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9 9:27: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清远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画借助对外界景物的描绘来寄托人内心的思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的意境要求,也是中国人乐山乐水的精神体现。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强调“道法自然”“心师造化”,故南朝宗炳有“山水以形媚道”之说。“道”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负阴而抱阳”,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家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中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肯定了“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的根本规律。中国山水画是在视觉领域内充分反映“阴阳”观哲学精神的一种表达形式。

山水画中所表现的意境特征,也是基于此。“虚实”观作为一对和“阴阳”同理异名的对立面而存在。如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庄子的“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他们都把黑白交错看成是天地宇宙贯通一切的原则。道家哲学思想的这些宇宙观反映在中国山水画的形式美中,就是画面中虚实相生的节奏感。在中国山水画的图式中,虚是指画面中用笔疏简或留白、视觉上冲击力较弱的部分,它给人以想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是指画面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画中的意象,开拓画中的意境,为观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青绿山水和水墨写意山水一样,同样都是表达“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清代王昱在《东庄论画》中总结青绿和水墨的异同:“青绿法与浅色有别,而意实同。要秀润而兼逸气。盖淡妆浓抹间,全在心得浑化,无定法可拘。若火气炫目,则入恶道矣。”水墨山水要表现虚实关系,最基本的“墨分五色”即可解决,要求笔和墨的融合统一,即用干湿浓淡综合运用、自然抒发的“浑沦”效果。正如龚贤在《课徒画稿》中所说“墨气中见笔法,笔法中见墨气,笔墨非二事也”。

青绿山水的色彩形式是在中国传统的五色和佛教美术的色彩交流融合的基础上,最终建立的符合中国美学观的程式化准则。从发端的隋代开始,青绿山水由兴盛到衰微再到延续发展,大约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青绿山水衍生出一些有特色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大青绿,小青绿,金碧山水,现代彩墨山水。

从青绿山水的诞生至令,伴随当下中国画的改革,以及现代媒介和材料的介入,青绿山水的风貌不断被刷新,但其在视觉领域内所传达出的“阴阳”“虚实”宇宙观的精神,是中国山水画所共有的特征,它的虚实处理技法也因时制宜,不断有融入时代特征的新技法出现,但这些技术的运用都自觉遵循“山水以形媚道”的原则。它追求达

到在二维空间中,由“虚实相生”所带来的“隐显叵测”,中国画所提倡的意境在画面的虚实中也得到了至善至美的实现。

(摘编贾志发的《青绿山水中的虚实意韵》)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强调“道法自然”“心师造化”,是因为有“山水以形媚道”之说。 B. 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就是“道”,中国道家思想家看到了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 C. 青绿山水从隋代开始,历经盛衰,大约用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D. 中国山水画蕴含了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中的“阴阳”观并反映在视觉领域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手法,以突出“虚实”观作为一对和“阴阳”同理异名的对立面而存在。 B. 文章为了论证山水画的虚实关系可用“墨分五色”解决,举了《东庄论画》来进行论证。 C. 文章用道家思想来论证中国山水画中的虚实意韵,虚实关系。

D. 文章通过引用论证法,指出了青绿山水和水墨写意山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只要借助对外界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人的内心思想,山水画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 B. 中国山水面的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相互转换的,所以它们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 C. 从青绿山水的诞生至今,中国画所提倡的意境在画面的虚实中得到了最完善最美好的实现。 D. 中国传统的五色和佛教美术的色彩是最终建立的符合中国美学观的程式化准则。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仔细对照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鉴别,最后做出选择。本题中,A项因果倒置,“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强调“道法自然”“心师造化”,是因为有“山水以形媚道”之说”错误,原文“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强调“道法自然”“心师造化”,故南朝宗炳有“山水以形媚道”之说”,从“故”字可知前面是因后面是果。B项以偏概全,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就是“道”错误,原文““道”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C项,混淆时间范围,“历经盛衰,大约用了一千多年的时间”错误,原文“从发端的隋代开始,青绿山水由兴盛到衰微再到延续发展,大约有一千多年的时间”,“一千多年是包括了再延续发展的”。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

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张冠李戴,“举了《东庄论画》来进行论证”错误,原文第三段水墨山水要表现虚实关系,最基本的“墨分五色”即可解决,要求笔和墨的融合统一,即用干湿浓淡综合运用、自然抒发的“浑沦”效果。正如龚贤在《课徒画稿》中所说“墨气中见笔法,笔法中见墨气,笔墨非二事也”, 应是举了《课徒画稿》来进行论证的。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过于绝对,“借助对外界景物的描绘来寄托人内心的思想就一定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错误,原文只是说“可以天人合一的要求是要借助对外界景物的描绘来寄托人内心的思想”不是说“借助对外界景物的描绘来寄托人内心的思想就一定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B项曲解文意,“它们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错误,原文““虚实”观作为一对和“阴阳”同理异名的对立面而存在”,应该说他们也是对立的。C项正确,“至善至美”就是“最完善最美好”的意思。D项张冠李戴,“中国传统的五色和佛教美术的色彩是最终建立的符合中国美学观的程式化准则”错误,原文“青绿山水的色彩形式是在中国传统的五色和佛教美术的色彩交流融合的基础上,最终建立的符合中国美学观的程式化准则。”可知符合中国美学观的程式化准则的是青绿山水的色彩形式。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

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临河之城 习习

①黄土高原之上,黄河穿过全城的省城,大约只有兰州了。黄河自西向东穿过这个固若金汤之城,城市便随河蜿蜒成一条带子。河两岸,南北两山夹河而立,城中人在这条带状的河谷中生息。

②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州人,我人生的前二十多年就在这里度过。很有些时候,这个被大山夹击的狭长城市,让我感到逼仄胸闷、忍无可忍。常常,我从窗口呆望北山,想到我一辈子在兰州辛劳奔碌的父母,感到悲伤。

③但仿佛上了年岁,我还是对黄河真切地爱了起来。

④父亲一家生活在河北岸一个叫十里店的地方。我想那里曾是古老的驿站,距离城中十里之遥。赶往丝绸之路的旅人过了兰州城,驾车渡河、哒哒的马蹄在黄河北岸西行,在十里店稍作歇息,继续往西……黄河边水车林立,水车日夜不息抽出河水灌溉农田,紧邻黄河的农业就这样切近地靠在城边。农人依偎黄河,自给自足。父亲跟着爷爷做棺材营生,棺木就来源于岸边的树木。而母亲一家在黄河以南离河约十里远的南山上,种植小麦豆菽,靠天吃饭。即使近切地临着黄河,因为没有提灌,北山也一样干滑涸。靠天吃饭的南山北山门当户对、两山上农家的儿女们互相联姻。与我父母一样,他们过河相会。

⑤很长一段时间,河上只有白塔山脚下的那座铁桥。这个漂亮的铁桥由外国人修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铁桥像一粒纽扣,连接了南北两岸。铁桥处最早是一个有几十只船只连起来的浮桥,在古代,控扼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又是丝绸之路的越经之地。加之南北两山作屏障。兰州的固若金汤名至实归,在兰州古城南门城楼上,曾高挂上书“万王金汤”四个煌煌大字的巨匾。

⑥传说国人申奥那年,一个兰州人想出资用上好的油漆把铁桥的五个弧形钢梁粉刷成五种不同颜色;另有一个它的传奇,说有人私自决定这座老桥卖给了外国人,当时把大家吓懵了,许多义愤填膺的兰州人一时搞不清这等大事是真是假。

⑦前一年,一位离兰几十年的老作家回到兰州,我亲见他跪在河边,喝了一口黄河水。我陪他乘着已作为游赏工具的羊皮筏子漂在河上,筏子跟着波浪在河上划着一道道弧线,天像篮斗篷,风在耳边突细地吹着。筏子头上,筏客子用土土的兰州话唱道:古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坑上蹲个景老汉,沙锅里煮着洋芋蛋……远方的游子潸然泪下。

⑧当我游走于南方一眼望不到边的平畴沃野,会忽然怀念起兰州的跌宕起伏,想那逼仄的两山实为稳妥内心的住处。高山静立、河水汤汤,亘古未变,里面其实有着大道理。

⑨兰州人喜欢登临城南的皋兰山。至最高处三台阁俯瞰,可尽览兰州全貌。天晴时,可看到黄河像一条晶亮的带子,蜿蜒流过城中。兰州城像画片一样高楼林立,大街小巷蛛网般密集。街市间,兰州人摩肩接踵,没有被逼仄和荒凉压迫——河流用它的悠长和开阔慰藉着人心。

⑩盛夏的傍晚,兰州人纷纷走到河边的纳凉嬉戏。我也喜欢在河边静坐,若有好友从远方来,邂于岸边的趸船上,喝酒喝茶至深夜,说够了世间的话,然后听河的声音、看河流向远方、迎接河带来的满谷的风……

?传说,先前,臯兰山生长一种兰草,兰州因此而得名。“每一丛五六叶,叶窄于韭,长三四寸,开花如马兰而小,色蓝微紫”。两山荒凉突兀,小小的兰草,为这坚硬的城池平添了一份柔软,仿佛一本厚重苍老的古书里夹的一本兰花鉴。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版2008.8,有删节)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为自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州人,一辈子在兰州而感到逼仄、感到悲伤。

B. 作者写有关黄河铁桥的“传说”,是借此表现出黄河铁桥在家乡兰州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C. 作者写卖桥的“传奇”,可以看出兰州人的质朴性格以及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D. 作者认为与南方一眼望不到边的平畴沃野相比,兰州看似让人“逼仄”的两山,有稳妥内心的“佳处”。 5. 仔细阅读第⑦自然段,“远方的游子”“潸然泪下”的原因有哪些?请你简要分析。

6. 联系全文,作者为什么说“我还是对黄河真切地爱了起来”,请你概括作者对黄河产生“爱”的原因。 【答案】4. A 5. ①离家“几十年”终于回到了家乡,感受家乡云天,亲切无比;

②筏客子唱的都是家乡独有的风物人情,过往的岁月、漂泊的经历、重回故乡的现实使他在歌声中终于难以抑制内心的悲喜之情,流下了热泪。 6. ①黄河养育了我的祖辈和父母;

②外形美丽、历史悠久、作用巨大的黄河铁桥颇富传奇色彩;

③黄河上特有的风物(羊皮筏子)及河流的悠长和开阔均能慰藉人的心灵(让人观赏美景、在河边嬉戏)。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时间段混淆,“一辈子在兰州而感到逼仄、感到悲伤”,“一辈子”错误,根据③段 “但仿佛上了年岁,我还是对黄河真切地爱了起来”。故选A 【5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