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23:03: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
摘要:本文具体讨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即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三人的“左倾”错误。从三次“左倾”错误的根源、出现、发展、结果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对建党初期出现的这三次错误进行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 三次“左倾”错误 正文:
要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就必须知道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按照这种理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之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中共取得政权前的这一段时期都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期间经历了北伐战争(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而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连续出现了以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为代表的三次“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三次“左倾”错误分别为:瞿秋白盲动主义(1927年11月-1928年4月),李立三冒险主义(1930年6月—9月),王明教条主义(1931
年1月—遵义会议前)。
下面具体介绍和分析三次“左倾”错误:
一、“复仇心理”导致第一次“左”倾盲动主义错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在全国进行了大屠杀,一共杀了31万人,其中共产党人26000人。由于对国民党屠杀政策的仇恨和对陈独秀投降主义的愤怒而加强起来的小资产阶级革命急性病,也反映到党内,使党内的“左”倾情绪也很快地发展起来了。这种“左”倾情绪在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党中央的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上已经开端。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却为“左”倾错误开辟了道路。它在政治上不认识当时应当根据各地不同情况,组织正确的反攻或必要的策略上的退却,借以有计划地保存革命阵地和收集革命力量,反而容许了和助长了冒险主义和命令主义(特别是强迫工人罢工)的倾向。它在组织上开始了宗派主义的过火的党内斗争,过分地或不适当地强调了领导干部的单纯的工人成分的意义,并造成了党内相当严重的极端民主化状态。1927年11年9日,由瞿秋白主持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发展了“八·七会议”以来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情绪,系统地提出了“无间断革命”理论,认为“中国革命虽然简直没有开始其民权主义任务的解决,但是现在的革命斗争,已经必然要超越民权主义的范围而急遽的进展;中国革命的进程,必然要彻底解决民权主义任务而急剧直下的进于
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共中央在“无间断革命”理论指导下做出重要决策:一是“将工农分子的新干部替换非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之干部”,实行大换班;二是,组织暴动计划,策划了广州暴动、武汉暴动、长沙暴动、上海暴动等一系列暴动,并试图搞两湖(湖南、湖北)年关总暴动。这些暴动均以失败告终,使革命蒙受了重大损失。
1928年2月形成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九次全会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否定了“无间断革命”的理论,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错误便结束了。
二、“过分乐观”导致第二次“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在一九二九年下半年至一九三○年上半年间,还在党内存在着的若干“左”倾思想和“左”倾政策,又有了某些发展。在这个基础上,遇着时局的对革命有利的变动,便发展成为第二次的“左”倾路线。在一九三○年五月蒋冯阎战争爆发后的国内形势的刺激下,党中央政治局由李立三同志领导,在六月十一日通过了“左” 倾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案,使“左”倾路线第二次统治了中央的领导机关。产生这次错误路线(李立三路线)的原因,是由于李立三同志等不承认革命需要主观组织力量的充分准备,认为“群众只要大干,不要小干”,因而认为当时不断的军阀战争,加上红军运动的初步发展和白区工作的初步恢复,就已经是具备了可以在全国“大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