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第四版及第三版集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 10:44: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作用机制:如NO(包内第二信使分子)在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中的作用机制,即NO导致靶细胞内的可溶性鸟苷酸活化,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应答神经终末的刺激,NO扩散进入靶细胞与靶蛋白结合,快速导致血管平滑肌的舒张,从而引起血管扩张、血流畅通。 4、简要说明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有何特点。(效应蛋白、第二信使、生物学功能) 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信号通路主要包括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cAMP信号通路:细胞外信号(激素,第一信使)与相应G蛋白偶联的受体结合,导致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的水平变化而引起细胞反应的信号通路。腺苷环化酶调节胞内cAMP的水平,cAMP被磷酸二酯酶限制型降解清除。

其反应链为:激素→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转录。 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的信号转导是通过效应酶磷酸酯酶C(PLC)完成的,是双信使系统”反应链。

“双信使系统”反应链:胞外信号分子→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

→IP3(三磷酸肌醇)→胞内Ca2+浓度升高→Ca2+结合蛋白(CaM)→细胞反应 磷脂酶C(PLC) { →DG(二酰基甘油)→激活PKC(DC激活蛋白激酶C)→蛋白磷酸化或促Na+/H+

交换使胞内pH升高

5、说明胞内信号传递级联反应链传递信号的原理。基因表达如何通过信号传递受到调控? 1) 原理

(1) 靶细胞的受体与配体的专一结合,受体同信号分子结合后被激活,把细胞外信号转变为胞内信号。

(2) 经过一系列信号传递蛋白:

可被蛋白质激酶磷酸化的蛋白质:一类是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可催化蛋白质中的丝氨酸和苏氨酸磷酸化;另一类是酪氨酸激酶,催化蛋白质中的酪氨酸磷酸化。这两类蛋白质受到激活时,获得了1至多个磷酸基,失活时又去磷酸基。这些蛋白质被激活,则可致使磷酸化级联反应链(phosphorylation cascade)中的下游蛋白质磷酸化。 在信号诱导下同GTP结合的蛋白质。

(3) 信号被传递到核,影响专一基因的表达。 2) 调控

细胞一般是受多种信号的刺激影响,细胞必须把一些分散的信号加以整合,才能产生特有的反应。细胞外信号可激活细胞中的多种蛋白质磷酸化级联反应链,这些级联反应链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基因的表达,引起了一定的生物效应。

6、概述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通路的组成、特点及其主要功能。

RTK- Ras信号通路:配体→RTK→ adaptor ←GRF→Ras→Raf(MAPKKK)→MAPKK→MAPK→进入细胞核→其它激酶或基因调控蛋白(转录因子)的磷酸化修钸。

信号通路的组成:配体――生长因子;RTK—酪氨酸;接头蛋白(生长因子受体接头蛋白-2,GRB-2);GRF--鸟苷酸释放因子;Ras—GTP结合蛋白;Raf――是丝氨酸/苏氨酸(Ser/Thr)蛋白激酶(称MAPKKK)。

主要功能: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促进细胞存活,以及细胞代谢过程中的调节与校正。 7、试述细胞信号传导中细胞表面受体的主要种类和基本特点。(配体,受体,信号转导机制) (1)离子通道耦联受体是由多亚基组成的,受体-离子通道复合体,本身既有信号结合位点,又是离子通道,其跨膜信号转导中无需中间步骤。

(2)G蛋白耦联的受体是细胞表面由单条多肽经七次跨膜形成的受体,该信号通路是指配体-受体复合物与靶蛋白的作用必须通过G蛋白耦联,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从而将胞外信号跨膜传递到胞内,影响细胞的行为。

- 21 -

(3)与酶连接的受体,是跨膜蛋白,胞外部分有同配体结合的结构域,胞内结构域可以作为酶或同其他的一些蛋白质组成复合物后行使酶的作用。其传导反应比较慢,并且需要许多细胞内转换步骤。

(4)细胞表面整联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跨膜蛋白受体为异二聚体,它是细胞外环境信号调控细胞内活性的渠道,又是介导细胞附着在胞外基质上的跨膜蛋白。 8、概述细胞信号的整合方式与控制机制。 ⑴细胞信号的整合方式

①细胞的信号传递时多通路、多环节、多层次和高度复杂的可控过程。细胞信号传递通路具有收敛或发散的特点,根据信号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不同从而控制反应的性质。每种受体都能识别和结合各自的特异性配体,来自各种非相关受体的信号可以在细胞内收敛或激活一个共同的效应器的信号,从而引起细胞生理、生化反应和细胞行为的改变。另外,来自相同配体的信号又可发散激活各种不同的效应器,导致多样化的细胞应答②细胞的信号转导既具有专一性又有作用机制的相似性。不同的细胞中,因为转录因子组分不同,即使受体相同而其下游的通路也是不同的③形成蛋白激酶的网络整合信息。细胞内各种不同的信号通路主要提供了信号途径本身的线性特征,信号转导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构成复杂的信号网络系统,具有高度的非线性特点。因此细胞需要对各种信号进行整合和精确控制,在各信号通路之间进行交叉对话并作出适宜的应答。整合信号会聚其他信号通路的输入从而修正细胞对信号的反应。 ⑵细胞信号的控制机制

① 胞对外界信号适度的反应既涉及到信号的有效刺激和启动,也依赖信号通路本身的调节。②信号放大与信号终止并存③当细胞长期暴露在某种形式的刺激下时,细胞对刺激的反应将会降低。细胞以不同的方式对信号进行适应:一是逐渐降低表面受体的数目,游离受体的减少降低了对外界信号的敏感度;二是快速钝化受体;三是在受体已经被激活下,其下游信号蛋白发生变化,使通路受阻。

9、G蛋白与Ras蛋白激活的反应之间有什么异同? 相同:两种激活过程都依赖于某些蛋白质;都是催化G蛋白或Ras蛋白上的GDP/GTP交换。不同:G蛋白耦联受体可直接对G蛋白形式激活功能,而Ras蛋白的激活是在那些酶联受体被磷酸化激活后,则先将多个衔接蛋白装配为一个信号复合物,再对Ras进行激活。 10、试分析信号转导的几条通路的共性与特性。 多途径、多层次的细胞信号传递通路具有收敛或发散的特点;细胞的信号转导既具有专一性又有作用机制的相似性;信号转导过程具有信号放大作用,其放大作用又必须受到适度的控制,表现为信号的放大作用和信号的终止作用并存;细胞对长期的信号刺激反应能进行自身调节。 11、半桥粒和黏着斑有哪些不同?

半桥粒与黏着斑这两种细胞黏着结构在不同基膜上形成。半桥粒是在成熟的上皮细胞与基膜的黏着结构,而黏着斑是在结缔组织及爬行的细胞与基膜的黏着结构,组成它们结构的细胞骨架蛋白是不同的,半桥粒与细胞内的中间纤维角蛋白相关联,而黏着斑与细胞内肌动蛋白纤维相关联。 12、黏着斑与黏着带的根本区别: 黏着斑是细胞与细胞外基质进行连接,而黏着带是细胞与细胞间的黏着连接。参与黏着带连接的膜整合蛋白是钙黏着蛋白,而参与黏着斑连接的是整联蛋白;黏着带连接实际上是两个相邻细胞膜上的钙黏着蛋白之间的连接,而黏着斑连接是整联蛋白与细胞外基质中的纤连蛋白的连接,因整联蛋白是纤连蛋白的受体,所以黏着斑连接是受体与配体的结合所介导的。在黏着斑连接中,整联蛋白的胞质部分同样通过细胞质斑的介导与细胞骨架的肌动蛋白纤维相连。不过细胞质斑中的蛋白质成分与黏着带连接有所不同,它含有踝蛋白,这种蛋白质在其他的细胞斑中是不存在的。

- 22 -

........忽略此处.......

-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