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课堂学习方式之差异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3 4:09: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中美课堂学习方式之差异

对中美课堂学习方式的教学手段,师生关系,非语言交际行为,评价标准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探究了这种差异的来源。通过这种差异性的研究,得出对中国课堂教与学的启示。

中美课堂学习教学手段非语言交际学习差异一、教师的教学手段不同

在中国,教师普遍采取“一言谈”的教学手段,也就是说课堂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是教学中心。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要求讲解所需内容,学生高度集中,被动接受。课堂气氛安静。这种“一言谈”的教学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灌输大量内容,并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不爱思考,不善于提问,在实际操作方面水平不足的缺陷。 美国的课堂主要采取“群言谈”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提出设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气氛活跃。这种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学会观察实验,增强自我学习的能力。但是“群言谈”的课堂容易造成学生基础薄弱,课堂缺乏纪律性等问题。 二、师生关系不同

在中国,“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深入人心。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必须保持课堂纪律,听从教师指导安排,任何挑战老师权威的行为,都被视为有违学生准则。对师生礼节的

要求正式并且严谨。学生如有疑问,要求委婉地提出,或者私下向老师提问。

“平等民主”是美国普遍的价值观。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师生界限不明显。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甚至会在某个问题上与教师产生争执。教师不把个人意见强加给学生,学生也不会毫无批判性的接受教师的观点。学生如有疑问,可以直接向老师公开挑战,教师也会主动承认自己知识上的盲点。 三、师生非语言交际行为不同

中国的课堂上,学生起立欢迎教师到来,起立回答教师的提问。与教师的对话时,一般不会与老师长时间直视以示对权威的尊敬。在课堂上没有过多表情。老师站立在讲台边认真讲解,走下讲台时,与学生体距较近。中小学教师有时候会轻拍学生头部或者肩膀以示关怀和鼓励。

美国的课堂上,学生并不固定在统一座位,教师也并不局限于讲台。学生与教师交谈时有长时间频繁的目光交流。学生教师表情丰富。但美国教师与学生体距较远,并没有肢体上的接触。 四、评价标准不同

评价中国课堂的教学质量主要针对教师的“讲解质量”,即教师如何引出话题,分配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布置作业等。并不过多关注学生的表现。

评价美国的课堂则针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即学生如何接受学习课堂知识,能否明确学习目的,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理解等。

五、中美课堂学习形成差异的原因 1.对教育的理解不同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仁”和“学”是教学强调的重点,政治功能取向是教学的目的。面对应试教育,学生的成绩无疑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方面,因而实践方面的能力被忽略。

美国人强调教育的引导作用,认为教育应该倡导人的发展,信奉杜威的哲学学说:“只有有价值的知识才是可用的知识”,所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2.“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不同

张爱玲曾说,“中国文化被认为是集体主义取向的,其中基本的社会单位是家庭或者集体,而不是个体。每个人都是群体中的一部分,孩子们学会从“我们”角度思考。因此,有时被称之为集体主义文化或‘我们’文化”。集体主义要求个人在集体利益之前要以大局为重,听从他人意见,相互依赖。而美国信奉个人主义,强调展露个人才华,激励追求个人理想,适者生存。 3.“言语观”和“交际观”的不同

中国教育信奉孔子“仁者好静”的思想,主张慎言,寡言,解言。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较为沉默,老师提问,需要思考再三得出答案,尽量避免出现争持。

西方教育信奉“交际观”。西方哲学家认为“语言最能表现一个人的特点;说话吧,以使我们能认识你的本质。”他们喜欢谈论个人观点,偏爱辩论。即使与教师观点不同,也会坚持个人见解,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