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4:45: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组

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制定的背景

“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口号或者任务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提出。但是直到21世纪初,“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李岚清)。“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陈至立)。

素质教育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很复杂,我们认为一个很重要原因是还没有能够构建一套完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全新的课程体系。现行课程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等等。因此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设计,毫无疑问,必须以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首要任务。

另一方面,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已经涉及到许多领域,如: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等等。地理学研究也呈现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深化微观研究、注重成因和机理变化;拓展地理学应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等趋势。“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下文引用不再一一注明)。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反映地理科学的发展,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就必须构建与此相适应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同时也是构建高中地理新课程的重要背景。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一)地理教学大纲与地理课程标准的演递

“课程标准”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1912年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其内容是具体规定学校教育各学科的学科设置、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以及各种活动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学习苏联的教学理论模式而改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来确定课程内容总的方向和结构。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学科教学目的、任务而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内容的范围、深度和顺序,明确各学科所必须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生智力与思想品德发展应达到的程度。

1949年以前(1929—1949年),我国先后有1l部地理课程标准颁布。新中国成立后改用“地理教学大纲”这一名称,先后有6部“大纲”颁布,它们分别是:1956年的大纲、1963年的大纲、1978年的大纲(1980年有修订本)、1986年的大纲(1990年有修订本)、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新大纲(2000年有修订本)、1996年的高中地理大纲(2000年有修订本)等。 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两个术语“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其中教学计划易与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相混淆,教学

大纲易与教师的教学提纲相混淆,而“课程标准”这一名称则比较简洁准确;其二,课程标准的内容更丰富,涉及领域更广泛。课程标准对单科课程进行总体设计,规定本学科的性质及其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内容范围、编排学科内容的顺序、安排教学时数、教学行动与课外活动、考试要求、教学法建议等。课程标准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设计教材和进行教学评价的基本标准。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特点

目前的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突出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力,依照有益于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的原则,鼓励积极探究。此外,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适宜环境,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推动课程资源开发,关注学生兴趣和生活体验。 具体而言,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学大纲的区别在于:①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而教学大纲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②课程标准是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教学大纲是最高的要求;③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是清晰的、可评估的,而教学大纲的描述相对笼统、模糊;④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成为地理课程的积极开发者、设计者,而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成为教科书的执行者;⑤课程标准的范围涉及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教学大纲侧重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要求。

三、高中地理课程的功能定位和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高中地理课程的功能定位 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定位,须从地理学价值的拓展、社会的客观需求和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1.地理学价值的拓展 随着地理学的不断发展,地理学的价值也相应地得到了拓展。当前的地理学研究中,出现了以微观研究的方法、探讨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和以宏观层面的综合研究、解决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问题的发展趋势并存的局面。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发生的显著变化有利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与演变的宏观规律,推动地理学科不断发展。此外,地理学的一些基本观念如“区域”及“区域差异”、地图及GIS思想、“人地关系协调”等概念正在被愈来愈多的领域采用,地理学应用研究领域也得到了拓展。

2.高中地理课程的社会需求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要求高中地理课程加强培养学生资源意识、人口意识、环境意识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此外,世界与社会趋同和多样并存的特征,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提出了变革要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空间观念,地理课程须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全球经济形势,掌握世界经济的变化趋势,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问题。文化发展对于高中地理课程的影响,既反映在区域文化景观的变化和差异方面,也体现在国家和地区文化内涵与精神文明方面。高中地理课程应将文化发展的新理念纳入到课程内容之中,重点培养学生珍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审美情趣、积极向上的社会态度与道德准则以及正确的行为规范。

3.高中地理课程在学生健康心理形成方面的功能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应该适应并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学习兴趣方面,高中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从内在动机分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地理课程价值的认识;在学习内容方面,高中阶段学生呈现出喜欢思辨性和理智

性地理内容的特点;在认知心理方面,高中学生已能形成空间表象和空间概念,并善于进行空间思维与空间想象。因此,须充分认识高中地理课程在这些方面的功能。此外,高中地理课程的设置还必须考虑学生在升学(包括大学或者其他各种层次的升学)和择业需要方面的功能。

根据以上分析,课程标准对高中地理课程性质的表述是:“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也就是说,应充分发挥地理课程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来构建符合中华民族利益、体现国家需求、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我国发展的高中地理课程体系。

(二)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高中地理课程设置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这是和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相吻合的。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有三种持截然不同观点的学派,一派叫做社会中心主义,另一派叫做学科中心主义,还有一派叫做儿童中心主义或者学生中心主义。这三个学派的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观点相对比较极端。中学课程的设置必须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不应该绝对化地片面强调一方面。如果说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基点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话,那末,素质教育就是这三角形的重心。课程设置应通过提高学生的素质来求得这三个基点的平衡。而高中地理课程谋求的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统一,就能够较好地体现这种平衡,使得高中地理课程得以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首先,社会需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地理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但是也不应该采取社会需要什么就设什么课程,而不顾学科体系和学生特点的实用主义的极端做法。“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因此,高中地理课程必须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观念,这一点是最基本的。当然,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不仅要体现社会需求的基础,还要体现学科的基础、学生发展的基础。

其次,学科体系对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是必须的,但是过分地强调学科体系,置社会需求和学生接受水平而不顾的做法同样也是不可取的。况且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自身的发展变化也是必然的。所以,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除了要考虑学科的继承性、经典性以外,还必须体现学科的时代性。要反映当前地理科学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渗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时代性很强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顺应世界潮流、紧跟时代步伐,使高中地理课程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同样,高中地理课程的时代性不仅是指学科,也是指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时代性。

第三,学生是地理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也是根本要素,地理教学活动是为学生组织的,地理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接受水平来设计。当然,

也不能走只顾学生兴趣爱好而脱离社会需要、割裂学科体系的极端。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增强高中课程的选择性是顾及学生特点的一条快捷、有效、合理的途径。高中学生比起初中学生来说已经更有能力和兴趣来进行选修。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来选择他们所喜爱的地理课程,课程只有具有了多样性、灵活性和选择性,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各种不同的学习需要,以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从而避免了学生必须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达到同样的要求。

总之,高中地理课程是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整合,并力图将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设计、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标准拟定、活动安排以及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