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0 9:44: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关于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问题
黄永林,男,1958年8月生,湖北仙桃人。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近年来先后主持了财政部、文化部委托大型调研课题“中国农村文化调查”、“我国农民工文化调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文化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影响”等10余项课题的研究。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之根,民族文化之源,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价值观、信仰、理想,是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的重要载体,是凝聚一个民族感情和行动的文化核心点。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交流、融合与创造的重要场所,应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发展文化的重任,在培养更多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的继承、传播、研究和教学高层次人才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重视和加强高校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教学,是社会的要求,时代的要求,更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自身要求。但是,目前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教学在高校并
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情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学科分类尚欠科学;二是在本科中没有设置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专业;三是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开设民俗学和民间文学课程,即使是少数开设了民俗学和民间文学课程的学校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四是从事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教学的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科的建设。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高校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生通过对民俗学和民间文学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对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进一步深入感知、了解和接受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传统,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知识;培养学生一定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能力、作品的赏析和研究的基本能力;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自己在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传承中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加强高校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教学工作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民族情感和精神、
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情操形成的需要,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一定要高度重视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教学工作,加强领导,尽快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好高校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教学工作,切实解决高校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促进高校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科学定位学科
要在对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学科关系作出客观准确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定位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两个学科。其一,由于国际上通用的Folk-lore一词实际上是一个“民众知识”或“民间风俗”的民俗学范畴的词语和概念,不是属于别的任何学科范畴的词语或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包容量很大,因此,民俗学学科应经过拓宽、调整后,升到一级学科的位置,现在处于二级学科地位,显然大大制约了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其二,由于民间文学在我国曾经与“人民口头文学”是同一学术名词,对民间文学进行语言文学的研究,特别是口语文学或语体文本的研究,包括对它的分类体裁、叙事形式、格律样式、修辞手法等的研究,无疑都是对该学科的本格研究,因此,民间文学在文学门类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中应作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