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之行感受古乡中医文化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 10:53: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走进兴化感受古乡中医药文化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四月的昭苏尚有积雪未融尽,草原上才略见一点点的绿意,街边路旁的树木上点点新芽初冒,四月的江南兴化已是繁花似锦,绿荫重重。在院长许代辟的带领下,昭苏县中医医院一行6人为达成友好援建单位对接,于4月26日来到兴化,受到了兴化市卫生局等各单位的热情接待。

兴化取“兴盛教化”之意,是一座历经2300多年沧桑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素以人文荟萃、物产丰饶和名胜景观众多而闻名于世。这方神奇的水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俊杰和文人,在明清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明清小说史不得不研究兴化。最著名的有《水浒传》作者,元末明初大文学家施耐庵明朝状元内阁首辅李春芳,称“青词宰相”;明后期,诗文主张复古的“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的宗臣;明末清初史学家李清,以撰著《三垣笔记》和《南渡录》而蜚声海内、载誉史坛的高祖李春芳。据当代学者缪荃孙、邓之诚研究,小说《明珠缘》亦为李清所撰;《清代扬州八怪代表画家郑板桥和李鱓;著名文艺理论家《艺概》作者刘熙载;元末的起义军首领张士诚(元末白驹属于兴化市,现属于大丰市)在兴化十八扁担揭竿而起等等,先贤名俊,如星辰璀璨。

坐落在兴化市昭阳镇长安北路北首的兴化市中医院,从1957

年创建经过了五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综合性中医医院,二级甲等中医院,江苏省高校实习基地,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医院位于城区主干道长安中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为兴化市医保定点单位和农保直接结报单位。古色古香的门诊楼是原址重建的,巍峨高耸的病房楼是征地扩建的,功能齐备的行政后勤楼是职工宿舍与老病房改建的。古典风格兼现代气息,将中医院“继承创新”的宗旨文化直观地呈示给世人。院名由书法巨匠沙孟海题写,是大师晚年书艺臻于化境时留下的墨宝。大门两侧,“江苏省文明单位”、“高校实习基地”、“二级甲等中医院”等牌匾烨烨生辉。走进医院,迎接我们的是根深叶茂的女贞树,高大的身躯撑起一片绿荫,使位于繁华路段闹市中的医院典雅而宁静。据介绍,这是中医院树龄最长且是硕果仅存的一株,连理双枝,相映成趣,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发扬传统、立足现代”的寓意。女贞一身都是宝,根、叶、皮均可入药,女贞子明目、强阴、黑发,《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女贞花期长,当白色的小花缀满枝头,远远的,就能闻到悠长的花香。从貌不惊人的常绿乔木顽强地长至十米多高,她见证了时代的更替和医院的变迁。门诊大厅明亮、温馨,迎面的玻璃墙外,山石嶙峋,竹影婆娑,令人想起先贤郑板桥的画与诗。再放眼望过去,是花团锦簇的绿化区域。

自古以来,医学的姿态是优美而神圣的,医学的目的非常之纯正——救死扶伤,解患济危,恩惠天下,布济苍生。新时期的

医务工作者,乐于奉献,忠于职守,珍爱生命,关爱健康,都包含着先进文化的养分。传统医德在对病人服务中要求“一心赴救”、“仁爱救人”,“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杏林春暖”、“橘井泉香”等佳话,流传至今。但是,古代医患之间,医生总是处于主动地位,医家施药扶危,病人仅仅是受恩赐、被救助的对象。赵履鳌(1829-1904年),字海仙,以字行,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名医,为“淮海赵魏派”杰出的代表人物,“善治奇症”(《扬州名医录》),“运以新意,声誉大振,就医者不远千里来”(民国《兴化县志》),学识广博,望重一时,人称“赵半仙”,有“江南叶天士,江北赵海仙”之谓。虽继承家学,不足飨其怀抱,每谓“少年治医,必须涵养性情”,深自苦励,勤求古训。治温热时邪,因势利导;擅消逐痰饮,重调脾胃;理虚劳郁证,润燥得法;遇疑难奇症,尤多巧思。辨证匠心独运,判断如神;用药别出心裁,崇尚轻灵。其生平乐善为怀,见义勇为,常说:“医为仁术,为医而不仁,何用医为?”1888年夏,兴化霍乱大流行,“奔走求医者,纷然于道路,往往转瞬之间,遂不及救”。穷困者更是“求医弗得”,“死不旋踵”,史称“戊子大疫”。赵海仙参与捐资设“兴化实济局”普施药饵,所谓“实济”,意为“实心实事不务虚名,只求有济”,与江泽之、魏小泉、张涤珊诸同仁28人,苦心竭虑,独辟蹊径,用“鸡矢白散”加味以投,使众多患者应手而愈(见光绪十四年戊子兴化四圣观刻本《霍乱辨证·兴化实济局缘起》)。

赵海仙故居位于兴化城东门家舒巷,是一座中西合璧、以中式为主的园林,又名赵海仙洋楼,是光绪年间扬州大盐商出资,江都木行主献料,宁波匠人承建,延请日本人设计,旨在报答治病救命之恩。赵海仙一直在洋楼居住、行医、研读、著述。赵海仙故居分为廊房和盂园,东西向陈列,以东为主,中间圆门连通。从西门经门厅进入后,首先是南北两处廊房。北廊房是赵海仙先生搭脉问诊之所,南廊房为存放草药煎沸之地。北廊房后背为后花园,植以兰花修竹。穿过两廊房之间的长方形天井,便见高大的花墙,圆形洞门西外侧有一石匾,上额隶书“盂园”, 东内侧亦

有一石匾相对应,上刻篆字“逸情云上”,喻意恬静祥和、温馨仁厚、悠然超脱。“盂园”得名缘由赵海仙祖籍高邮,而高邮古称盂城。入园是一片阔大的天井,其形恰如“盂”之字形,天井两侧是太湖石镶

叠的龙、狮假山,正中掘荷花池和养鱼池,精致小桥连接贯通,池畔是方亭及一溜七间供来客暂居及重病留观的船厅。盂园正北为三层二十八间洋楼,仿罗马建筑风格,此乃赵海仙故居的核心与标志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栏杆环抱,美轮美奂,十二根整木立柱由下至上,从一楼至三楼,一贯到顶,洋楼内最特殊的就是壁炉,下面是西洋式,上面按照中式梳妆台格式兴建,堪称绝妙之作,实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