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国别史专题一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2:10: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中历史 国别史专题一:英国

革命前的英国(15-16世纪)

1、13世纪中期出现议会(都铎王朝)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

3、文艺复兴:莎士比亚是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用戏剧深刻而生动地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他的历史剧反映了实行资产阶级开明君主的专制制度、巩固国家和平和统一的观点;他的喜剧赞美现实生活,主张男女平等和自由恋爱;他的悲剧揭示出人文主义思想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英国科学家培根提倡唯物主义的科研方法,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 4、宗教改革:英国国教、清教徒运动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4、欧洲大陆宗教改革的推动 国王亨利八世 1532年开始,1534年国会通过了著名的“至尊法案”,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建立作为王权之精神支柱的、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加强统治 亨利八世离婚案 实质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 1、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2、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 3、保留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教义和仪式 4、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1、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 2、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1、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 2、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3、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比较保守的,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出现清教运动。 背景 发起者 时间 性质 动机 导火线 内容 特点 影响 5、资本主义兴起:制呢业、采煤、炼铁、造船 6、圈地运动:农村出现农业工人和资本主义农场主 7启蒙运动:

霍布斯(代表上层利益,既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启蒙思想,又带有明显的封建落后意识,如主张社会契约又赞成君主专制,世上无神但宗教有用;代表作《利维坦》)。

洛克(代表中下层利益,按社会契约保护私有财产,赞成君主立宪,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分属议会和君主)。 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英国君主立宪的建立 1、背景

1)、议会制度

①起源:中世纪 ②基本形成:13世纪 (当时还是封建性的) ③完善:14世纪上半期 [ 国王、上院(贵族院)、下院(平民院)] 2)、资产阶级革命

①革命爆发原因:斯图亚特王朝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资产阶级和王权之间的矛盾) (根本原因:生产力——生产关系) (具体见书本P104) ②经过: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年“光荣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

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

①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②作用: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利,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发展

(1)责任内阁制 (18世纪前期开始形成) ①产生方式: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 ②义务: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内阁政府” ③权力: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最为政府和内阁的最高首脑,首相的权利主要表现为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的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 (2)1832年议会改革

背景: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壮大 内容: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

作用:工业资产阶级增强了在议会中的地位,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 3、影响

①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议会斗争代替暴力冲突) 4、特点

①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②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③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在这一模式下,真正掌握实权的是现代代议制政府。

④国王作为国家的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国王是国家人格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作为英联邦首脑,国王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作用。 争霸斗争(17-18世纪)

①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②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英属东印度公司。

③英荷战争: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17世纪末,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④英法战争: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其中通过七年战争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工业革命

1、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2、前提:资产阶级的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3、条件: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资源 4、标志和高潮: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1765) 、蒸汽机(瓦特1785) 5、过程:棉纺织业→采煤业→冶金业→交通运输业

6、后果:提高了生产力,加快了城市化,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英国

1、承认美国独立:1783年 2、干涉法国革命:参加反法同盟

3、马克思主义诞生:1825年在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包含英国宪章运动(争取普选权)。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包含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含英国欧文)。1864年,第一国际在英国伦敦成立。

4、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1856年

5、侵略扩张:印度、新加坡、缅甸、阿富汗、中国等,同时据澳大利亚、新西兰、埃及 向帝国主义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经济发展缓慢:殖民地广、资本投入外国以及设备陈旧

2、对外扩张:控制阿富汗,兼并缅甸,入侵土耳其、伊朗南部、中国,对拉美资本输出,侵占埃及、苏丹等,制定2C计划即入侵苏伊士运河

3、反英斗争:1905—1908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提拉克;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 埃及人民反英斗争(苏伊士运河;阿?阿拉比)。苏丹人民反英大起义(马赫迪“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战前:英国从传统的外交政策(大陆均势)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力量均衡,既不愿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俄国势力在巴尔干过分膨胀。围绕世界市场和殖民地,英德矛盾成为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随着1904年英法协约和1907年英俄协约,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战中:英法比军队在西线同德军对抗,西线主要陆上战役为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仍牢牢控制着制海权。 战后:经济衰退,操纵巴黎和会和国联 17世纪至20世纪初自然科学

⑴17世纪:牛顿提出微积分学,也提出了机械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综合)。吉尔伯特研究了天然磁石的性质。波义耳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哈维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基础。⑵19世纪:法拉第用实验方法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麦克斯韦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道尔顿原子论的创立标志着近代化学发展时期的开始。达尔文确立了进化论,提出生物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原理。 牛顿作出科学贡献的社会条件: 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中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 自然科学:出现伽利略等近代自然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