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4/5 4:27: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对事物的性质、状况,事物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六国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 (3)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孔子贤者。(《孔子世家》)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②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赤壁之战》)

(5)用“乃”“诚”“即”“则”“本”“素”“亦”“皆”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魏公子列传》)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⑤臣本布衣。 (《出师表》)

⑥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6)无标志判断句。

这类判断句判没有任何标志,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潜心覃思

第 1 页 共 7 页 静水流深

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情况才多了起来。(特别提示:判断句翻译的时候要加出“是”)

二、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 (《鸿门宴》)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2)用“被”表被动。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①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5)无标志被动句。

这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一般要根据上下文意思进行判断,为意念上的被动。 ①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②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的省略。

潜心覃思

第 2 页 共 7 页 静水流深

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承前省 ②(公)度我之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蒙后省 ③(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自述省 ④(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曰:“王如知此……”对话省 (2)谓语的省略。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②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淮阴侯列传》) (3)动词宾语的省略。

①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木直中绳,輮(之)以为轮。(《劝学》) (4)介词宾语的省略。

①欲以(之,指泾水)溉田。(《河渠书》)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5)介词的省略。

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②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四、倒装句: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文言句式。主要有:

(一)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

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弗)+宾(余、吾、我、己、尔、自、之、是)+动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潜心覃思 第 3 页 共 7 页 静水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