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0 9:13: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点一览
第一章 绪 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
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分析。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不完全等于政治工作或思想工作,它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融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比思想政治教育更宽广些;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泛义是指人类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从思想政治品德上培养教育人的活动,特指则是指无产阶级从思想政治品德上培养教育人的活动。。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联系和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特殊领域及其矛盾。(1)特殊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是人的社会属性方面,而且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即: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2)特殊矛盾: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根据,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
2、对象的确定。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内容:(1)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2)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3)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论;(4)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阶段性(反映了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实践性(来源实践,用于实践,接受实践检验),综合性(多角度分析,应用各种学科)。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1、方法:文献法,观察法(参与和非参与),实验法(标准实验和自然实验),社会调查法(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访问法和问卷法),总结经验法。
2、意义: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指导。(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哲学的指导(基础),政治经济学的指导(物质利益),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方向);(2)坚持列宁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必须灌输的原理;党的思想建设的理论;结合经济工作做好思想工作、宣传鼓动工作;开展共产主义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2、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指导。(1)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A、思想来源于社会存在;B、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密切结合,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C、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D、党委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到议事日程,亲自抓思想问题,加强领导; E、提高党性修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当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培育“四有”新人,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依据
1、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人的思想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人的思想发展依赖于社会存在(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1)人的本质理论:社会性(社会关系总和),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的统一体;(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3)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指导作用: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科学实施教育活动;激发人的身心潜能,开发创造力,促使人的个性充分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3、关于“灌输”的理论。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分清人民与敌人的概念;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经济的主要任务。 5、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理论基础,反对错误的思想倾向
1、坚持唯物史观,反对精神万能论与精神无用论。 2、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反对空想与机械论。 3、坚持人的本质理论,反对人的本性自私论。
4、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左”与右的两种错误倾向。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与借鉴
一、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的关系
1、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发展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 2、正确处理借鉴与创新的关系。(2)借鉴是创新的基础,借鉴的含义是:在理论构建上需要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上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知识、研究成果等;(2)借鉴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创新。
二、对剥削阶级社会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借鉴和利用
1、 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批判继承。
(1)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A、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阶级烙印);B、在德育的内容上,注重目的性和针对性,“家齐而后国冶”,家庭教育为中心,重视社会教育、环境教育,重视立志教育,注重“修身为本、以身作则”,“正人必先正己”,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先人后己,助人为乐;C、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政治上,实施“德政”,坚持以德冶国的“德冶”方略;对民众,以道德教化为本,“道之以德”;对家庭,教以人伦,讲究孝亲;对师长朋友和他人,讲敬重亲和,注重讲信修睦;对自己,以修身为本,强调克己与内省。
(2)正确分析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局限性:A、单纯采取灌输式教育方法;B、公私德不分的倾向;C、“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
(3)对古代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古为今用”的思考:A、突出“德育首位”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保证;B、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C、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是实施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2、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批判借鉴。
(1)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A、在目的上,强调个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B、内容上,坚持以人道主义为基础;C、在过程中,注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D、在方法上,倡导情感和理性相结合,重视情感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并把它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2)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的局限性:A、以资产阶级的个主义思想体系为基础,来研究人们的需要、动机、目的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利己主义是人的本质;抽象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出发,其理论观点带有浓厚的历史唯心主义色彩;C、许多方法是形而上学的。
(3)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洋为中用”的思考:A、借鉴别国经验,重视道德教育;B、更新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丰富道德教育内容;C、发展道德思维,培养道德能力。
三、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1、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正式形成即是标志。 2、马、恩、列、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贡献。(1)基本原理、观点、立场、方法,是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肯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学说;(2)关于青年的一系列论述,为我们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思想武器;(3)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1)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人们头脑的传统;(2)实事求是传统;(3)平等待人的民主传统;(4)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5)以身作则的传统;(6)群众路线的传统;(7)全党动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齐抓共管的传统。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
一、思想与行为
1、思想:是主体对自身的社会存在及其与周围客观世界的关系的主观反映,是为了适应主体生活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大脑对输入的外界信息自觉进行整合后的产物,它属于精神、意识现象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2、思想的表现形式:第一层次:工具性形式;第二层次:内容性形式——思想认识与思想意识。(1)思想认识:指人们对客观外界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真伪程度,是对事物的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知觉、辨别、分析和选择,形式主要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种。(2)思想意识:是人们在待人处事等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品质、意志、态度、情调等比较稳定的思想特性和倾向的总和,它是人们的世界观、特别是人生观和处世哲学的直接表现,与个人的性格特征相结合,主要形式有动机、理想、品质。A、动机:指引起人们去从事某种行为,指引行为去满足一定的需要的目标的愿望和意念,它是激励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其实质是需要;B、理想:是主体要求超越现存和超越自身、实现预期目标的表现,其表现形式是信念;C、个人品质:是个人通过行为、作风等表现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行的本质,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对个人要求的体现,是在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倾向和特征。 3、行为及其分类。(1)行为:指为满足需要而采取的一连串行动所组成的作为。(2)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较多。
4、思想与行为的关系。(1)思想支配行为;(2)行为反映思想;(3)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思想转化为行为需要一定的内部(通过动机和态度等因素)和外部条件(环境支持因素),一般地说就是:一定的文化观念、价值准则的作用;合适的行为方式选择。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含义。(1)教育者:特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用:设计和组织,疏导,激励,转变,示范作用。(2)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作用:一是能动作用,以自己的特长去影响教育者,以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准则,有选择、有鉴别地接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能动地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行为;二是检验作用;三是促进作用。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三、内化与外化
1、内化及其基本环节。(1)内化: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不仅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三个环节:注意、理解和接受。 2、外化及其制约因素。(1)外化:受教育者将个体意识转化为良好行为,并多次重复良好行为使其成为习惯,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的过程。(2)制约因素:A、内部制约因素个体价值观对行为动机的评判及行为方式的选择作用;B、外部制因素(必要的时间、地点和条件)。
3、内化与外化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对立性是:不同阶段,作用不同,成果不同,方法不同;统一性是:基础都是实践,目的相同,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四、疏通与引导
1、疏通与引导的基本含义。疏通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让人们把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表达出来;引导是指在疏通的基础上,支持和弘扬正确的思想观点,反对和批评不正确的思想观点,并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