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精华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18:10: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 研究方法

a) 研究的层次:Intrapersonal level;interpersonal level;Intergroup level;

Societal level;

b) 如何用实证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被试选择:变量的操作化;研究设计;

数据收集;统计推论

c) 研究方法的类型,优缺点:相关研究(因果,第三变量);实验研究(环

境受限)

d) 数据收集中的偏差:实验者偏差;被试偏差(好被试、消极被试、忠诚

被试、忧虑被试)

2. 社会认知

a) 定义:指人们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并使用这些信息进行推理,作出

判断 b) 图示 i. ii. iii.

定义:人对于事物或者范畴的心理表征(针对事件的图示叫做剧本) 优缺点

刻板印象:知觉者将某些特征与某个群体中的成员联系起来,认为该群体中的成员具有某些特征

c) 决策模型 i.

理性决策的步骤:界定问题;找出标准分配权重;建立可能方案;确定方案发生概率;评估期望值;选择最佳方案 ii. iii.

理性决策的前提

有限理性(对应绝对理性):满意而非最佳,包含假定(认知能力、方案了解、喜好方案有限)

d) 判断启发:能够简化决策的基本原则,也称经验法则 i.

可得性启发:人们认为容易记住或回忆起来的事件比难于记住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更大 ii.

代表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时间与其认为典型的信息或时间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iii.

锚定和调整启发:人们往往参照某个标准点,然后逐渐调整,最终

做出判断

e) 认知闭合 i. ii. iii.

定义:个体为问题快速找到答案的愿望 阶段:夺取;冻结

成分:对秩序,可预测性的偏好,对模糊性的不适感,思维闭合

3. 社会知觉

a) 定义:人们运用所能得到的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从而判断对方是什

么样的人的过程

b) 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加工: i. ii. iii. iv.

核心特质(Asch实验) 注意凸显的信息 类别化(刻板印象) 运用图式

c) 自我知觉理论 i. ii.

定义:人们对自己能力、抱负和态度等的认识和了解

镜像自我与自我实现预言:接受别人对于自己的判断,形成自我概念 iii.

社会比较,高于平均效应,自我评价维持理论(其他人的行为表现会威胁到个人的自我概念,而受到威胁的程度取决于比人与自己的亲密程度以及个人与该行为的关联程度) iv.

自我效能(人们关于自己是否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自我阻抑

d) 与自我知觉有关的偏差 i. ii. iii. iv.

自我中心偏差(夸大自己在某项事物中的作用) 自利归因偏差(成功归结为内部,失败归结为外部)

虚假一致偏差(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 后视偏差(事后诸葛亮)

e) 归因理论 f) 归因偏差 i.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ii. 基本归因错误(对他人行为判断时,人们常高估内在或个人因素,而忽视情境的影响)与其文化差异(西方人更容易犯)

g) 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的言行反映他们的人格、态度等内在因素而非外

在或情境的因素 h) 共变理论 i. ii.

行动者,刺激物,环境

连续性(其他情境是否相同反应),特异性(是否对特定刺激才有特定行为反应),一致性(其他人是否有同样反应) iii. 4. 自我

a) 自我概念: i.

自我包括物质的自我和心理有意义的概念和空间;心理的自我是指人们持有的对自己的认知信念的集合 ii.

自我概念是人们对自己看法的集合,通常认为是一组多维度分层次组织的自我概念(如物理自我概念,心理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

b) 社会身份理论 5. 态度

a) 态度的成分: i. ii. iii.

情感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 行为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想法 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 eg玛丽对小丑大笑

b) 态度的形成: i. ii. iii. iv.

情感来源:如对巧克力的态度 认知来源:如对维生素的态度

行为来源:人们通过外部行为来推测自己的态度 生理来源:如身体强壮?更喜欢体育运动

c) 态度如何影响行为 i. ii.

合理行动理论

选择性知觉:有色眼镜

d) 态度的理论 i.

认知失调:

1. 当人们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会产生

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感会促使人们作出某种改变以使之减弱 2. 与态度不符的行为?解释理由充足?轻微认知失调?态度改变

较小

ii.

态度改变的两个模型

1. 系统——启发式:系统式加工——对于信息中的论据进行深入的

思考;启发式加工——对于信息进行粗略分析,注重观点提出者的线索

2. 精细可能性:说服的中心路径——当态度改变来源于人们对于信

息的深入思考时所产生的说服;说服的边缘路径——当态度改变来源于非认知因素时所产生的说服

6. 人际关系

a) 定义: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

心理关系

b) 产生原因:归属/亲和需要;获得回报;摆脱寂寞

c) 发展阶段:吸引?建立?沟通与巩固?关系继续发展(或损害与下降?

终结)

d) 自我暴露:自我暴露时建立并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的途径 e)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i. ii. iii. iv.

接近性(Proximity) 熟悉性(Familiarity) 相似性(Similarity)

个人特征(Personal Qualities of the Other)

f) 卓哈里(Johari)窗

g) 怎样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7. 冲突:因社会实体内部或之间的不相容不一致或不协调而表现出的互动状

态。

a) 冲突的过程(5):潜在的相反或不相容;人之和个人化;意向;行为;

结果

b) 冲突的类型(3): i. ii. iii.

任务冲突(认知冲突):对任务理解和观点不同; 人际冲突:人与人性格或价值观的不同; 过程冲突:如何分配资源和任务不同;

c) 冲突的功能:积极&消极

d) 冲突的处理方式(决断性&合作性):竞争;回避;妥协;整合;包容 8. 谈判

a) 谈判的类型与其特点 i. ii.

分配式谈判:单个事项;利益相互对立;短期 整合式谈判:多个事项;利益存在互换空间;长期

b) 谈判的基本问题:最大化自己的结果;最大化达成一致的机会 c) BATNA:“当前协议的最佳替代方案” 9. 攻击和助人

a) 一般攻击理论:一个宽泛的理论,认为攻击是由一连串的心理过程导致。

将四种理论整合:挫折与攻击;兴奋转移;社会学习理论;认知新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