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9:00: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富含碳酸钙,达10%左右;有垂直节理,常形成陡崖;遇水浸湿后会发生坍塌,称为湿陷。 在生产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将坡度大的黄土地整平,防止水土流失。2.在农田塬边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植树造林,防止雨水的侵蚀,导致农田面积减少。3.工业生产建设应注意建造工厂时夯实基础,防止陷穴。

海岸地貌

144. 波浪折射:当波浪传播进入浅水区时,如果波向线与等深线不垂直而成一偏角,则波向线将逐渐偏转,趋向于与等深线和岸线垂直,这种现象称为波浪折射。

145. 海蚀作用:波浪和流以及它们挟带沙砾岩块撞击、冲刷、研磨破坏海岸的作用称海蚀作用。

146. 海蚀穴:海崖的坡脚处,经常遭受波浪水流的冲磨而形成的凹坑或凹槽,一般宽度大于深度者称海蚀穴,深度大于宽度者称海蚀洞。它常沿多节理或抗蚀力较弱的部位沿岸断续分布。

147. 海蚀崖:海蚀穴在波浪冲蚀下不断扩大,当其上方的岩石悬空时,发生崩塌,形成海蚀崖,海岸因此而后退。海蚀崖的形态受岩性和岩层产状的影响很大,柱状节理发育的海蚀崖呈陡立状,向海倾斜的岩层常形成倾斜海崖,向陆倾斜的岩层也可以形成陡崖并能较好地保存。

148. 海蚀拱桥:突出在海中岬角的两侧,发育相向的海蚀洞,经长期侵蚀最后相互贯通,形成海蚀拱桥。

149. 海蚀柱:海蚀拱桥进一步受蚀,拱桥顶发生崩塌,残存的桥墩成为残留于海中的柱状岩体,称海蚀柱。

150. 海蚀平台:沿岸向海微倾的平坦台地,它的后缘贴近高潮面,前缘位于低潮面以下。由于岩性和构造的影响,平台上可出现一些浪蚀沟和瓯穴以及溶蚀洼地,并披盖一些沙砾。海蚀平台的形成和发育要求岩石抗蚀强度和海蚀强度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岩石抗蚀力过强或过弱均不利于它的充分发育。有关海蚀平台的成因有不少解释,约翰逊(John-son,1919)认为海蚀平台是海蚀崖不断后退的结果。巴特勒姆(Bartrum,1962)认为是潮间带频繁交替的干湿风化作用和海浪将风化物质搬走而使海岸后退的结果。帕拉特(Pratt,1968)认为海蚀平台可分为高潮台地、潮间带台地和低潮台地三类。高潮台地主要由干湿风化作用与海浪的搬运作用形成,潮间带台地是波浪磨蚀作用的结果;高潮台地的前缘如不断受波浪磨蚀亦可向潮间带台地演化。低潮台地是灰岩地区的溶蚀作用所致。

151. 沿岸堤:由海滩发育而成的平行海岸的垄岗状堆积体,属海滩上的次一级地貌,也称滩脊,是在开阔的岸段,激浪流在高潮水位线的堆积。沿岸堤可有数条,平行分布或相互叠置形成波状水上阶地。有宽阔的自由空间,泥沙供应丰富的岸段,沿岸堤发育较高大、较快。 152. 滩角:在潮差较小,波浪直射海岸的海滩水上部分,由一系列平行的、向海突出的三角形小沙脊和脊间的小湾组成的锯齿状堆积体系称滩角。沙脊呈舌尖或角状,由粗粒物质组成,脊间弓形小湾由细粒物质组成。脊的长度几米至几十米,高度几厘米至一米多。在同一海滩上,滩角的距离基本相等,故滩角也称为韵律地形。

153. 水下沙坝:在破浪带内的水下沙脊堆积体,其走向与海岸近于平行,这种堆积地貌称水下沙坝。水下沙坝可有多条,其位置与波浪发生局部破碎处相当。水下沙坝在无潮或潮差小海岸发育最好,其发育与演变和暴风浪作用有密切关系。当暴风浪向岸传播过程中,在破波点附近常出现向海回流,在破浪处产生向岸向海水体与泥沙的相向运动,泥沙堆积在交汇点,从而形成沙坝。水下沙坝的向岸侧常发育凹槽,是波浪(尤其是卷波)破碎时侵蚀而成

31

的。当水下岸坡坡度为10‰~30‰时最有利于水下沙坝的发育。

154. 沙嘴:当岸线向陆转折时,由于波向线与岸线的交角变小(α>),泥沙流容量降低,部分泥沙在凸岸处发生堆积,形成向海伸出的沙嘴,其延伸方向与上游岸线走向一致或沿与新岸线等深线平行方向伸展。沙嘴若发生在湾口,则可以发展成为拦湾坝。

155. 连岛坝:当岸外存在岛屿时,受岛屿遮蔽的岸段形成波影区,外海波浪遇到岛屿时发生折射或绕射,进入波影区后因波能减弱,泥沙流容量降低,沿岸移动的部分泥沙在岸边堆积下来形成向岛屿伸出去的沙嘴。与此同时,在岛屿的向陆侧也会发育沙嘴,由岛向陆延伸。当两个方向发育的沙嘴相连接时就形成连岛坝。

156. 潟湖:是泥沙横向和纵向运动共同形成的一种大型海岸类型,由沙坝(堡岛)与潟湖组成,是一种组合地貌体系。沙坝(堡岛)—潟湖体系是海岸的一个重要类型,约占世界海岸的13%。 简答

157. 深水波浪有哪些特性? 答:深水波浪的特性

海洋中的波浪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风作用于海面时通过近水面大气层的垂直压力和切应力,将能量传递给海水,使水质点在风力、重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做近于封闭的圆周运动,并由于向风与背风坡之间的压力差,使这种波动不断发育起来,海面形成连续的周期性起伏,形成波峰和波谷。波峰的最高点为波顶,波谷的最低点为波底。两个相邻波顶间的水平距离为波长(L),波顶与波底间的垂直距离为波高(H),相邻两个波顶或波底通过海面同一准线所间隔的时间为波浪的周期(T),单位时间内波形传播

水质点在圆形轨道上随着位置改变而变换在水平、垂直和往返之间。水质点运动在圆形轨道上半部时,其方向与波浪传播方向一致,运动到圆形轨道的下半部时,其方向与波浪传播方向相反。水质点自波顶向波底运动时,垂直流向下,自波底向波顶运动时,则向上。位于波顶和波底时,水质点的水平流速值最大,垂直流速为零。位于波顶和波底之间的中点时,垂直流速达最大而水平流速为零。水质点沿圆形轨道运动一周,海水面就发生一次升降,并使波形向前传播。

波浪在向前传播的同时也向下部水层传播,水质点的圆轨迹直径在水平方向上相等,而在垂直方向上,自海面向下随深度按等差级数的增加,水质点运动轨迹的直径(波高)则以等比级数减小。例如波高为10米,波长200米的巨浪,在水深200米处仅能激起20毫米的波高。所以当海底深度大于波长时,波浪对海底的作用已很微弱。

由风直接作用形成的波浪称风浪。风浪的大小决定于风速、风的吹程(风区)和风持续的时间(风时)。随着风速增大,风区越长,风时越久,风浪就越大。由于风作用的湍流特性,风浪的水质点运动轨迹实际上为不封闭的圆形或椭圆形,波形为非正规的余摆线,峰顶较陡,略呈不对称。风浪在风停息后或离开风区向外传播就转变为涌浪。涌浪是在无风作用下继续传播的自由波,水质点运动轨迹为封闭的圆形,波形为余摆线,峰顶较纯,呈对称。涌浪可传播很长的距离,涌浪在传播过程中,波能渐减,波高渐低,而波长与波速渐增,经长距离传播,其波长与波速逐渐趋于某一稳定值,波形愈显规则,全世界海岸地区除北半球高纬度和南美洲南端海岸地区为风暴浪区外,大多属涌浪区。 158. 波浪破碎的形式有哪几种?

拨浪自外海进入浅水区并向海岸推进,当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波浪将发生破碎,这时波峰水质点运动的水平分速大于波速。即使在深水区,风浪在风的不断作用下,波陡δ(波高H/波长L)会不断增大,波峰愈益陡尖。当波陡达到1/7临界值时,峰顶水质点运动的水平分速与波速相等,此时波动表面达到极限;当波陡超过此值时,峰顶波面变得不稳定,从而导致波浪破碎。

32

1)崩顶破碎

当波浪传播近岸边时,波能已经逐渐消耗掉,波峰不稳定,但尚未达到翻转时,峰顶出现浪花,并逐渐增大,峰顶崩随成瀑布状下落。一般地,崩顶破碎的波浪有较强的回流。

2)卷跃破碎

波浪向岸传播时,在一个较短时间和距离内就可发生显著变形,波峰不断前倾直至卷曲翻转,成卷跃破碎下落。

3)激散破碎

海底陡,波浪发生变形后使得波浪前峰从下部开始出现浪花泡沫,扩大到整个前峰面,在直接冲上陡滩时前峰面在滩面上激散破碎,并形成大量泡沫,最后与波峰一起逐渐在岸滩上散失。

159. 海蚀作用有哪几种形式?

答:海蚀作用有:冲蚀、磨蚀和溶蚀。冲蚀作用指波浪浪流对海岸的撞击、冲刷作用。如果海岸斜坡坡度和水深都很大,波浪到达海岸时波能消耗很少,全部波能用于冲击海岸,基岩岸壁上承受到强大的压力。

波浪在冲击岩壁时,基岩裂隙中空气受到压缩,对围岩产生巨大压力,海浪后退后,受压缩的空气又突然膨胀,这样连续的缩胀骤然变化,使岩石崩解、破坏。

磨蚀作用指激浪流挟带岩屑和沙砾对基岩的撞击、凿蚀和研磨作用,它加大了海蚀的速度。

溶蚀作用指海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除了碳酸盐等岩石易于溶解外,其他如玄武岩、正长岩、角闪石及黑曜石等岩石矿物,在海水中的溶解速度比在淡水中快几倍到十几倍。 论述

160. 海蚀平台的成因;

答:沿岸向海微倾的平坦台地,它的后缘贴近高潮面,前缘位于低潮面以下。由于岩性和构造的影响,平台上可出现一些浪蚀沟和瓯穴以及溶蚀洼地,并披盖一些沙砾。海蚀平台的形成和发育要求岩石抗蚀强度和海蚀强度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岩石抗蚀力过强或过弱均不利于它的充分发育。有关海蚀平台的成因有不少解释,约翰逊(John-son,1919)认为海蚀平台是海蚀崖不断后退的结果。巴特勒姆(Bartrum,1962)认为是潮间带频繁交替的干湿风化作用和海浪将风化物质搬走而使海岸后退的结果。帕拉特(Pratt,1968)认为海蚀平台可分为高潮台地、潮间带台地和低潮台地三类。高潮台地主要由干湿风化作用与海浪的搬运作用形成,潮间带台地是波浪磨蚀作用的结果;高潮台地的前缘如不断受波浪磨蚀亦可向潮间带台地演化。低潮台地是灰岩地区的溶蚀作用所致。

海蚀平台形成后,若因陆地上升或海面下降而高出海面,就变成海蚀阶地;若陆地下沉或海面上升,则沉入水中成为水下阶地。 161.影响海岸地貌发育的因素;

由于海岸带是海陆相互作用频繁的地带,因而海岸发育受到各种海陆因素的影响。 (1)地质因素,组成海岸带的岩石或物质的类型及其抗侵蚀能力、岩层的产状、地质构造和海岸地区的地壳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岸的发育特征与演化过程。

1地质结构对海岸的影响,地质结构包括岩石性质、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三方面,它们○对海岸的发育过程和形成的海岸形态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2地壳运动对海岸的影响,海岸地区的地壳运动,特别是地壳的升降运动,在海岸地貌○的发育与演化方面起着极重要的影响。地壳的垂直运动,必然造成海面的相对升降和地势发生变化,这就使得岸线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海岸轮廓的改变。而沿岸地区地壳的升降运动引起的海岸线位置的迁移和地势的改变必然会使海岸带物质重新产生迁移和海岸环境的改变,导致海岸剖面的重新塑造,并遗留下一系列古海岸形态的遗迹。

33

(2)海平面变动,海平面的变动,导致海岸相对升降,引起海岸线的进退进而影响海岸的侵蚀和沉积过程以及海岸地貌的发育和演化。海平面变动的直接效应就是引起海岸的相对升降。由气候因素变化引起的全球性海平面变动对各地海岸的影响是普遍的,它造成的后果与地壳垂直运动对海岸发育的影响相似,只不过是它造成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且范围波及全球,并且留下非常一致的同期沉积物及各种水上和水下地貌遗迹。海面升降首先造成岸线的进退以及海岸物质的重新运动或沉积,引起海岸剖面的重新塑造。海面上升,会使水下岸坡深度增大,从而增大到达岸边的波浪能量,海岸因此而遭受侵蚀,被蚀物质被带到水下岸坡下方堆积。海面下降,会使水下岸坡变浅。在堆积海岸,如果原来的水下岸坡处于平衡状态,则水下岸坡的中间大部分会受蚀变深,被蚀物质大部分向岸移动并沉积在岸边,物质相对较粗。小部分较细物质则向水下斜坡基部移动并沉积下来。 162.潮汐和潮流如何影响海岸地貌发育?

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周期性运动,它包括海面周期性的垂直升降和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动,前者称为潮汐,后者称为潮流。潮汐和潮流在海岸地貌发育中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首先,潮汐引起的海平面周期性变动直接影响到波浪的有效作用,它使波浪作用带和破碎带的位置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从而使波浪作用带范围增宽,但同时也相对减弱了波浪的有效能量。在一般情况下,潮差小的海岸带,波浪作用占主导地位;潮差大的地区,波浪有效作用相对降低,潮差与潮流作用显著。波浪与潮差还存在复杂的反馈关系。小的波浪在潮差小的地区比潮差中等或强潮地区更能显示其作用;小的潮差在波浪小的地区比波浪中等或强浪地区更能产生潮汐作用所形成的地貌。例如美国的西佛罗里达湾平均潮差仅70~80厘米,但波浪作用很弱,这种条件下形成了一个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海岸带。潮流也是影响海岸地貌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海岸轮廓变化和潮差大小是影响潮流流速大小的主要因素。如当潮流自开阔的水域进入狭窄的海峡或喇叭形港湾时,流速明显增大。潮流流速达到一定数值时、可以掀动并搬运泥沙,尤其在沙质、淤泥质海岸,这种作用更明显。例如当潮流流速为7~12厘米/秒时,可掀起淤泥;流速达18~20厘米/秒时可掀动沙子。在海岸带40~100厘米/秒的潮流流速是常见的。在水深较小的海岸带,涨潮流速大于退潮流速。因此,涨潮时带到海岸的泥沙不能被退潮全部带走,使潮间带不断淤宽;另一方面,在径流强的河口海岸,退潮时由于退潮流与径流叠加在一起,流速增大,使河口发生侵蚀。如南美洲亚马逊河口深槽是在退潮流速很高的情况下形成的。

163.为什么说地貌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与地球表面的真实反映?

地貌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与地球表面的真实反映。内营力是指地球内能积累与释放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它不仅形成地表基本起伏,而且还决定着外营力的作用性质和强度。外营力是指在太阳能和重力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冰川、流水、海浪和风等的动力作用,它主要起削平地表基本起伏,塑造各种中、小地貌形态的作用。在地貌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内、外营力作用贯穿始终,但其作用强度因地质、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异,可以用一种概念化的模式来说明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最一般的形式:当山地处于从弱到强的上升阶段时,虽然伴随着从弱到强的外营力剥蚀作用,但外营力不足以抵消内营力的上升,此时山地高度增大,岩石被剥露,发育各种构造地貌;当山地上升减弱或趋于稳定时,外营力转而占优势,山地被剥蚀而降低,发育各种外营力地貌。

任何一种地貌形态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外营力作用的痕迹。外营力包括气候、水文、植被、重力等。外营力地貌分为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和海岸地貌等。气候因素是最重要的外营力,气候类型决定了各种外力风化作用的过程和强度。一个地区的地貌是由一组外营力共同起作用,例如在冰川覆盖的地区,除了冰川的主导作用外,还有冻融风化、块体运动、流水和风的辅助作用。所以,在不同的气候区,不但主

34

导外营力不同,并且外力组合以及相应产生的一套地貌组合也不相同。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作用与外力组合的特点,以及随之而成的地貌组合的特点,就构成了气候地貌的主要内容。 164.论述气候与外力地貌的关系;

主要用温度和降水这两个气候指标来考察它们与外力作用强度的关系。

岩石的风化是各种外力过程的准备阶段。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存在差异,风化壳和残积物都明显的有地带性特点。

坡地上的块体运动与气候关系十分密切,土体和岩屑的流动、滑动与蠕动都需要水的参与,因此这些地貌过程在干旱区最弱,在高温潮湿地区最强烈。在降水丰富而温度较低的地区同样也会发生强烈的块体运动。

流水作用与气候条件关系更加明显。但侵蚀作用的强弱还与下垫面的性状尤其是植被覆盖程度关系密切。

风沙作用强弱与气候关系密切。在干旱区风沙作用最为强烈,在多雨地区风沙作用最弱。 冰川作用的强度与气候关系也很密切.只发生在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降水量大于消融量的地区。冻土和岩溶作用都与气候关系密切。

由此可见,不同的气候区有着不同的外力组合,并且各种外力的相对重要性也是不同的。 思考

构造地貌

名词解释

165.构造地貌:反映内力作用的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的地貌,都称为构造地貌。许多巨大的地貌单元,如大陆、海洋、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等,都是地壳变动形成的。 166.地构造地貌:在内力为主的作用下产生的,是动态构造(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积极表现者,称为大地构造地貌。主要有山地、平原、盆地、高原等。

167.地质构造地貌:主要是地质构造被外力剥蚀的结果,是静态构造(岩性、产状、地质构造)的消极反映者,称为地质构造地貌。主要有方山和单面山等。

168.桌状台地:在水平岩层地区,若岩层是软硬相间交互出现,并且顶部是一层硬岩,当由水平岩层顶部覆盖较硬的岩层所组成的分水岭地区则形成平坦的高原,受到强烈切割后形成桌状台地。 169.方山:在水平岩层构造地貌中,当由水平岩层顶部覆盖较硬的岩层所组成的分水岭地区则形成平坦的高原,受到强烈切割后就会形成方山。

170.单面山:又称单斜山,在单斜构造地区,岩层倾角较缓,软硬相间,受侵蚀切割后,软岩层被侵蚀成谷地,硬岩层突出成山岭,即单面山。

171.猪背脊:如果岩层倾角较大,倾角通常>40°,则山岭形成两坡大致对称的猪背脊,也称“猪背山”。

172.顺向河:在单斜构造上,顺着岩层倾向流动的河流是顺向河。 173.次成河:沿着岩层走向流动、并切入到软弱岩层中的是次成河。 174.逆向河:岩层倾向相反而汇入次成河的叫逆向河。 175.顺地形:斜山和向斜谷是顺着构造的,称为顺地形。

176.断层崖:断层活动造成的陡崖称为断层崖。通常,断层崖的走向线比较平直,在断层崖被侵蚀的过程中,随着横贯断层的河谷的扩展,完整的断层崖被分割成不连续的断层三角面。 177.断层谷:于断层所在部位正好是岩层的破碎带,因此,河流常常利用这种软弱地带而发育成断层谷,河谷两侧的地层不能对应,在地形上,一岸高陡,一岸低缓。

178.地垒:两个性质不同的断层之间的上升断块。一般是倾向相背的高角度正断层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