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8:08: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17课 师说
本课话题——尊师 一、从课本中积累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向别人请教,不管地位高低,年龄长幼,只要有道之人,都可以拜为老师向他学习。
二、从历史中积累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这就“程门立雪”的故事。
三、从名言中积累 1.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
2.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 3.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
4.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
5.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
一、作者简介
文起八代之衰——韩愈
韩愈(768-824),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因死后谥“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所作。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1
二、背景回放
倡导尊师之道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三、相关知识 1.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2.文化常识
(1)“巫医”指古代用巫术医术为人治病的人。即巫师和医师,是一个具有两重身份的人。既能交通鬼神,又兼及医药,是比一般巫师更专门于医药的人物。
(2)“百工”是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后泛指各行各业的工匠艺人。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通“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2
3.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4.今之众人.. 古义:普通人。 今义:许多人。 5.小学..
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 三、一词多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②吾师.
道也 动词,学习?③吾从而师.
之 名词的意动用法,
1.师? 以……为师?④师.
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学习⑤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动词,从师学习⑦十年春,齐师.
伐我《曹刿论战》 名词,军队?①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连词,表并列?②惑而.
不从师 连词,表转折,却③吾从而.
师之 连词,表承接2.而?④人非生而.
知之者 连词,表承接,就?⑤择师而.教之 连词,表承接,来?⑥则群聚而.笑之 连词,表修饰⑦如是而
.
已 表陈述语气?3.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②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③不足为外人道?.
也《桃花源记》动词,说④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名词,方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