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民族劣根性是个伪命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1 17:42: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乡土中国》读后感:民族劣根性是个

伪命题

民族劣根性是个伪命题

——《乡土中国》读后感

渤海郡守

最近,上海交警强行制服抱娃女子的视频又在各个微信群里面刷屏了。一时间各种标题党满天飞,有的认为警察暴力执法,置小孩的安危于不顾;也有的认为视频中的女子罪有应得,警察出手合理;还有观点把女子被制服前的胡搅蛮缠,抱着孩子动手推警察上升到“我弱我有理”的劣根性问

第 1 页 共 10 页

题。而一旦上升到这三个字,这个打击面恐怕就太广了。

中国人的劣根性,这个问题似乎一说起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资格上去说几句,毕竟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人自己说自己的不是谁也挑不出毛病。况且我们中学都学过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那个时候老师就曾经告诉过我们,这是鲁迅先生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揭露,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上了大学读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里面对于“酱缸文化”的批判与讽刺可谓酣畅淋漓。加之中国国力落后的现实,生活水平低下的感受,真是痛感民族劣根性误国误民。

但是民族劣根性这种东西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一种东西?

这就让我想起一段据说是马云说过的话来:我劝年轻人们不要去读那么多成功学的书,因为有朝一日你成功了,那么你说的话就都是对的。

第 2 页 共 10 页

100年前的中国,我们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所以我们是错的;

60年前的中国,我们刚刚建国,工业化水平极度落后,所以我们是错的;

40年前的中国,我们刚刚改革开放,追赶先进国家,所以我们是错的;

今天的中国,我们成了世界第二,国力强盛,甚至有的发达国家都开始要向我们学习了,于是我们突然就对了?

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在冷战结束后写了《历史的终结》,这个霸气的名字就是要宣称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政治制度的最后形态,历史终结于此!但是在20年后,中国的崛起成为了一个无法忽视的现象,于是福山又写下了《政治秩序的起源》来修改他的理论,为中国崛起提供理论解释。

第 3 页 共 10 页

德国政治学家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为清教徒思想和资本主义兴起建立了关联性。而今天我们同样可以将中国的崛起与中国没有宗教信仰的传统建立起关联性,写一本《世俗化社会和中国崛起》。

所以鲁迅、柏杨痛批中国人的劣根性,与那个时代有关;文化自信和中国元素在全世界与日俱增,与这个时代有关。等到中国人普通人也大量走出国门后,我们也发现“洋人”的素质不见得比我们高,或者应该更加公允的说:素质低下、公德缺乏的,世界各国都不乏其人。

因此,上面这些归因,与其说是政治学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心理学问题:认知失调理论。即相冲突的认知会强迫心灵去寻求或发明新的思想或信仰,或是去修改已在心里存在的信仰,好让认知间相冲突的程度减到最低。

于是我们就会发现:你成功了,就会有很多人为你的成

第 4 页 共 10 页

功找理由;你失败了,就会有很多人为你的失败做总结。哪怕这些各色理由并不是问题的关键。这恐怕就是为什么马云说那句话的原因。

抛开“劣根性”这个充满价值判断的概念,我更喜欢使用“国民性”这个更为中性的词来讨论中国人共同心理、行为特征这一文化命题。而要了解中国文化,以及这种文化从何而来,费正清先生的这本《乡土中国》恐怕是一本绕不过去的高山。全书虽然仅仅100来页,但是里面的观点却极为深刻,洞见远超某些几十万字的大部头。

国民性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而行为的下面是文化,文化的下面是制度,制度的下面是经济基础。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最终就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的好坏却并不取决于别人的看法,而取决于行为人是不是能够在所生活的社会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如同自然选择一样,那些不适应社会的人都被淘汰掉了。《乡土中国》就是按着这个逻辑展开的。

第 5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