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7.1.3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说课稿-最新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21:29: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说课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三节。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特征,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缺少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主要以“青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讲述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具体描述、分析了青蛙的鸣叫、雌雄抱对,产卵,体外受精和青蛙的发育过程等现象,并且讲述了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第 1 页

教学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教学难点:早期蝌蚪与成娃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 2、学情分析

由于大部分学生对青蛙比较熟悉,但是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怎样?这些问题还比较模糊。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直观教学加强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问题导学、 互动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比较法等。

四、说学法

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为学习的基本形式,采用“分析图片及课本上的材料——深入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融合自主分析、讨论法、比较法、归纳交流法等多种方法,实现生生互动,学习新知识。

五、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部分:导入新课→两栖动物的生殖→两栖动物的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课堂小结。

(一)导入新课

第 2 页

展示各种蛙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用多彩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两栖动物的生殖

让学生阅读赵师秀的《有约》这首诗并播放蛙叫声,然后设计以下问题串:1、一般在什么季节可以听到蛙叫?青蛙一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青蛙为什么会鸣叫呢?是为了显示自已的歌喉还是有其他原因?雄蛙和雌蛙都会鸣叫吗?3、除了鸣叫之外,青蛙在繁殖季节还有哪些现象呢?4、大家仔细观察,青蛙的精子和卵细胞是在哪儿结合的?4、大家仔细观察,青蛙的精子和卵细胞是在哪儿结合的?其中问题2、3会结合图片进一步说明雄蛙鸣叫和青蛙抱对的意义,问题4会出示卵的照片并说明卵的特点和意义。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并结合一些图片,学生能够透切理解青蛙的生殖特点。

(三)两栖动物的发育

让学生回忆小学课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并提问:为什么小蝌蚪总是找不到自已的妈妈?通过回忆学生初步了解小蝌蚪与青蛙外部形态的不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出示蝌蚪生长的图片,并让学生排序。然后教师结合图片讲解蝌蚪生长的过程:受精卵→蝌蚪→先长后腿→后长前腿→尾巴逐渐消失→成蛙。让学生自己思考蝌蚪的生长过程并结合图片讲解,有利于学生对青蛙的发育过程有深刻的印象。根据蝌蚪的生长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青蛙发育过程经历的几个时期: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让学生比较早期的蝌蚪与成蛙在外形特征、呼吸器官和生活环境的区别,并推导出变态发育的概念。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