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9:38: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作用下发生整体运动,形成石河。

105.石环:石环是指以细粒土或碎石为中心,边缘为粗粒所环绕的石制多边形土。 106.冰丘: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结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

隆起或成为土丘,称为冰丘或冻涨丘。 107.冰锥:在寒季流出封冻地表的地下水和流出冰面的河水冻结后形成丘状隆起的冰体,称为冰锥。

108.年平均地温:冻土层的温度是随着气温而变化的,地温变化的幅度以地表最大,随着深

度加大而减小,至某一深度,其值等于零。这个深度称地温年变化深度。在此温度下地温不发生年变化,而在地热影响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又逐渐增加。地温年变化深度处的地温值称年平均地温。 简答

109.世界冻土与我国冻土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世界上冻土的分布面积约为3500 万平方千米,占地球全部大陆面积的25%。俄罗斯和加拿大是冻土分布最广的国家。我国冻土分布在东北北部地区、西北高山区及青藏高原区。冻土面积约215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22.3%。

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多年冻土带都可以分为连续多年冻土带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带。在纬度地带性上,自高纬度向中纬度,多年冻土埋深逐渐增加,厚度不断减小,年平均地温相应升高。由连续多年冻土带过渡为不连续多年冻土带、季节冻土带。

高山地区冻土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海拔高度的变化。海拔愈高,冻土埋深愈浅,厚度愈大,地温愈低。

冻土分布的地带性规律,经常受到海陆分布、组成物质和地貌部位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大陆性气候虽不利于冰川的成长,却有利于冻土、冰缘的发育。故欧亚大陆冻土最南界限比北美南移纬度达5 度。在连续冻土带的潮湿细粒土地段的冻土,经常比干燥沙砾石地段的冻土埋藏深度较浅,厚度大,地温低。在同一山地的南、北两侧山坡,冻土的温度、厚度 和分布下限亦颇有差异。

110.冻土地貌对生产建设有哪些影响?

冻土地貌对生产建设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和不良影响,常称为“冻害”。冻胀融陷能改变地面形态,使铁路路基变形;公路和城市建设中道路“翻浆”,也是冻融的结果;热融滑塌危及交通和工程建筑。另外,冻土地貌也不利于农林业生产的发展。

风沙地貌

名词解释

111.风沙地貌:风对地表松散堆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 112.风棱石:戈壁砾石迎风面长期风蚀 后被磨光磨平后在瞬时大风中发生滚动,新的迎风

面再次磨光磨平,两个或多个迎风面 间就形成风棱,即形成风棱石。

113.石窝:在陡峭的岩壁上,经风蚀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称为石窝。 114.风蚀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或水平节理和裂隙发育的岩石,特别是下部岩性软于上部

的岩石,受到长期的风蚀,易形成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的岩石,称风蚀蘑菇。 115.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经长期的风蚀,易形成柱状,故称风蚀柱。

116.雅丹:在极干旱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

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

26

117.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形成宽广而轮廓不大明显的风蚀洼地。 118.风蚀谷:在干旱地区,偶有暴雨产生洪流冲刷地表,形成冲沟,冲沟再经过长期风蚀作

用改造,加深和扩大成为风蚀谷。

119.风蚀残丘:一个由基岩组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暂时水流的冲刷,以及长期的风蚀作

用后,风蚀谷扩宽,原始地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成丘,称为风蚀残丘。 简答

120.风沙流的特征有哪些?

风经过松散物质所组成的地表,当风速达到使沙粒脱离地表进入气流中移动的临界速度(即起沙风速)时,才能形成风沙流。起沙风速的大小与沙粒粒径和地表性质等自然条件有关。

根据观察,在粒径0.1-0.25mm 为主的干燥裸露的沙质地表中,起沙风速一般为4-5m/s。一般来说,沙粒粒径与起沙风速呈正比,沙粒粒径愈大,起沙风速也愈大。

风沙流中沙粒大小与高度的关系,一般是离地表愈高,细粒愈多,主要是悬移;愈近地表粗粒愈多,主要是跃移和蠕移。

风沙流中高度愈低含沙量愈高。据观测,绝大部分沙粒都在离地表30cm 以内,特别集中在10cm 以下。当风速为m/s 时,测得含沙量90%都分布在地表10cm 之内。

风沙流中含沙量不仅随高度变化,也随风速而变化,当风速显著超过起沙风速后,风沙流中的含沙量急剧增加。风速愈大,在地表10cm 内含沙量的绝对值也愈大。 121.风沙的搬运作用有哪些类型?

地表松散的碎屑物,不断随风力强弱、粒径大小和质量轻重,由源地通过悬移(悬浮)、跃移(跳跃)和蠕移(推移)等方式转移到别处的作用,称为风沙搬运作用。 (1)悬移

轻细的沙粒,在气流的紊动漩涡上举例力的作用下,使沉速小于上举力的沙粒随气流运移到较远距离。风速愈大,能悬移的粒径就大些,含量也会增多。 (2)跃移

地面沙粒在风力的直接作用下发生滚动、跳跃。当地面是卵石时,沙粒反弹较高;当地面是沙粒时,沙粒插入沙粒之间,形成一个小孔穴,能量消耗,但同时把附近一、二个颗粒冲击跃起;当地面是粉沙时,沙粒就埋进粉沙中,使粉沙粒扰动扬起,产生扬尘作用。 (3)蠕移

蠕移是一些跃移运动的沙粒在将来时对地面不断冲击,使地表较大沙粒受到冲击后产生的缓缓向前移动。在低风速时,滚动距离只有几毫米,但在风速增加时,滚动的距离就大了,而且有较多的沙粒滚动;高风速时,整个地表一一层沙粒都在缓慢向前蠕动。 122.新月型沙丘有什么形态特征点?是怎么形成的?

答:新月型 沙丘的形态特征有:它高度不一,一般为几米到十几米,最高可达30米。新月型 沙丘纵剖面的两坡不对称,朝向风向的一侧称为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坡度一般在10度-20度之间;相反的一坡称为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一般为28度-33度左右,有时达36度。

形成机理:新月型 沙丘是由饼状沙滩到盾形沙滩到雏形新月型 沙丘演化而来。由于沙滩的存在使地面起伏,风沙流经沙堆时,使近地面的风速发生变化,在沙堆顶部风速较大,沙堆的背风坡风速较小。从沙堆顶部和绕过沙堆两侧的气流在沙堆背风坡形成涡流,并将带来的沙粒堆积在沙堆的后面两侧,形成马蹄形小洼地,这时就形成盾状沙丘。如果风速和沙量持续增大,沙堆背风坡的小凹地就将进一步扩大,背风坡相对最大高度接近沙丘最高位置,从沙堆顶部和两侧带来的沙粒在涡流的作用下不断堆积在沙堆后面两侧,形成雏形新月型 沙丘。雏形新月型 沙丘经一步发展就形成典型新月型 沙丘。

27

123.荒漠的类型有哪些?

答:全球荒漠分为干旱区荒漠和极地荒漠。

干旱区荒漠的类型:

(1)岩漠,岩漠多形成在荒漠区的山前地带,其特点是地面被切割得破碎不堪,山岭陡峭,石骨嶙峋,基岩突露地表。在干旱的地区,岩石表面上的石子、沙粒和尘土被风和暴雨完全搬走,结果留下了一个裸露的岩石表面,这种地形叫做岩漠。

(2)砾漠,砾漠是指由砾石组成的荒漠,又称“戈壁”。荒漠中的各种沉积物(洪积、冲积和冰积等)以及基岩风化后的碎屑残积物,在强烈的风力作用下,细粒的沙和粉尘被吹走,留下粗大砾石覆盖着地面,形成砾漠。砾漠中的岩石在风所挟带的沙粒末世下,便形成风棱石。风棱石的表面有时有薄薄的一层深褐色的鉄锰化合物,称为荒漠岩漆,这是由于砾石中所含水分蒸发时将所溶解的矿物沉淀在砾石表面而形成的一层深色薄膜。

(3)沙漠,沙漠是指地面覆盖着大量流沙的荒漠。这里风力作用很强,形成各种风积地貌。荒漠中沙漠面积最大,中国沙漠面积约63.7万平方千米。沙漠中的沙粒来源于古代或现代的河流、湖泊和洪积扇的沉积物中的细颗粒物质或风化残积物中的细颗粒物质。

(4)泥漠。泥漠是由粘土物质组成的地面,分布在干旱区的低洼地带,特别是封闭盆地的中心。它是由洪流从山区搬运来的细土物质淤积干涸而成。泥漠地面平坦,常发育龟裂纹、植物稀少,地表裸露。 论述

124.风积地貌有哪些类型?每种类型的形态特征是怎样的? (一)信风形风积地貌。

(1)新月型 沙丘,特征:新月型 沙丘的形态特征有:它高度不一,一般为几米到十几米,最高可达30米。新月型 沙丘纵剖面的两坡不对称,朝向风向的一侧称为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坡度一般在10度-20度之间;相反的一坡称为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一般为28度-33度左右,有时达36度。

(2)纵向沙垄,特征:垄体较为狭长平直。纵向沙垄的不同部位,形态不一,在它的前端有明显的迎风坡,在沙垄的中部,垄脊平缓,两侧斜坡较对称,沙垄的尾部两侧斜坡较平缓。(3)抛物线沙丘,特征:平面形态呈弧形,弧形突出的方向指向下风向,两个尖角指向下风向。

(二)季风-软风形沙丘。

(1)新月型 沙丘链,特征:两个方向相反的风的交替作用下,新月形沙丘的翼角彼此相连而成新月形沙丘链。

(2)横向沙垄,特征:是一种复合的新月形沙丘链,长可达10-30km,高可达50-100km左右,最高可达数百米,两相邻沙丘之间的距离达1.5-3.0km。(3)?

(三)对流型风积地貌。特征:在热带荒漠中,形成圆凹斗新月形沙丘;在非荒漠区,形成各种环状沙丘和同心圆沙丘。

(四)干扰型风积地貌。特征:较为典型的是金字塔形沙丘,它具有明显三角形棱面和一个尖顶的高大沙丘,形态好似金字塔。高度可达100 m 以上,每个沙丘有3-4个棱面,最多可达5-6个棱面,两棱面间有一狭窄的沙脊。 思考

125. 风沙的侵蚀作用形成了哪些侵蚀地貌;

答:风沙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1.石窝;2.风蚀蘑菇和风蚀柱;3.雅丹;4.风蚀洼地与风蚀谷;5.风蚀残丘。

126. 风棱石是怎么形成的? 答:戈壁砾石迎风面经长期风蚀后被磨光磨平后在瞬时大风中发生滚动,新的迎风面再次

28

磨光磨平,两个或多个迎风面就形成风棱。这样的石块就称作风棱石。

黄土地貌

名词解释

127.纹沟:在黄土的坡面上,降雨时形成很薄的片装水流,由于原始坡面上的微小起伏和石块、植物根系或丛草的阻碍,水流可能发生分异,聚成许多条细小的股流,侵蚀土层,即形成细小的沟纹。

128.细沟:坡面水流增大时,片流就逐渐汇聚成股流;侵蚀成大致平行的细沟。 129.切沟:细沟进一步发展,下切加深,切过耕作土层,形成切沟。

130.冲沟:切沟进一步侵蚀,形成冲沟。冲沟的规模较大,长度可达数公里和数十公里,深度达数十米至百米。

131.黄土塬:黄土塬是黄土堆积的高原面,四周为沟谷的沟头向塬面侵蚀,从平面上看,黄土塬常呈花瓣状。塬的顶面部分地势平坦,坡度不到1度,塬的边缘地带的坡度可增至5度。

132.黄土梁:黄土梁是长条状的黄土高地,可分为平顶黄土梁和斜梁两种。

133.黄土峁:黄土峁是一种孤立的黄土丘,平面呈椭圆形或圆形,峁顶地形呈圆穹形。 134.泻溜:黄土谷坡表面的土体受干湿和冷热等变化,引起物体的涨缩而发生碎裂,形成碎土和岩屑,在重力作用下,顺坡而下称为泻溜。

135.黄土碟:在平缓的黄土地面上,有一种碟形的凹地,深数米,直径在10-20 mm,称为黄土碟。

136.陷穴: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或谷坡上部,由于地表水下渗进行潜蚀而形成的。可分为竖井状陷穴和漏斗状陷穴,它们深达10~20米,常分布在谷坡上部和墚峁的边缘地带。有些陷穴成串珠状分布,下部有通道相连,它们多分布在坡面长或坡度大的墚峁斜坡上。串珠状陷穴的穴间孔道,孔径增大,可使陷穴最后遭到破坏,使沟床深切而伸长。 137.黄土桥:两个陷穴之间或沟顶陷穴到沟壁之间,由于地下水作用使它们沟通,并不断扩大其间的地下孔道,在陷穴间或陷穴到沟床间的残留土体形似土桥,称黄土桥。 138.黄土柱:分布在沟边的柱状黄土体。它是由流水沿黄土垂直节理潜蚀作用和崩塌作用残留的黄土部分。黄土柱有时可高达十几米。 简答

139.我国黄土只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位于34度—45度N之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和山西西部,是我国黄土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不仅面积广,而且厚度大。

140.说明黄土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

黄土的成分包括的粒度成分、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三部分。黄土的粒度成分的百分比在不同地区的黄土中和不同时代的黄土中都不一样。从水平分布看,它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颗粒由粗变细。从垂直剖面看,从下部老黄土到上部新黄土粒度由细变粗。 黄土中的矿物以石英(占50%)、长石(20%)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碳酸钙含量占10%左右。粘土矿物含量占10%左右,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伊利石、高岭土和蒙脱石。

黄土的化学成分已SiO2占优势,其次为Al2O3、CaO,再次为FeO3,MgO、K2O、Na2O、FeO、TiO2和MnO。由于黄土中易溶的化学成分含量很高,对黄土地貌发育有很重要的影响。黄土的物理性质有以下特征:呈灰黄色或棕黄色;质地均一,以粉沙颗粒(0.05-0.005mm)为主,占总重量的50%以上;结构疏松,多孔隙,有肉眼可见到的大孔隙;无沉积层理;

29

富含碳酸钙,达10%左右;有垂直节理,常形成陡崖;遇水浸湿后会发生坍塌,称为湿陷。

141. 黄土沟(谷)间地貌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黄土沟(谷)间地貌可分为塬、墚、峁三种类型。它们是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堆积的原始地貌经流水切割侵蚀后的残留部分。它们的形成和黄土堆积前的地形起伏及黄土堆积后的流水侵蚀都有关。黄土堆积过程中可继承古地貌形态而发育各种黄土地貌。如古地貌是平缓的盆地或微倾斜的平原,在此基础上堆积的黄土就有可能成为黄土塬;在波状起伏的丘陵上堆积的黄土,由于受基底古地形的影响,形成长条形的墚或峁。 1)黄土塬

黄土堆积的高原面,四周为沟谷的沟头向塬侵蚀,从平面上看,呈花瓣状;塬的顶面部分地势极平坦,坡度不到1°塬的边缘地带可增至5°。有些黄土塬的面积可达

2

2000-3000km,在泾河支流蒲河和马莲河之间的董志源,长达80km,宽为40km。黄土塬如受沟谷长期切割,面积逐渐缩小,这时就可能有两个沟头向中心伸展而很接近,沟头之间剩下一条极窄的长脊,称为“崾岘” 2)黄土梁

呈长条形的黄土高地。根据黄土梁的形态可分为顶梁和斜梁两种。顶部较平坦,宽度不一,多数为400~500米,长可达数公里。 3)黄土峁

是一种孤立的黄土丘,平面呈椭圆形或圆形,峁顶地形呈圆穹形。峁与峁之间为地势稍凹下的宽浅分水鞍部。若干峁连接起来形成和缓起伏的梁峁,统称黄土丘陵。

论述

142. 黄土的成因有风成说、水成说和风化残积说,你认为哪一种理论比较可信?为什么? 答:关于黄土的成因,比较流行的说法有风成说、水成说和风化残积说。

黄土风成说认为,荒漠地区是黄土物质(粉沙和尘土)的源地,这里有强大的风从荒漠中不吹响外围,把大量的黄土物质吹送到生长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成厚层的黄土。我国黄河中游的黄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对于欧洲和北美的黄土,有人认为是冰期时大陆冰盖区的干冷反气旋吹袭,将冰碛和冰水堆积物中的一些细粒物质吹到冰川外缘地区沉积而成的。

目前风成说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证据,包括①从亚欧大陆内陆向外围区域,戈壁、沙漠和黄土有规则地依次成带状排列。②黄土的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所在地方的各种岩石成分极不相似;③距离荒漠愈远,黄土的粒度成分有逐渐变细的规律性;④黄土覆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地貌类型是,并保持相似的厚度;⑤黄土中含有陆生的草原动、植物化石;⑥黄土中有随下伏地形起伏的多层重迭的埋藏土壤层。 思考

143. 根据黄土的物理性质与化学组成在黄土分布地区进行生产建设要注意什么?

答:黄土的成分包括的粒度成分、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三部分。黄土的粒度成分的百分比在不同地区的黄土中和不同时代的黄土中都不一样。从水平分布看,它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颗粒由粗变细。从垂直剖面看,从下部老黄土到上部新黄土粒度由细变粗。 黄土中的矿物以石英(占50%)、长石(20%)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碳酸钙含量占10%左右。粘土矿物含量占10%左右,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伊利石、高岭土和蒙脱石。

黄土的化学成分已SiO2占优势,其次为Al2O3、CaO,再次为FeO3,MgO、K2O、Na2O、FeO、TiO2和MnO。由于黄土中易溶的化学成分含量很高,对黄土地貌发育有很重要的影响。黄土的物理性质有以下特征:呈灰黄色或棕黄色;质地均一,以粉沙颗粒(0.05-0.005mm)为主,占总重量的50%以上;结构疏松,多孔隙,有肉眼可见到的大孔隙;无沉积层理;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