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哲学反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3:49: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转基因作物有演变成超级杂草的可能性。抗杀草剂的转基因作物的出现,就有可能导致公司研制和应用更强有力的广谱杀草剂,不加区别地杀死许多物种。抗杀草剂转基因作物在收获之后残留于土壤的种子,也可以自动出芽,而成为像野草一样的“自生植物”,这就得用其他杀草剂去杀它,如此往复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恢复的。第二,转基因作物可能引起基因污染,对非目标生物造成伤害。基因的水平转移几乎遍及所有的动物、植物和真菌等物种,任何物种的任何基因都可能传播到其他任何物种,业已表明,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和作为标记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已经侵入土壤的真菌和细菌之中。这些微生物群体在环境中可以起到“高速公路”和“水库”的作用,使其所携带的这类基因得以复制和传播,并与其他基因发生重组,生成新的病原菌。相对于以往任何种类的污染而言,“基因污染”最为特别也最为危险,因为它是一种可以自己迅速繁殖并且大面积扩散的污染,而人类又对其束手无策。

虽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转基因技术迄今并未发现真正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数亿人食用

4000多种转基因食品,连续多年也未发现对健康产生任何伤害。但是,转基因作物对大自然的影响目前还无法完全证实。

转基因农业技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风险具有潜伏性和不可逆转性,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也许要等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才会显现。已有教训表明,任何进入新环境的外来物种,都有可能会在当地引发一场生态浩劫。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过程只经历了不足

10年的时间,然而,转基因生物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需要

20年、50年甚至是100年才能被发现。转基因作物一旦进入自然生物链,其人造的特性和缺陷就会无休止地流传下去,永远无法被控制或被收回,对大自然的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

二、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会威胁到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环境。转基因作物不仅跨越了时空等外来的限制,更是打破物种之间自然规律的内在制约,对其他物种构成威胁,从而破坏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自然的整体性。

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为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物种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破坏自然和生态的整体性。由于转基因生物是一种外来物种,它比传统的外来物种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能更厉害。多样性是生态稳定性的基础,最近的研究表明,多样性生态社会有利于消除干燥和其他环境紊乱。同一生态系统的物种在一个既互助又竞争、既制约而又平衡的错综复杂的网络中相互联系,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得以存在。但是转基因作物却打破了这种和谐机制,自绿色革命推行转基因作物以来,已对全世界的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安全性造成了有害影响,转基因作物在遗传上是均一的,因此有利于植病和害虫的肆虐;转基因作物需要大量投入肥料、水、杀虫剂和重型机械,这一切都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三、转基因技术对生态伦理观的挑战

任何一个自认是健康文明的社会里,科学的追求,不可能在道德与伦理的真空中进行。转基因技术与其他任何科学技术一样,不能回避或是无视伦理道德问题。生态伦理是对生态环境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生态伦理学中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