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5 18:00: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解读
解读一:经过10年实验,实验稿课标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对10年实验如何评价?
实验稿课标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全方位的。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1、教师音乐教育观念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对医院课程基本理念的把握上。
实验稿确立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课程教育理念从单纯的音乐知识技能教学,转变为对“以美育人”课程价值的突出强调,这使教师的音乐教学材料选取及教学活动设计,能密切围绕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鉴赏美进行。 2、课堂教学中课程目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设计中课程目标的定位上。
绝大多数教师能将相对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设定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的三维目标,全方位实现音乐课程的教育价值。
3、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强调。
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能充分关注并着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在音乐体验、表现及创造活动中的艺术发现和独立见解,努力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重视开拓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空间。
4、音乐教学领域的扩展和更新。
实验中的音乐课程,将原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欣赏内容,充实为“感受与鉴赏”教学领域,将唱歌(含小学低年级“唱游”)、乐器演奏和识谱视唱内容,整合为“表现”教学领域,同时拓展出“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领域,从而实现对原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充实、调整和更新,使之更切合音乐课程性质、价值、课程基本理念及课程目标的要求。 5、音乐课程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来源宽广的特点,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深受师生欢迎。 6、课程评价能突出教育和激励功能。
主要通过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回顾和对比,发现学生的音乐发展潜能,使其建立音乐学习的信心,有效促进学生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总体来说,音乐课程10年实验取得的巨大进步和重要收获,直接促进了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教育教学水平的大面积提升,客观显示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建设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并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长远的深刻影响。
解读二:修订过程中了解到的对实验稿课标的意见与建议主要有哪些方面?音乐课标的修订是依据哪些原则作出的?
从反馈的信息看,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实验稿课标透视出的理念,
总体上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有很高的认同度和支持率,普遍认为课标实验稿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对音乐课程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改革精神。
社会各界人士(主体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对实验稿课标的意见与建议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针对实验稿课标阐述的音乐课程性质、价值、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等内容,主要意见认为有关上述内容的文本表述还不够准确、不够全面,其中涉及音乐教育哲学基础的一些理论问题,在认识上有待深化,希望能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让一线教师透彻理解,以便更好地引领教学行为。
第二类针对实验稿课标的内容标准,大部分意见认为一些内容标准条文缺乏“刚性”尺度,课程中的知识、技能未能得到应有的强调,知识、技能水平要求的递进层次还不够鲜明,部分标准偏低(如“演唱”“识读乐谱”等),少部分标准又偏高(如“创作”“尝试用电脑创编音乐”),城镇和乡村学校难以完成,希望能从实际出发作出调整。 第三类针对实验稿课标的“实施建议”内容,对其中“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提出了较多需加充实和完善的意见。
鉴于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实验稿课标的部分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此,对课标修订提出了如下修订原则:坚持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改革方向,在音乐课程中突出“育人为本”的战略主题和“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总结10年课改经验,认真吸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借鉴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