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9:33: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姓名 姚琼 年级 物本141 学号 指导教师 2140510111039 余小英 专业 职称 物理学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设计(论文)工作起始日期 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途径的研究 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本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可加附页) 一、课题意义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心理学认为,没有创造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就不可能获得较强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显然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是以创造思维为前提的。传授物理知识、训练技能、进行方法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进行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是基础物理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当今物理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所以,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任务。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状况 一般认为,英国生理学家高尔顿于1869年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是最早的关于创造力研究的系统科学文献。但是作为创造力核心的创造性思维,则比这晚的多,一般把194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发表的《思考的艺术》作为这一领域开创性的研究标志。1950年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就开始空前繁荣起来。1967年,吉尔福特提出了人类“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指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发散思维”,并进一步提出了发散思维的四个主要特征,即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致性,这一成果至今仍广为应用。1988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滕伯格提出“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智力纬、认知方式纬和人格纬),其中的智力维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型。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可谓各有成果,各自从不同方面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这些研究有的只涉及了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要素,过于狭窄。 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非随意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DC)模型”,并出版了专著,对创造性思维的纬度、心理操作过程以及培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可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指导策略和方法。我们认为这套理论是比较科学和实用的。 除了以上的理论研究外,世界各国也一直进行着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际探索。其中有的国家从学科入手开展研究,例如南斯拉夫就曾试图通过组织专题单元教学和活动,整合不同学科和文化内涵,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其身心健康。还有澳洲小学也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活动。他们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案例。还有从培养创造性的方法入手进行研究的,例如“头脑风暴法”、“开放式提问”等鼓励发散思维的方法等等。意大利某中学老师就曾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摸索出几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方法;美国有关学者还曾发表过《增进创造性的100种方法》一文,在七种分类的基础上,介绍了培养创造性的一些方法。 在我国,伴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关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在政府的要求和呼吁下,关于创造性的研究和探索更是空前高涨,从幼儿、小学一直到大学,从普通教师到专门的研究人员,人们纷纷开始关注创造性的培养,也出现了许许多多这方面的文章。纵观这些文献,我们发现,这些探索和研究大多是一些经验、方法以及体会之谈,有的是从学科的角度,有的是从策略角度,有的只是涉及了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要素,即发散思维,还有的就直接把发散思维等同为了创造性思维,从总体上来说,这些研究都还停留在一个初步探索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操作体系。至于从教学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研究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更是屈指可数。 (二)教学结构研究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是教育界(特别是在中小学老师中)往往把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教学结构)习惯地称之为“教学模式”。在我们的文献调研中,经常会出现“教学模式的结构”和“教学结构的模式”等术语,这种情况说明大家一直都认为它们是一个概念,从未加以区分过。所以历史上一段时期内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教学结构的研究。随着教改试验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专家开始从理论上澄清“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这两个不同的重要概念,对推动课堂教学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一是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结构。即通过研究教学结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四种要素的优化组合,也就是一种优化的教学结构,而这种教学结构适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第二是研究与优化的教学结构相配套的课堂教学。通过对教学结构的研究,形成一系列可操作的模型,即形成一个模式群。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本研究课题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广大一线教师广泛参与,在实际教学中边研究边归纳和提炼,逐步完善,强调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动态结合反馈,以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 调查研究法:本课题研究的初期,对学校现状做了问卷调查,作为课题研究的本底材料。在研究中,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方式,搜集资料,对研究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具体建议,研究后期,再使用这些方法作总结性分析和评价,并写出调查报告。 实验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在部分学科中进行教学试验,主要进行对比实验和单因素循环实验,并在小范围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总结和推广。 文献调研法:通过调研来大量拥有相关文献,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批判性的借鉴其中有用的东西,并融入到本课题的研究中。另外,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不断收集和利用新的信息资源。 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观点及创新点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是建立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水准的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观点:第一,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时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组成。第二,对创造性思维来说,这六个要素是一个完整的、缺一不可的整体,每个要素都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彼此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性思维结构。其中,发散思维是解决思维方向性的指针;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是实现创造性思维的主体;辨证思维与横纵思维是解决高难度复杂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策略。第三,创造性思维的出现在于发散思维的方向性指导,然后再通过人类的三种基本思维要素(时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某些循环操作,并由辨证思维提供宏观的指导策略以及横纵思维提供微观的心理加工策略而得。第四,培养创造性思维是通过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六个要素来实现的。由于创造性思维结构是理解和掌握创造性思维的钥匙,也是对青少年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的总纲,更是我们课题研究所倚仗的重要理论基础。 毕业论文(设计)进度计划 本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2月--3月15号),在学校进行培训调查,包括问卷、测试、交谈、建立心理咨询台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3月16号--2016年4月),针对不同的调查结果研究实施阶段。根据实施效果,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写出有关论文。 第三阶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研究总结阶段。编写研究报告 主要参考文献(所列文献3—5篇以内) 是否可以进行论文(设计)研究与撰写 是否可以进行论文(设计)研究与撰写 指导教师签名: 指导小组组长签名: (系公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成高毕业论文(设计)进展情况记录

阶段 工作情况记录 时间起止 指导教师签字 确定论文、实践调查报告题目,第一阶段 查阅、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 完成论文、实践调查报告初稿 第三阶段 修改论文、实践调查报告初稿 第四阶段 定稿并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