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朋友整理的有关初禅进一步的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18:17: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为朋友整理的有关初禅进一步的资料(转载) 我给您专门编写的止观修行的所有关键点 第一部分 “止” 目录

1.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概念的解释 2.为什么要用呼吸做我们的所缘 3.光与禅相

4.进入初禅(止)与检索初禅五禅支(观——最简单的观) 5.习练五种禅定自在

6.进入二禅、三禅、四禅地(五、六、七、八定佛门不主张证入) 7.注意事项

1.必要的知识和概念

您好,如果说道家说的那些术语比较玄奥或者什么...隐晦,佛门的东西就属于比较清晰的,所以概念比较多,他们教授这些,都是为了实修“观”做准备,有两本叫《阿毗达摩》和《清净道论》的,是专门指导。我先挑跟初禅有关系的几个必须要知道的概念给您说说~

佛法把所有事物的本质归纳成四类:心法、心所法、色法、涅盘。 主要我们看前面的两个:“心”和“心所”。“心所”的意思就是“心的”、“心所依靠的”、“心所需要的”。心所、心,这两个必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不会单独存在一个心或者心所。他们加在一起,被称为“名法”。所以佛门里总有“名色”、“名色”,名就是名法——心和心所。

简单点儿说,心和心所就是指一切心理现象或精神现象;色就是色法,一切物质现象。佛门认为,这两大类现象(名与色)都是因缘和合的,没有本体,是有生灭的无常。因为是修行,所以佛家一般就把名与色放到了人身上,那么人的心就是名,身就是色,我们解脱的就是人体的名色,即“身心”。

在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心必须有物质的基础才能产生,而且有了物质依靠(眼、耳、鼻、舌、身)也还不够,心不会单独生起,它的生起必定伴随着若干的心理作用一起生起。所以,心在对外界作出任何反应的时候,并不是单一个的心理在起作用,而是有很多的心理同时在运作。其中认知对象的称为心,伴随着它起作用的其他心理称为心所,意思是“属于心的”。我们为什么能够入定?因为有个心所,叫做“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就是一个心所的名字。平日我们看书写字,有时会因为专注,而听不到四周的声音,就是因为我们所产生的心所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由“看”这个动作产生的十四个心所和其他一些心所。

这样联系到禅修,您就会明白,所谓入定,就是渐次消灭除了禅定需要的所有心所,比如初禅只剩下五个心所,而到了四禅,则只剩下了最后一个心所,就是心一境性,到达这个层次之后,身体也会跟着相应起变化,比如脉搏呼吸的停滞状态。

所以,如果我们在实修时,如果让心入定,必须具备三个东西,一就是心;二是伴随着心发生的其他心理作用,就是心所;三是所缘,就是我们专注的事物。如果我们没有专注的事物,心也不会升起。心、心所、心缘取的事物这三样必定是一有具有,一无并无的。如果您真正进入初禅之后修观,您会发现,您从原来入定前的十多个心所,慢慢进化到了只剩下五个心所,进入四禅之后,您就只有一个心所了。

第三样,心缘取的事物;由于心缘取的事物不同,或在心所上面有一些差别,那么修出的东西就会都不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修行门派的原因。 2.为什么要用入出息念修禅

您好,入出息念即把心沉入呼吸,或把心投入呼吸。只要我们把心念放在呼吸上,就

是在修入出息念。但是有一个关键问题是位置问题,就是昨晚我们讨论的;不过,还有一个关键是“呼吸本身”。这个您千万不要忽略,我给您仔细说说:

修习入出息念就像大雨洗掉漫天飞扬的尘土一般,能够使许多妄想很快地被消除。通过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证得色界的第四禅。缅甸帕奥禅林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在拥有禅那的禅修者当中,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是通过修习入出息念证得禅那的。 那么如何修入出息念,除了您说的那个位置,就是关注“呼吸本身”。

入出息念,顾名思义即是将正念安住于呼吸。那么,呼吸属于什么呢?呼吸属于法所缘。因为意门所对应的所缘是法所缘。概念法属于法所缘,而呼吸是概念法,它只是意门的所缘。所以,我们经常强调要用心去觉知呼吸,就是这样的意思。

您好,换句话说,正因为呼吸是概念法,是“意”的所缘,我们才会如此快的入定。所以必须弄清楚的。

呼吸不是颜色所缘,不是声音所缘,不是香(气味)所缘,不是味所缘,也不是触所缘,它是法所缘。为什么呢?因为呼吸是概念法,概念法只属于法所缘。呼吸不是眼门的所缘,不是用眼睛去看呼吸,不是用耳朵听呼吸,不是用鼻子嗅呼吸,不是用舌头尝呼吸,也不是用身体触知呼吸,而是用我们的心去觉知呼吸。

当我们能够正确地辨识入出息念的所缘之后,就只是专注在呼吸本身就可以了。呼吸本身是很自然的,我们也应当用很自然的心去觉知很自然的呼吸,不要造作、不要想象。呼吸是怎么样的相状,我们就怎么样去觉知它。只应当觉知自然的呼吸,不要尝试去改变它。如果呼吸很柔和、很缓慢,甚至有时发现很难觉察到呼吸,这个时候也不要去改变呼吸,不要刻意用深呼吸让它变得明显。同样地,有一些禅修者刚坐下来的时候,感觉呼吸比较急促,他想控制呼吸,拉长呼吸,甚至憋气,憋得脸红耳赤。实在没必要!不要改变呼吸!

请记得:呼吸要自然,因为呼吸自然,我们的心才能自然,才能如实地觉知呼吸。因此,不要尝试去改变呼吸,不要去造作呼吸,我们的心应顺其自然,呼吸是怎么样的,就怎么样去觉知。而且,我们必须得承认这样的事实,即每个人的呼吸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呼吸会急促点,有的人呼吸会绵长点;有的人左鼻孔呼吸明显,有的人右鼻孔呼吸明显;有的人今天在这边呼吸明显,明天那边明显;有的人今天呼吸的感觉明显,而明天又不明显……虽然同样是呼吸,但是每个人的都不尽相同,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也不尽相同,这些和生理状况等有关系。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要尝试去改变呼吸,只是知道呼吸就可以。 必须注意:心不要跟着呼吸进到体内,也不要跟着呼吸出到体外,只应在鼻端这一带区域觉知呼吸。

应当如何在鼻头这一带觉知呼吸呢?对此,《清净道论》举了几个例子,其中一个是守门人的譬喻。一个守门人在看守着城门,他的职责是检查到达城门的人。已经进到城里的人不是他的职责,已经走出城外的人也不是他的职责,他的职责只是守好岗位,检查经过城门的每一个人。同样地,当我们专注呼吸的时候,只是觉知经过鼻头或者人中这一带区域的呼吸就够了。吸进体内的呼吸不是我们的责任,呼出体外的气息也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责任只是在这个区域上的呼吸。

甚至包括什么冷、暖、湿、热,都不要管,只是用心关注呼吸!业处,就是心工作的地方。我们的业处就是呼吸,鼻端一带的呼吸。

3.光与禅相

在禅修的任何一个阶段,禅修者都有可能体验到光。然而,光不等于禅相。禅相被禅修者体验为光,但是光却并不一定是禅相。

光与禅相有什么区别呢?光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地方,但是禅相则必须出现在业处这一带,如果是修习入出息念,则必须出现在鼻头这一带。出现在鼻头这一带的光才能称为禅相。刚

开始的时候,禅修者所体验的光可能不是出现在鼻头这一带,而有可能出现在眼前、头上或者笼罩在脸部。这些现象只能叫做光,还不是禅相。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应该去注意它;如果注意这些光,心容易被这些光引走、拉走。特别是在微息的阶段,由于业处一带的所缘不清晰,光相对地变得明显,心很容易被明显的光吸引过去。一旦去注意光,心就被光拉走了。此时,心已经偏离了业处,这是错误的。

只要不是出现在鼻头一带的光,就不应该去注意它。也就是说,不是禅相就不应理会它。由于我们过去的巴拉密,或者定力培育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体验到光。然而,当定力培育到某种程度时,心变得更有力,假如此时我们的动机、念头不正确,心很容易变现出很多东西来。有些禅修者描述说:“我看到大片的森林、白云、很多人。”甚至看见天人、佛菩萨等等,这些都是很危险的!

在禅修过程中,出现各种景象和体验是正常的。譬如说,当我们的心达到某种平静时,会感觉身心轻安,会体验到各种景象,会体验到光,这都属于正常现象。体验这些现象本身并非坏事,但是如果我们去注意它,问题就来了。例如,当你感觉身心轻安愉悦的时候,你可能认为这是很高的境界,于是你的心不知不觉去注意身心的轻安感受。此时,你的心已经偏离了呼吸。当你看到某些景象、看到光,你的心去追求光的话,又偏离了你的业处。

由于这些景象或光都是由心想变现出来的,它们将随着心的变化而变幻不定。一旦你的心偏离了固定的业处,而去追求变幻的光影,就好像一个迷路的小孩,这是很危险的。许多盲修瞎练的人会发疯、走火入魔,多数就发生在这个阶段。当他们的定力培育到某个阶段,但是心却去追求境界、追求声色光影,就好像一个刚开始学会走路的小孩,一走出家门就容易回不了家了,很危险!心也是这样,应该时时警惕自己,不要追求觉受,不要追求声色,不要追求光影,更不要追求什么境界,只管坚守住自己的业处就可以。这就好像烧一锅水一样,烧到一定的温度会听到水的响声,这是正常现象,只是水还没沸腾就不应过急地打开锅盖。

禅修者体验到光也类似于听到烧水的响声,此时他只应持续地专注自己的呼吸,不要管那些光。不久之后,他将会发现光愈来愈贴近呼吸,最后只出现在鼻头一带,这时才称为禅相。在禅相刚开始出现时,有些禅修者可能会遇到转换所缘的问题。禅相在刚开始出现时通常是灰朦朦的,有时出现,有时暗淡,有时消失,这是由于禅相还不稳定的缘故。禅相不稳定,我们的心不能急,不要去管它,还是继续专注呼吸。因为此时呼吸是稳定的,禅相是不稳定的。

如果太着急去注意不稳定的禅相,由于心放在不稳定的所缘上,心也变得不稳定,定力就会倒退。等到感觉光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光,光和呼吸合二为一,这时就应该把心投入到禅相当中。一旦把心投入到禅相中,就应该把呼吸忘掉。就好像落难者坐着救生船漂荡在汪洋大海中,遇到大船时就应放弃救生船,登上那艘大船。同样地,当禅相出现而且很稳固的时候,就应放弃呼吸,把心专注在禅相上。

在刚转换所缘的时候,由于心面对比较陌生的所缘,有时心会晃动,导致禅相变暗。这时不要去管它,心还是专注禅相。只有当禅相不见了,我们才专注回鼻端一带的呼吸。等禅相又出现而且稳固了,才把心再投入到禅相中。第一次专注禅相时可能有点晃动,经过第二次、第三次,我们的心愈来愈善巧、愈来愈熟练了,就可以把心持续地专注在禅相上。此时他应练习专注禅相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乃至更久。

禅相刚开始出现时,可能像烟、像雾、像云、像烟圈、像棉花,这时称为“取相”。随着定力的提升,禅相将愈来愈明亮、愈来愈晃耀、愈来愈剔透,甚至像太阳光、像水晶、像宝石一样,这时称为“似相”。

在禅相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很重要的是不要去玩弄禅相。有个别禅修者对刚出现的禅相感到很好奇,喜欢去测试禅相,他想检验这到底是不是禅相?可不可以改变?假如他想让禅相

变白,它可以变白;想让禅相变红,它可以变红;想让禅相变圆,它可以变圆;想让禅相变方,它可以变方……

为什么呢?这是定力的缘故。因为他的定力已经到达了某一个阶段,他的心已经具有一定的力量,只要他稍微改变自己的想,相应的影像就能呈现出来。因此,当光刚出现在人中这一带区域的时候,记得不要去玩弄它,也不要注意它的颜色,不要注意它的形状,还是只专注在呼吸上就可以了。当他如此持续地专注呼吸,他将发现光会更贴近接触点。最后,他发现呼吸已经变成光,而光就是呼吸,分不清到底是光还是呼吸。这个时候他的心会自然地贴近光,如果硬是要把心拉回来专注呼吸的话,他的心反而会摇动。只要呼吸变成了光,光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光,光和呼吸结合为一的时候,就让心自动地贴近光,再没必要去分辨什么是呼吸,什么是光,只应把心专注在禅相(光)上。

我们可将禅相理解为定力提升的标志,或者是证得禅那的前兆。在证入禅那时,它则是禅那心的所缘。有些人会问:修习入出息念是否一定需要禅相?是否必须通过专注禅相才能证得禅那?答案很明确:是的!

所以,善巧于修习入出息念的禅修者,通过专注入出息而产生禅相;当禅相明亮且稳定时,则通过专注禅相而证得禅那。对于入出息念业处,自然的呼吸是一种遍作相;接触点这一带区域也是一种遍作相。当定力提升时,出现在接触点附近的如烟、如雾状的灰白色光,也称为遍作相;而此时的定力则称为遍作定。当心专注在遍作相时,定力将能得到提升。 此时,出现在接触点一带的灰白光慢慢地会变白、变亮。有些可能会白得像棉花、像月亮一样,有些会亮得像汽车灯、像手电筒的光一样。在形状上,每个人的也都不尽相同。有些感觉好像云彩,有些感觉像花环,有些感觉像莲花,有些感觉像车轮……这种禅相称为“取相”。

“取相”的光比“遍作相”要亮,但是和“似相”比起来,还是显得暗淡。

当禅修者能够平静地专注取相维持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或者更久,他会发现禅相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晃耀,有些像太阳光,有些像月圆日夜空的月亮,有些像聚光灯,有些像珍珠,有些像晨星,也有一些晶莹剔透得像块水晶,这就是似相。每个人的禅相皆是不尽相同的。为什么会不同呢?因为禅相由心想而生,以心想为因,以心想为缘,由于不同的心想而有不同的禅相。《清净道论》中举了个例子:有许多比库在一起诵经之后坐着,一位比库问:你们对此经的感觉怎么样呢?有人说他的感觉像从大山上流下的河流,有人说他的感觉像一排森林,有人说他的感觉像枝叶茂密、结满果实的荫凉之树。

在这个阶段,出现禅相的禅修者不应当到处去问人,不应当跟别人比较,也没必要怀疑自己,只应依照业处导师的指示去做就是了。当禅相出现在接触点而且和呼吸结合为一时,禅修者就可以把心专注在禅相上。

然而,在刚放弃专注呼吸而开始转移到专注禅相的阶段,由于定力还不稳固,有时禅相会变得暗淡,甚至可能不见。如果禅相不见,或变得暗淡的时候,他应当让心再回到呼吸上,专注呼吸。不久之后,接触点这一带区域很快又会重新亮起来。当呼吸又变成了光,光与气息完全合而为一时,他应继续将心专注在禅相上。到了这个阶段,他应当练习让心平静且稳固地专注禅相,维持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甚至更久,直到成功。 话说回来,光是如何产生的呢?佛家说的“色”就是物质,“心生色”和“时节生色”,就是心念所产生的物质和时空所产生的物质。在修观时,我们可以亲眼见到心念所产生的物质流是如何在体内流动的。这些物质的最小单位是“色聚”,佛家认为现在说的基因只不过是“业生色”的“色聚”的粗糙表象而已。每一个“色聚”,都可以分解,他们有多种原素组成,其中有些元素是透明的,是会发光的。

我们在禅修的时候能体验到光,这种光称为智慧之光。智慧之光是在禅修的时候产生的,特别是在修观的阶段,这种光显得特别重要。一个禅修者在两种情况下可以体验到光,

第一是修止,当心平静的时候可以体验到光,第二是修观,在培育观智的时候也可以体验到光。

由培育禅那与观智所产生的光和外面的光是不同的。禅修的光感觉是有生命力的;外面的光只是物体发出的光,例如太阳光、灯光是没有生命的光,这两种光是不同的。观时,特别是在生灭随观智的阶段,禅修者可以体验到很明亮的光,这种殊胜的光甚至会让禅修者误以为就是涅槃。假如他执着那种光,认为那就是涅槃体验的话,他将会误入歧途。 这些光是怎样产生的呢?是由修止观时的心生色法和时节生色法产生的。心生色聚有八种色法,它们是地、水、火、风、色、香、味、食素。修止观的心是很殊胜的心。比如说禅那心,是一种强有力、很殊胜的心,它可以产生很多的色法。这些色法是由禅那心产生的,所以称为心生色法。这些心生色法达到住时,里面的火界可以产生时节生色法。

于是在禅修的时候所体验到的光,是由心生色法与时节生色法这两类色法产生的。无论是心生色法或时节生色法,里面都有一种称为颜色的究竟色法,这两类色聚里的颜色是很明亮的。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禅修的时候,心是平静且强有力的,强有力的心产生的色法也是强有力的,所以这些心生色法里面的颜色也很明亮,于是我们看到这些心生色法就很明亮。同时,由这些色聚所产生的时节生色里面的颜色也是很明亮的。随着定力的提升,心就越强;心越强越有力,所产生的心生色法也越明亮,由之产生的时节生色也是很明亮。于是我们体验到在禅修时随着定力的增强,光也越来越强。在禅修者的体内有两种色法,它们是心生色与时节生色。体内的心生色与时节生色会遍布到全身,其中有一部分时节生色一代接一代地生起,然后扩散到身体外面。所以禅修者在禅修的时候,会体验到前面有光,那是属于时节生色。其实他所看到的是这些明亮的色聚,被他感受为光。

如果一个人的心越强,或者福德越大,散播到体外的时节生色的范围也会越大。有一位过去佛叫吉祥佛(Ma.gala Buddha),他身体的光可以散播到一万个轮围世界去;而我们的苟答马佛的身光只能散播到80腕尺那么大的范围。有些天人也是,因为他们的业生色很强,于是身体也会很明亮。譬如在《吉祥经》讲到,有一位天人的光明照亮了整座给孤独园,这是由于他的业生色很强。由于佛陀的业生色和心生色都很强,这些色法所产生的时节生色散播到体外,所以说佛陀会发光。如果禅修者的定力很强,有些人也可以看到他的有分很明亮,有时候也会看到他的身体周围散发出一些光明。当然,这种光和佛陀的比起来,那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

修行止观时,比如入出息念,当我们持续地专注呼吸,会感觉呼吸慢慢地变成光。为什么呢?因为呼吸属于心生色法,当我们的定力提升到某一个阶段时,这些心生色法所产生的光就越来越亮,同时这些心生色法里面的火界又产生了时节生色,里面的颜色也是很明亮。所以,随着定力的增强,光也越来越明亮。

有一位禅修者在禅修的时候,由于过去生的巴拉密,他很快体验到很强的光,于是问禅师说:“我感觉鼻头的光就像太阳光一样,非常耀眼,这种光会不会刺伤眼睛呢?”禅师回答说:“不要担心,你的眼睛不会有事的,只管把你的心投入光中就可以了。”为什么会体验到这种光呢?因为他的心强,所产生的色法也很强,所以能体验到很耀眼的光,甚至担心会刺伤眼睛。

这些光是由止观的心产生的,只属于心生色法与时节生色法而已。因此,在禅修的时候,无论修止或修观,所体验到的光是这样来的。

4. 进入初禅与检索初禅五禅支

禅修者持续地专注似相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他将有可能证得初禅。 禅那,巴利语jhàna的音译。禅那是什么意思呢?在《清净道论》中解释说:“专注所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