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28 18:21: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我国农村发展调查报告

正当农民欢庆丰收、迎接新春的时候,新世纪连续第七个“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发表了。喜讯传遍大江南北、村村寨寨。冬天的脚步渐行渐远,一号文件像春风一样,温暖着亿万农民的心。在“一号文件”的指导下,我开始了这次意义深远的实践调查之行。 一、实践调查的现状与意义

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肥沃的冲积平原,曾经是我们祖先赖以繁衍生息的粮仓。如今这周边依然富饶,但是昭示其生命力的不再是泥土里的产出,而是一座座新兴工业城市。在六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转身。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急剧上升呢,农业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1.3%。虽然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他拥有着七亿两千万农民,三百二十多万个村庄,中国仍然是个农业大国。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多种因素的制约。相当长时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耕种收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和最低的省份相差29倍。希望和困惑,机遇和挑战,不变和巨变交织在一起,演绎着中国农村这个特殊的阶段。

人多地少无事可做,在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农村剩余劳动生产率的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在田野庄稼承载不动数亿农民希望的时候,一些人开始探索离开土地的道路。乡镇企业成为中国农民为了富裕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转移。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又一次点燃了农民走向富裕的希望,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这些由农民创造的,离土不离乡的城镇企业贡献了我国GDP增长的近三分之一。同时农民收入的34%也来自乡镇企业。

东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他们有限的容纳能力使得乡镇企业不能完全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到城市去,成为千百万农民的一种选择。2008年,四川省外出农民工达2000万人,全省劳务收入超过1200亿元。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达2155万人,劳务收入1611亿元。湖北省外出务工人员达1200万人,劳务收入900亿元。

25002000150010005000四川河南湖北外出务工人员劳务收入500040003000200010000农民收入1978年2008年纵向看,我国农村改革三十年来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4760元,年均增长12.6%。总体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横向看,农民收入仍然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2008年收入差距达到了11020元。因此,我们看到在这种状态下,解决三农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1 / 5

二、实践调查的准备工作 (一)解读2010年“一号文件”

2004—2009年,中央已连续出台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强农惠农政策密度之大、力度之大、突破之大,前所未有。这几年,“皇粮国税”免了,补贴年年增加,农业连年增产,农民连年增收,农村形势持续向好。这些年来,一号文件锁定“三农”,已经成了一个公认的政策风向标,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的坚定决心。

首先,“三农”向好,全局主动。经过了去年那样的困难,上上下下各个方面对这一条都体会深刻,高度认可。经过艰苦努力,去年农产品供给充足,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对我国经济较早开始回升、实现“保八”目标,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继续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对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稳定大局,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其次,增产增收,如何持续。粮食连续6年增产,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的台阶上,近40年来是第一次;农民人均收入连续6年增幅在6%以上,首次突破5000元,20多年来也是第一次。这样的成绩真的来之不易。但是基数高了,保持很难,突破更难。支撑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弦已经绷得很紧,基础脆弱、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日益凸现。

第三,城乡统筹,才能破解“三农”难题。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时期,对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需要固本强基。“三农”工作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对很多新挑战、新问题。在新形势下,破解这些难题,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决不能只在农业内部做文章,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上下功夫。农业基础打牢了,经济发展才有持久动力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必须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的好势头不逆转。 (二)实践调查背景

我的家乡是曾贫穷的一度令村民心酸的贫困地区,但是经过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如今却是另一翻景象。这次,我利用春节假期返乡的时间,对家乡附近的几个村庄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做了调查,了解到了新农村建设前后村庄的变化,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提高对国家相关“三农”政策的认识。 三、实践调查结果 (一)农村新气象

在经济收入方面,本世纪之前我村仅靠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虽然产量在逐年增长,但因土地产出有局限,机械化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等因素的制约,村民收入不高。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城镇甚至是广东福建等经济发展繁荣的大省份去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使家庭收入提高,生

2 / 5

活水平大大改善。

在物质生活方面,在80年代的农村里,人们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用的是煤油灯,蜡烛照明。走亲访友,上街赶集有80%的人只能靠步行,15%的人借助于自行车,二只有5%的人用的是摩托车;出门走的是泥泞路,家中电器设备也是少而又少,往往是好几家的人挤在一家看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但是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近几年里,房屋全是钢筋水泥砖瓦房,房中的装饰更是地面砖、符合包材和随处可见的精致暖气片,和城里人不相上下;交通更是不用说,在村村通工程的大力建设下,水泥路、路灯让农村容貌焕然一新,路上摩托车、电动车随处可见,农民骑着电动车区农田的图景成为新

农村的独有景象。现在几乎95%的人家都有彩色电视机、DVD、电冰箱等家电,电话手机等通信设备更是家家都有、人人必备。新农村建设不愧突出一个“新”字。我观察了农民房子的墙上面写的标语,

就能看出中国农村的变迁,改革开放之初,八十年代农村

农民墙上的标语基本上都是计划生育的标语“贫困山区要致富,少生孩子多种树”。到了九十年代,墙上的标语开始出现饲料化肥,表明要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集约需要花费需要饲料。现在再去看墙上的标语没排在第一位的是手机,其次是家具电器。表明农民要走向外部世界,要与外部世界建立起联系。

同时,村民生活能源问题上也有了相当大的改观。新农村建设中电热、燃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木材、麦秸、玉M秸。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

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村民患病率。

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硬件设施齐全了,在文化思想教育上也没有落后。在社会型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个重点,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8%以上,幼儿园、托儿所更不稀奇。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都有乐观的积极向上预期,宗教迷信活动日益减少。

生活保障方面,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近几年以来,农村各家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中也有贫困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 (二)相关问题探讨

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