩层构造常控制着山坡的坡度。尤其是年轻的褶皱山地,后期的剥蚀作用还没有完全改变原始的山地形态,不对称的褶皱两翼必然引起分水岭的不对称现象。某些构造被剥蚀后,基岩岩性和构造性质还决定着分水岭的形态,例如,背斜谷两侧的不对称的分水岭。在单斜构造地区,经过长期剥蚀以后形成的单面山,一坡缓,一坡陡,形成分水岭的不对称。
(2)侵蚀基准面的控制:分水岭两侧的侵蚀基准面的高低和侵蚀基准面与分水岭的距离影响山坡剥蚀后退的速度,从而产生分水岭的不对称现象。 如果分水岭与两侧的侵蚀基准面的距离相等,而侵蚀基准面位置的高度不同,则具有较低侵蚀基准面的山坡坡度大;而分水岭另一侧坡度缓。如果分水岭两侧的侵蚀基准面高度相等,而分水岭到两侧侵蚀基准面的距离不同,则侵蚀基准面距离分水岭近的一侧坡度大,另一侧坡度小。
岩溶地貌
名词解释
53.岩溶作用:凡是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积)为主、机械过程
(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54.岩溶地貌:岩溶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
55.溶沟: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和层面流动,不断进行溶蚀和侵蚀,使岩石表面
形成沟槽形态。凹槽称为溶沟。
56.石芽: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和层面流动,不断进行溶蚀和侵蚀,使岩石表面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