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4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题演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19 19:33: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4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

儒家思想考题演练

【高考题组】 高频点1 考情统计 背景(2) 2014·课标全 考题 国ⅠT25 汇总 2012·海南T4 2013·福建T16,2012·广东T39 结合近三年的命题点,本高频点备考时注意: 1.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 命题 2.朱熹的理学主张及对后世的影响。 分析 3.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4.理学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卷·T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选C。通过材料可看出道教、佛教在唐代的政治地位都发生过变化,而儒学相对稳定,故C正确。 2.(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卷·T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C.非善非恶

B.本质为恶 D.本善习远

2013·浙江T12,2013·课标全国ⅠT25,2012·新课标全国T27 程朱理学(6) 2014·课标全国ⅠT26,2014·广东T15,2013·广东T14 陆王心学(2) 宋明理学

3年10考 【解析】选D。本善习远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习性却相差很远。语出《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是理学思想的普及读物。性本善属于天理,应当加以保存;习相远正是邪恶的人欲造成的,因此应当灭人欲,故D是宋明理学家认为的人性。

3.(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卷·T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

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选C。宗法血缘制度体现的是一种按血缘亲疏关系来分配财产、权力、土地等的制度,周公和孔子之间无法看出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故A说法错;仁政理念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就开始深入人心了,故B错;陆王心学未能成为主流思想,故D错。

4.(2013·福建文综·T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解析】选D。A,“三纲五常”只是教育内容之一,非全部,无法体现核心思想,错误。B,“去恶从善”同样只是教育内容的局部和具体体现,错误。C,“以农兴业思想”对应了材料出处,却偏离了材料的核心内容,错误。D,教育后人先明辨善恶是非,再以所知践所行,体现了“理性”的生活秩序,正确。 5.(2013·广东文综·T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解析】选D。关键是“明理”一词,说明理学已经产生,则A、B可排除。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主张通过外在手段明理,而材料是反对这一做法的,因而选D。 高频点2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3年4考 考情统计 李贽的思想(2) 考题 汇总 2014·浙江T12 2013·山东T16 三大思想家的思想(2) 2012·广东T14 2012·浙江T38

结合近三年的命题点,本高频点备考时注意: 命题 1.李贽对儒学思想的批判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分析 2.三大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1.(2012·广东文综·T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D.废除三省六部制

C.实行君主立宪制

【解析】选A。题干所述的是相权与皇权的问题,题干中的“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的假设是“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的前提,说明事实上宰相制度被废除,加强了君权。因此,他的主张应是限制君权,B项排除;C、D两项无从反映。

2.(2012·浙江文综·T38)(节选)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解析】本题相对简单,注意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与所学知识对应,以概括性语言表述。 答案: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

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模拟题组】

1.(2015·临汾月考)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而形成的特殊意识形态,玄学家力求排除两汉经学桎梏,探求深沉的哲理,注重义理分析、抽象思维。玄学的出现反映了( ) A.道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B.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 C.知识分子摆脱儒学束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