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13:13: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第二年,列宁又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列宁着重分析了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1)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加剧,造成资本主义统治链条中的薄弱环节。(2)帝国主义战争的严重破坏,使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尖锐化,使这些国家的人民除了起来革命别无出路。(3)在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由于陷入了改良主义泥潭,革命热情锐减。(4)不发达国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势力存在造成这些国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叛卖性,他们不可能举起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把这些国家引上资本主义道路。(5)这些国家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革命性强,有农民做同盟军,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这些条件汇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种直接的革命形势,社会主义有可能在这些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胜利的预见,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得到了光辉印证。在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指导下,俄国共产党深刻分析了作为资本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的俄国革命形势,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主要帝国主义忙于内部斗争的机会,1917年10月25日,列宁领导彼得格勒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等一批欧亚国家也先后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在实际上印证了列宁“一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正确性。 3.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由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产生的一系列困难,并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具有长期性与艰巨性。经济比较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原因是: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义化相对落后的同家胜利,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目前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仍然比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强大得多。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国际资本主义则因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科技革命和在国际市场上攫取的巨额利润,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要求各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根据本国国情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是一项十分艰难而又重要的工作,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重大问题。因此,既要避免脱离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错误,又要避免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 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给未来社会主义作出一成不变的答案,只是提出了一般原则和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 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和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对这个根本问题,只有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造性的伟大事业。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4、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那么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改革?从已有的实践中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要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认真研究改革的方式、方法和条件、途径,有重点,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 第三,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材料分析题
1. 1)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于: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总之,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
2. (1)首先,从根本制度层面上看,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一国范围内首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且,苏联模式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环境的变化和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取得了可观的历史成就: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很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二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力军,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这个胜利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9随着红军在欧洲的推进,在东欧出现了一批新生的社会圭义国家,这些国家后来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而在所有这些成就中,也都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当时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
其次,苏联模式又是存在严重弊病的社会主义模式。
虽然斯大林模式的功过并存,但我们也要注意到: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在外部面临帝国主义国家包围的情况下,如何让社会主义生根发芽,应该说是摆在苏联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
他只能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去寻找依据,或者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从而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立场都是不科学的。
(2)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会发生曲折,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甚至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复辟、危机和失败,而后才能站住脚。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我们应当明确,承认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必然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