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困惑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8:20: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困惑

作者:郁兴军

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07期

摘 要:在近几年中考中,现代文阅读的地位越来越高,它的价值也越来越来越大。追究个中原由,分值比例大是一个原因。其中另一个原因就在于现代文阅读是一道能拉开考生考分档次的难题,也是考生失分最多、败得最惨的一块领地。如何提高初中现代文阅读的水平,这是一个长期困惑着考生、也困惑着语文教师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困惑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1)学生的困惑:①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②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③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④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2)教师的困惑:①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②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③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④阅读教学缺乏计划性,毫无体系。⑤教师自身阅读量小,或者根本不读,整体感悟能力不高。 二、新形势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学生视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取有效信息。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有效的进行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读。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二)课堂阅读教学要由封闭走向开放 1.教学内容要开放

“教材只是例子”,教每一篇课文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让学生把这一篇课文“吃透背熟”,而是以课文为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语文规律。我们应该有机地结合课文思想感情和读写知识,自然而然地引进一些经典名著或优秀时文,“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于漪语),以此为学生打开一扇扇文化的窗口,进而将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文引向生活中一切有益的读物,引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天地。 2.教学形式要开放,教师的“讲析”退居幕后

针对学生动态的“生生互动”而言,教师的讲析就属于静态的范畴了。 “生本位”就是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些理念没错,但是很多教师以此为借口,给自己不深入解读文本找到了堂而皇之的理由,久而久之,教师所应给予学生必要的讲析完全退居幕后。像语文课堂中一些诸如程序性、策略性知识的传授、抽象的概念的阐释是必须由教师讲析完成的,还有在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时所需要的一些助读资料,都需要教师这个帮手给予学生,如果一味强调生生之间互动的动态,却轻视了教师这个帮手静态的讲析,那只能说某些教师在阅读教学生中没有找准动态和静态的平衡点,这的确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3.学生思维要开放

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而不只是教师思想的橱窗。在这样的语文课中,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教师更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定于一尊,而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利和精神自由,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努力使整个课堂阅读教学具有一种开放性的学术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即使结束以后,学生的思想也不会停止,他们的思想仍在继续展翅飞翔。 4.教师思想要开放

中学语文教师的确不应该仅仅是文章学、修辞学、语言学、考试学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与教参的熟练操作者,而首先应该是文明的传播者、思想的启迪者、人生的导航者——即真正意义上的“高师精神”(法国作家季洛杜语)的体现者。语文教师要融入文化的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当然,这绝不是要让语文课又成为“政治课”,而是要恢复语文课“人文性”的特点。面对教材上的任何一篇课文,教师都应站在人文精神的高度来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师思想要开放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文本。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是诗歌的采用个人比赛式朗读、诵读,最后是全体诵读;是散文的采用精读与浏览相结合;是小说的又是篇幅较长的采用默读为主意培养默读习惯、进行速读训练,不出声地朗读,做到“不指读、不回视、不动唇”,限时默读、控制意力、进行认知监控。……充分阅读、多种方式的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我在教学中还是体现了“读“占鳌头的。

(2)不独霸课堂,走进学生中间,与他们交流、对话,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会发问、能解决疑问,注重学法的指导。学生们很喜欢上语文课,成绩还不错,原因之一是他们学会了方法。在这方面还专门做了示范课、让同仁们点评,长善救失,效果很好。注重拓展延伸,每学完一篇课文后,都会引入同主题或同体裁或同一作者的文章,体现课标中:“注重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 三、结束语

今后在教学中要从中观层面系统领会和把握新课标对初中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全面培养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抓住精读能力的几个关键点,高度重视阅读对话的理念,区别文学作品教学与实用文章教学的不同姿态和不同目标,醒认识语文知识的功能和性质,把课外阅读指导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