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差异之根源:地理环境(中文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7:17: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海 南 大 学

毕 业 论 文(中文草稿)

题 目: 东西方文化差异之根源:地理环境

学 号: 20081801B003 姓 名: 郑瑞鑫 年 级: 08 学 院: 外国语学院 系 别: 英语系 专 业: 英语专业 指导教师: 黄永平 完成日期: 2012年 3 月 22日

摘要

在人类祖先起源问题上,人科的共同祖先约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大陆的观点,学术界并无太大争议(百度百科)。然而起源于同一处的人类,如今却差距甚大。不仅仅是肤色、体格、样貌上的差异巨大,文化上的差异更是各不相同。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不仅在生理上不同于其它地域的人,而且在文化心理上也有大大区别。

东西方文本论文的主要论点是:地理环境不同是导致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差异入手,分析其对东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得出地理环境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这一结论。地理环境差异影响宗教文化,而宗教在古代社会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依照地理环境差异——宗教文化差异——文化各方面的差异的线索进行综合论述论述。

随着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的活动的能力不断增强,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所拥有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将逐渐无差别化。而不同的地理环境是导致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而地理环境的无差别化将孕育出相同的文化,同一个民族。本论文通过地理环境的不同来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旨在充分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消除民族间的误解与历史上的仇怨,共同促进人类的彼此融合,从而创造出另一个人类文明的高峰。

关键词:根源;自然地理环境;宗教;融合

化的地理环境差异

1、 东西方文明的划分

东方古文明,基于大河冲刷的肥沃平原之上;希腊文明,诞生于大海的摇篮之中。

1.古代东方大河文明

最具代表性的东方大河文明,很巧合的是,便是四大古文明:黄河流域商朝文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文明,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以及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依照地理环境的共同性将四大古文明划为东方大河文明。

它们都坐拥着一条大河(苏美尔文明坐拥着两条大河),分别是:黄河,印度河。 它们都拥有一片大河冲刷出来的肥沃土地,农耕文明发达。

它们政治上缺乏民主的元素。

它们的文化宗教色彩十分浓重,君权与神权紧密配合。

2.古代西方海洋文明

爱琴海地区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与后来的古希腊文明史古代西方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与东方的肥沃的大河平原不同,这里的土地十分贫瘠,且山脉众多,不宜耕种。而因为其地理环境不适合农业生产,农产品必然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使其不得不对外进行贸易以换取足够的生活资料。海岛星罗密布,海岸线崎岖,使其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海港,为其对外进行海洋贸易提供了便利。而正是因为许多生产资料是由自己对外贸易换取的,而非像东方的大河流域的人们那么依赖自己的土地,所以对自然界的崇拜感没有东方民族那么强烈。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宗教,即他们创造出来的神,并没有如东方宗教中的神那么神秘,那么无所不能。

将爱琴海地区和希腊半岛的古文明列为古代西方海洋文明的依据是: 土地不适宜农作物生产,农耕文明欠发达; 优良港口众多,海上贸易繁荣;

对大自然的崇拜程度较轻,宗教与神的神秘色彩较淡; 政治制度相对于东方文明较民主,政权与神权联系不紧密。

2、东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地理差异 1. 东方文明发源地的地理环境的共同特点

(1)大河与肥沃的土地

大河带来的馈赠不得不说是慷慨的。

其中最典型的是埃及的尼罗河。正如希腊历史家希罗多德说的:“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137世界古代史,米辰峰,中国人民出版社】每年七月~十月,尼罗河上游大雨滂沱,山洪下泄带来大量矿物质和腐殖质的泥沙。十月洪水退去,在两岸沉淀下一层肥沃的淤泥,极适于谷物的栽培,人们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耕种,并创造出了古埃及文明。

两河流域,亦称美索不达米亚,以为“两河之间的土地”。两河指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由于流域气候干旱,所以两河流域的农作物十分有限,主要是耐盐碱的大麦和椰枣。但正因为此地气候干旱,所以两河流域更加具有吸引力,公元前3500左右,苏美尔人来到两河流域,并创造了此地的最初文明。【47】

黄河流域中游的黄土高原,中下游的华北平原,在数千年前土壤肥沃,共同孕育出了华夏文明。早在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华夏的祖先便在黄河流域进行狩猎与渔猎。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开始兴起。炎帝的祖先被称为“神农氏”,足见农业已然替代渔猎狩猎成为社会主要生产活动。之后炎帝联合黄帝打败蚩尤,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地区,炎黄两部逐渐融合,衍生出华夏族。

2. 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地理环境的共同特点

广义而言,古代希腊史的地理范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其中,希腊半岛和爱琴海诸岛是主要舞台。

希腊属于地中海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半岛山多平原少,夏季又高温少雨,所以土壤十分贫瘠,不利于农业的发展,粮食自给常有困难,主要农产品是橄榄、葡萄等,当地人经常因为粮食问题被迫移民海外,或者进行海上贸易以换取足够的粮食。

希腊半岛海岸线曲折,提供了大量的优良港口。由于周围岛屿众多,晴天航海时肉眼即可从甲地看到乙地的目标,不用罗盘指导也不致迷失方向。再加上本地居民不得不进行对外贸易,用本地特产的橄榄、葡萄等换取足够的粮食,因此,爱琴海沿岸居民的航海事业在全世界发展最早,水平最高。【世界古代史,米辰峰,中国人民出版社】

3. 东西方文明发源地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比

(1)东方发源地大河流淌,西方发源地海洋广阔;

(2)东方发源地土地肥沃,适宜谷物种植,西方发源地土壤贫瘠,主要生产橄榄、葡萄等;

(3)东方发源地平原居多,西方发源地山地居多;

(4)东方发源地亚热带气候,夏季湿润多雨,适宜植被生长。西方发源地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不利于植被发展。【参考世界古代史】

二、地理环境因素差异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原始宗教也各不相同。本章就着重剖析东方大河文明地区与爱琴文明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对两大文明的宗教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1、东西方宗教的划分

1.东方地理环境中酝酿出来的宗教

佛教、道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典型的东方宗教自不必说,都是东方的土壤里酝酿出的土生土长的宗教。然而比较具有争议性的宗教是现今流行全球,特别是流行于当代西方世界的基督教。基督教产生于散居在地中海东岸即巴基斯坦和小亚西部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基督教,是东方犹太教与希腊哲学的共同产物。它明显继承了犹太教的一神论、原罪说、“救世主”观念和创世论等神学思想,并接受犹太教经典《圣经》,称为《旧约》;同时,希腊哲学对基督教义中的“人皆是神的奴隶”、“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以及禁欲主义、精神忏悔、宿命论等观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参考历史学基础,370,仝晰纲,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基督教可以说是“从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学和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特别是斯多葛派哲学的混合物中悄悄地产生了”。所以说,基督教可以说是东西方宗教哲学的共同产物,但其从根源上来说,其出于犹太教,又带有浓重东方神学色彩,并且产生于巴基斯坦和小亚这个东方的土地,所以我把基督教划为东方宗教。

2.西方地理环境中酝酿出来的宗教

希腊人最信奉的是以宙斯为首的新一代天神,其神宫监狱奥林普斯山上,故称奥林普斯众神。其信仰基础是古希腊神话,主要是由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交织而成。奉祀宙斯的最重要圣地是奥林匹亚,在此地举行的最大的全希腊运动会即称为奥林匹克运动会。其主要突出特征是“神人同形同性论”,明显区别于东方神学。【参考世界古代史333,米辰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