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课程中“案例分析”教学方式的心得体会-2019年精选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4:02: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民法课程中“案例分析”教学方式的心得体会

民法是法学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国家教育部认定的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能够系统而扎实地掌握民法的理论知识,并为其它课程以及实践所用,是每个法学专业学生应尽量达到的标准,其中,要想将基本而抽象的理论基础应用到复杂而具体的个案中,使知识融会贯通、系统而实用,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分析法,这是每个法学教师都明白的。但如何把案例分析这一教学方式做好、达到上述目的,并不是每个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能够做到的。

笔者从事民法教学工作十年,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上,从最初的浅显认识,经过反复的琢磨研究,到有一定的心得体会,经历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与过程。笔者欲将自己对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心得体会做一总结,以供同行之间进行教研交流,并予以批评指正。

一、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特点 1、将生硬的理论具体形象化

理论是抽象的艺术。在初学者看来,有时一个概念或制度是那么晦涩难懂。例如“法律关系”这个名词,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功能与作用,不是教师仅讲讲概念就可以的。若教师此时举一典型案例,让学生体会到,如果从本案有几种法律关系,以及都是哪些法律关系入手分析,会使思路清晰、要点集中、结论正

确,这样学生就会由浅入深,形象生动地掌握“法律关系”的涵义。

2、灵活性与可变性

法律虽然具有稳定性,但法律的修改与司法解释的不断出台也是客观事实。书本上的知识往往跟不上法律的变动。这样根据新的法律精神与规定,不断采用新的案例加以说明,能避免知识的陈旧与落后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案例分析教学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1、挑选案例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挑选典型案例。所谓典型案例一定注意以下特点:

(1)尽量是真实的。这点不同于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特点是根据教学课程的需要,由他人自行组合编写出来的案例,优点是能够集中课程所需的若干知识要点,但缺陷是目的性与理论性太强,反而忽视了司法实践与诉讼程序中应注意的细节与问题,使得学生毕业之后遇到实践问题依旧茫然。

(2)应该是有代表性的。对于这个问题,许多教师都存在着理解上的误区,认为每堂课都要进行数个案例分析,才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孰不知民法做为法学高等教育中专业课程之一,其教学过程应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案例分析只是工具和手段而已。案例分析所占用的学时不应该过多,

不应该把案例分析课上成故事会,否则会喧宾夺主,使学生流于形式,忽视理论根基的培养。因此必须要求案例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

2、教师确定思路与重点,归纳问题

教师选定案例后,应该先把本案例的要点预先做一总结,并归纳出本案的焦点问题,以便案例分析的过程顺畅。这一过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不应该忽视,否则准备得不充分势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学生讨论案例

1、由学生了解案情,即向学生呈现案情的经过。最好是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一目了然,详尽充分。应该强调的是,对于案情中的细节以及影响到分析判断的要点,如果学生是学习初期,教师可采用突出体现的方法,给学生以提示;如果学生已经学习过半,教师可不动声色,让学生自行寻查与判断,能够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展开讨论

讨论是案例分析教学的关键环节。笔者经过数年的研究,发现用下面的角色分配法,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所谓角色分配法,就是先征求学生的意见,根据他们对本案初步结论的不同意见,选出数个学生代表,分别担当原告代理人、被告代理人、合议庭等不同的身份角色。然后以这些学生为核心,分成若干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为自己所代表的角色提炼所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