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3 7:49: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文部分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天下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作者、作品:选自《孟子?公孙丑》 二、文体:议论文 三、阅读理解:
⒈本文中心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⒉\地利不如人和\说明了什么?战争胜败的关键在于人心向背,强调了人和的作用,借以说明君主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⒊本文段意:①、提出中心论点,提出\人和\的重要性。②、用\环而攻之而不胜\与\委而去之\两个事实论据具体论证了人和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③、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引深阐发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人和的实质——仁政。实行仁政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⒋第二段:从攻城方面假设论证了什么?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攻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得天时。 本段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本段对全文又是一个事实论据,对比论证的结论也是:攻城一方不胜的原因——天时不如地利。
⒌第三段从守城方面假设论证了什么?地利不如人和。
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句式作用是什么??排比、双重否定句式。作用强调了守城方的有利条件。 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多,但是结果\委而去之\论证了什么?地利不如人和
⒍一、二、三、段的结构和作用?一、二、三总分,二、三并列。作用:强调人和的重要为后文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铺垫,与\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张相一致。
⒎\\一词的作用:连词,连接上下文的两个事实论据和下文的关于\仁政\的推理。 ⒏\\使用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⒐\\与\寡助\的结果: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⒑\\与\寡助\的结果不同作者相比照的目的:①、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②、强调人和、仁政。
⒒拓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明人和的实质——仁政。与《曹刿论战》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义相同。
12.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行径,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这叫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3、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作者指出在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15、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6、文中用来警策激励人的名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选文出自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孟子 #k>-C 五、重点词解释。+ 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七里之郭 4.环(围)而攻之而不胜RVlM 5.是(这是)天时不如地 6.域(限制)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震慑)UG3BT 8.得道(施行仁义)者多助 9 、亲戚:骨肉兄弟。 Rf;y 10.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J( 11、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2、寡助之至:极点。 j0+)& 13、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4、 兵(兵器)革(甲衣) 15、池:护城河m{,' 固:巩固。_ 六、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它的意思E2^< 1. 亲戚畔之:通“ 叛” 背叛 V= 七. 重点句翻译1QINhw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P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d 八、理解背诵。^>0E 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J ②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B ③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 _6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AA (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k}4{4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 ”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 ”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h|zO (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Y3 四、思考、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 人和 ,从中可反映出孟子=/`2 民贵君轻的 政治思想。F (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WW>8 (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yf ((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 九、运用。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课文内容: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作者、作品: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大师,被称为亚圣,《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 (二)、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卑微到穷困而成长为明君贤臣。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5、第二段所论证的观点?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 6、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8、第三段论证方法?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9、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⒈人恒过,然后能改。⒉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⒊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 11、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⒈入则无法家拂士,⒉出则无敌国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