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17:34: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三、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四、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五、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个性形成的理论
一、 列昂节夫的幼儿个性形成理论
他认为,个性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时期,第一时期是幼儿期,这是个性自发形成的时期;
第二时期是青年初期,是自觉地积极地锻炼自己的个性的时期。
个性形成的标志是:形成了个性倾向,心理活动成为统一体。 个性形成的原因:动机之间建立了最初的联系。 二、包若维奇的个性形成阶段的理论
他认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心理机能整合成为相对稳定的系统,即个性。
这种整合一旦形成,具有不可分的完整性,只有到晚年,或在病人身上才会分开。 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他的基本观点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特别是性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格的发展。 他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它的划分依据是性本能的力量。
1、口腔期(0—1岁);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7岁)出现自我和本我的冲突。本我是受唯乐原则支配的,趋向于立即寻求满足,以发泄原始的本能。自我是受现实原则支配,是有意识是、理智的。
四、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他对人格发展阶段的基本观点是:
(1)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可分为八个社会心理阶段; (2)每个发展阶段有一种新的主要冲突(社会心理危机);
(3)每个阶段发展的顺序四不变的,所标明的冲突是先天预定的,是生物性成熟的表现。
(4)每个阶段的冲突如果处理的好,儿童能恰当地对付下一发展阶段将会遇到的危机和问题;反之,则将产生危机或出现情绪障碍,出现病态。 (5)每个人达到每个阶段的方式可能有些不同。
埃里克森提出的8个阶段: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1—1.5岁);2、自主对羞怯、怀疑(1.5—3岁);3、主动对羞怯(3—6岁);4、勤奋对自卑(6—11岁);5、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6、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7、创造对停滞(成年期);8、完善对失望(成熟期)。 第三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产生
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
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自我意识包括了三种形式,即自我认识(狭义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二、自我认识的发展 (一)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1、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2、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3、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4、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5、名字与身体联系。
(二)对自己行动的意识
1、动作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行动的意识的前提条件。
2、培养儿童对自己动作和行动的意识,是发展其自我调节和监督能力的基础。
(三)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意识
1、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比对自己的身体和动作的意识更为困难。因为自己的
身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自己的行动也是具体可见的,而内心活动则是看不见的。
2、掌握“我”字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
三、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包括三种形式:掌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社会性比较;自我检验。
·自我评价的特点: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3、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四、自我调节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必须体现在自我调节或监督上。因为个性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自觉掌握
自己的心理活动行为。
总的来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在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并且能够恰
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并且由此逐渐形成自我满足、自尊心、自信心等性格特征。
第十四章 学前儿童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与其他个性心理特征相比,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一、 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
(一)传统的气质类型(希波克利):抑郁质;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
高级神经的三种特性:1、神经过程的强度;2、神经过程的平衡性;3、神经过
程的灵活性。 高级活动类型:
1、 2、
弱型:兴奋和抑制过程都很弱。外界刺激对他来说大都是过强的。 兴奋型:是强而不平衡型。其特征是容易形成阳性条件反射,但难以形
成阴
性(抑制性)条件反射。
3、 4、
安静型:强而平衡,但不灵活,反应迟缓。 活泼型:强而平衡又灵活的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特性表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1)敏感性;(2)耐受型;(3)敏
捷性;(4)灵活性;(5)外向或内向。
(二)根据基本生活活动模式划分的气质类型
划分儿童气质的9项指标:1、活动水平;2、生理机能的规律性;3、对新刺激
反应的敏捷性;4、对日常变化的适应性;5、反应的强度;6、反应阈值;7、心境的质量;8、分心情况;9、注意的坚持性。
根据上述标准,切斯把儿童分为三种类型:1、易带的孩子;2、难带的孩子;3、迟缓的孩子。 二、学前儿童气质的变化
(一)气质的变化。气质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但是气质也不是不变的。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是有高度的可塑性。
(二)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第一,使成人自觉地正确对待儿童的气质特点;第二,针对儿童的气质特点进行培养和教育。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它表现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
(一)儿童性格的萌芽
儿童的性格是在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成人的抚养方式和教育
在儿童性格的最初形成中有决定性意义。两岁左右,随着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了最初性格的萌芽。
(二)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1、好动;2、好奇、好问;3、好模仿。 (三)学前儿童性格特征的稳定性与变化
学前儿童的性格已经开始形成,出现了相对的稳定性;性格发展的稳定性与变化,
主要受环境的影响;最初形成的性格特征对幼儿的个性形成起重要作用。 第三节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一、 学前儿童能力的结构
学前儿童的能力,可以从几个角度分析:(一)运动、操作能力和智力;(二)一般智力和特殊智力;(三)主导能力和非主导能力 二、学前儿童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一)能力和知识的关系
能力和知识不可分割地彼此联系着,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掌握知识可以促进能力
的发展,能力是通过自我知识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能力是获得知识技能的可能性,能力的形成反过来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能力和性格的关系
能力和性格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性格影响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力会影响人的性格特征。
三、学前儿童智力结构的变化与发展
(一)智力分化论。(起先是一般化的智力,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些智力因素群)
(二)智力复合论。(儿童的智力最初已经是复合的、多维度的,其发展趋势是各种智力因
素的比重和地位不断变化,复合性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
(三)智力内容变化论。(同一智力因素本身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 四、儿童智力发展曲线 (一)智力发展的高原期
人的智力发展到一定年龄停止或接近停止。在这个年龄之后,智力趋向衰退。有的研
究指出,智力到26岁停止增长,26—36岁之间保持不变,随后则下降。由此形成一条智力发展曲线,气质最高的一段称为高原期。
(二)入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速度
人生头几年是智力发展非常迅速,甚至是最迅速的时期。 (三)特殊才能的早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