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校实际,对教风、学风、质量的新思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2:50: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立足学校实际,对教风、学风、质量的新思考

(马蹄学校)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修正不适于当前形势下的一些课程设臵、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手段,从而培养出品学兼优、更能适应社会的合格人才。但学校教育的核心并没有改,也不会改,即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必须依托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一、当前现状

近年来,我们牧区的教育正迎着改革的朝阳大步向前,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绩。但同时,也有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没有及时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影响了学校发展的步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对学校的信心和满意度。如有些学校对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硬件方面抓的比较紧,而对教风、学风等软件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各科室间有机衔接不够,教风、学风建设形不成整体效应和持久效应,从而导致教师轻视教学或重教轻学倾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风不正现象,最终造成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停滞不前,甚至下滑,学校信誉度下降的严重后果。因此,如何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就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突出的问题和挑战。

二、原因分析

1.学校领导对教育教学管理不够。

学校领导有时忙于改善校园环境、疲于应付各种检查工作,真正投入到抓教学、抓管理、抓队伍建设上的精力有所减少,对教学过程管理和师生德育管理出现时松时紧的现象,使得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2.相关教育教学制度落实不到位。

教师对学校制定的教育教学制度重视程度不高,具体负责人员口头强调的多,跟踪督促的少,使一些制度章程落实不好,流于形式。长期如此,使教师感到学校的制度形同虚设,干的好与干不好一个样,干的多与干得少一个样,奖惩不公、尺度不一,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弱化了教师的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

3.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不足,安于现状。

学校部分教师的心态是“青春都已经奉献出去了,现在也该含饴弄孙,享享清福了。”这也并不是摆老资格,教育纷繁复杂,人到五十多岁,精力渐渐衰退,对工作有些力不从心,这也是事实。青年教师还缺乏教育教学经验,满腔热情地工作,却又往往是有劲使不到点子上去,于是产生职业倦怠,缺乏幸福感;甚至“这山望那山高”,认为别的职业都比自己的好,久而久之,敬业乐业精神逐渐缺失。

还有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不高。这些教师固步自封,对先进教学理念、模式、策略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了口头上或笔记上,而无实践应用。如将教室内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闲臵不用的,还大有人在。有的课堂形式单一,教法死板,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等任然存在,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有的课堂还存在满堂读,满堂灌的现象,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学生长期发展;也有的课堂把“自主学习”变成了“自流放任”,成为了典型的“放羊式”教学……

4.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学风不正。

一是学校的留守儿童居多。留守儿童的问题大家都很清楚,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和习惯极不健康,而且自控能力较差。

二是学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于学生的习惯培养方面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一些系统的、有效的方式方法,又或者不能持之以恒,使转化效果不明显。

三是家校联系不紧密、不深入,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流于形式,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5+2”反而小于“7”。

5.优质生源外流,教学难度增加。

一部分学生外流是因为家长在城市购买了房子,家长有精力和时间待在家中照顾学生在城市学校上学,而这部分学生恰好是家长比较重视教育,成绩都比较突出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流出对于学校、教师和其他家长都有很大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家长是由于盲目迷信外地学校,对当地学校信心不足执意转走的,如有的毕业班家长看到张中考试时外地上学的学生录取率高于本校学生,就认为外地学校教学质量特别好而没有考虑到这些学生本身就是从这个学校转走的尖子生;还有部分家长是对学校存有疑虑而向外走的。比如,有家长提出,自己孩子的老师每年都在换,这样孩子总在不断地适应新老师,会影响孩子发展。

优质生源外流,使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教学难度增加,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下滑使得更多的优质生源外流,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三、对策与措施

1.学校领导班子要以教育教学管理为主要任务,凝心聚力,相互协作,找到学校建设、上级检查与学校管理的平衡点。学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加强教学研究,带领全体教师回归到全心全意搞教学的正确道路上。提高后勤服务和保障,使一线教师尽可能不分心与其他事物。加大过程管理的力度、精细度和持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