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0:11: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滦县第二中学 蔡红艳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这节课又是前边所讲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前面学生已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但还存在空间感和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再加上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又比较弱,所以我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理解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

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和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及成因。

四、教学方法

(一)Flash演示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二)图解法

图解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的平台。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观看动画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学生与教师一起观看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以后的复习深化。 (三)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如解释学校作息时间表进行调整: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推迟了,为什么呢?暗示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激发求知欲。

五、教学流程图

教师质疑 回答问题 演示 问题情境 学生感知 开始

学习内容与教师的活动

教师调控 总结答案 演示 动画 观看、论证 总结归纳 得出结论 结束

媒体的应用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

辑判断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地理问题,比如以下地理问题 1.你观察过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吗?一天之内他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

2.放暑假和放寒假时,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吗?

3.我国南极科考队为什么选在我国冬半年前往南极考察?

【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白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F动画,让学生注意随地球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情况。

【整合点】 用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直观、形象。同时这样也可以为后面重、难点的讲解做好铺垫。 1.昼夜长短

以北半球夏至日为例分析全球昼夜长短情况

(多媒体)呈现F动画,让学生思考:图中P点为北半球任取的一个地点,随地球自转一周,P点处位于昼半球的时间比位于夜半球时间更___(长、短),因此,此地为昼__夜__。

(教师)利用动画讲清昼弧、夜弧。总结结论: 如果:昼弧﹥夜弧 则昼长夜短 如果:昼弧﹤夜弧 则昼短夜长 如果:昼弧=夜弧 则昼夜相等

(学生)利用F动画分析:①北半球和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各如何? ②赤道上昼夜长短情况如何?

③此日北极圈内和南极圈内昼长各为多少小时? ④由北向南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是什么? (教师)给出答案:①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②赤道上昼夜等长。

③北极圈内昼长24小时;南极圈内昼长为0。 ④由北向南昼长逐渐变短。

【整合点】 突破学生的思维局限,用动画演示昼夜长短,给学生比较生动的印象,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昼夜长短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整合点】 用动画演示昼夜长短的变化,给学生比较生动的印象,容易理解。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春分日的光照图,并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全球各地昼夜长短情况﹎______。 (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答案。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夏至日的光照图,并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北半球昼__夜_,昼长为一年中的最___值,北极圈以北出现__现象。此日以后,北半球昼渐__,夜渐___。南半球相反。赤道上昼夜__。 (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答案。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秋分日的光照图,并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全球各地昼夜长短情况﹎______。 (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答案。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冬至日的光照图,并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北半球昼__夜_,昼长为一年中的最___值,北极圈以北出现__现象。此日以后,北半球昼渐__,夜渐___。南半球相反。赤道上昼夜__。 (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答案。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次年春分日的光照图,并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全球各地昼夜长短情况﹎______。 (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答案。 3.正午太阳高度

(多媒体)呈现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F动画。 (教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角。

【整合点】 利用动画讲解这两个概念学生容易理解,形象、直观。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春、秋分日太阳光照图。

(学生)思考:太阳直射__此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为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