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 卢含幸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5 21:53: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情绪—爱、怒、怕。

加拿大,布里奇斯: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林传鼎:①愉快情绪反应(生理需要的满足);

②不愉快的情绪反应(生理需要尚未满足). 2、婴儿情绪识别能力

情绪对婴儿而言有重要的生存价值或社会适应意义(社会性参照现象)。

3、婴儿的微笑(第一个社会行为)

①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或内源性微笑(嘴的微笑—普莱尔); ②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标志有选择性的社会微笑的开始); ③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4、婴儿的害怕(程度是年龄而定)

第二节 儿童情绪的获得

一、学习理论

儿童情绪可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或应答性条件反射)获得。 儿童对情绪的识别,大部分来自父母对情绪行为的标志。 每个社会,每种文化,都有约定俗成的“情绪表达法则”。 观察和模仿有助于儿童学会如何处理紧张。 二、知识再认理论(将儿童看作一个信息加工机体,试图用已形成的结构或工具影响输入的刺激。)

儿童在知觉外部事件时,在头脑里形成一个心理映像,这个内部心理映像被称为—图式。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指对人类和人类事物的知觉、思维和推理)

第三节 儿童的害怕和一些情绪障碍

一、害怕的发展

1、怯生

⑴ 定义: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的害怕反应。 ? 它既不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普遍存在的。T ? 怯生不是突发的,有一个逐渐显露的过程。 ⑵影响怯生的因素: ①父母是否在场;

②环境的熟悉性(距离越近,消极情绪越大,只对陌生的成人感到害怕,脸部特征是婴儿是否害怕的重要线索); ③陌生人的特点 ④抚养着的多少;

⑤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 ⑥婴儿接受的刺激。 2、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由对外部刺激等害怕转为对想象中的遇见潜在的害怕)。

二、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1、对抗性条件作用

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

活动所产生的的积极地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2、系统脱敏法

在身体放松状态下,安排患者逐渐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3、模特塑造法

向儿童显示同伴能成功地对付自己所害怕的对象,可以有效地帮助儿童广泛而持久地减少害怕的程度。

4、认知疗法(关键:帮助儿童根据事实去分析他的想法与现实的差异。) 三、害怕的预防(父母适当的教育方法)

四、儿童期的一些情绪障碍(外化综合症、内化综合症) 1、沮丧;

2、社会退缩(缺乏社会认知能力); 3、焦虑反应; 4、青少年抑郁症(①缺乏感情,空虚;②长期、反复体验挫折为基础的抑郁。)

第四节 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道德感的发展

1、直觉的情感体验;

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3、意识到道德伦理的情感体验(自觉地、有意识的、概括的道德情感) ? 我国社会主义国家,道德感主要包括:集体主义感、义务感责任感和爱

国主义感。

? 1岁:最简单的同情感;

2、3岁:简单的道德感,出现最初的爱与恨——此时到的情绪完全取决于成人的表情、动作和声调。

? 先幼儿期:道德感开始萌芽。

? 转变:外部的、被动的、未被意识到的,转变为内部的、主动的、自觉

意识到的道德体验。 ? 培养儿童道德感注意点:

①为儿童树立切实可学、生动形象的榜样; ②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断激发学生的情绪共鸣; ③阐明道德理论、道德标准、使道德体验不断概括、深化。 二、理智感的发展(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

? 理智感:与认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而产生的体验。 ? 幼儿存在:疑问期;“破坏”行为。 ? 培养儿童理智感注意点:

①鼓励儿童多提问、多思索、多探究,并创造条件让儿童有机会去探索创造;

②儿童在游戏和学业上取得成功,及时表扬,尽量避免让儿童体验过多、过强的失败情绪,人物与要求要切合实际,要善于发现儿童认识活动中的优势领域和兴趣。

成功和兴趣是推动年幼儿童理智感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美感的发展

学龄初期儿童对事物美的评价特点:①仍受事物外部特征所吸引; ②真实感

儿童情绪发展大致趋势:①表现形式:外显到内隐; ②控制能力:冲动到自制;

③引起的动因:直接到间接;具体到抽象; ④表达内容;生理需求到社会性需求。 ? 良好情绪特征:①正向情绪或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 ②情绪体验丰富多样; ③情绪稳定;

④能控制情绪冲动;

⑤以合适的方式表达情绪,悦纳自己,悦纳别人; ⑥能及时地宣泄、转移和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第九章 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 儿童个性发展理论

一、佛洛依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1、人格结构的形成(伊底、自我、超我。0

伊底:生物成分(人格初始面。佛洛依德人格结构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由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

自我:心理成分(介于现实与伊底。作用:满足伊底的本能需要,同时又要控制和压抑伊底的冲动); 超我(良心):社会成分(一种监督的自我,代表社会的伦理道德,代表一个力求完善的维护者)。

2、人格的发展阶段

(性)本能——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里必多: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正是借助这个力量,性本能才得以完成其目的。这种力量称为里必多。(发展过程会遇到两种危险:固着和倒退) 性感带:里必多集中投放的身体区域。

佛洛依德根据里必多发展经过的“性感区”不同,将里必多分为5个阶段:

①口唇期(吸允、咀嚼、吞咽、咬等获得性满足); ②肛门期;

③性器期(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在佛洛依德理论体系中占重要地位——俄狄浦斯情结);

④潜伏期(5、6岁最大特点:对性缺乏兴趣);

⑤生殖期(12~20岁,最重要任务: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建立自己的生活,寻找同龄伙伴,考虑建立稳固的、长期的性关系); ? 儿童采用的防卫措施:

①尽量摆脱父母、幻想独立; ②采取禁欲主义、企图挡住可能引起快感的一切活动,而用精疲力尽的体育活动锻炼身体;

④试图把性的问题转移到高度抽象的智力活动。

3、 简评佛洛依德人格发展理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最为的创设者,时代精神的代言人。)

①佛洛依德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这一人格发展理论的提出对推动心理学界重视并积极开展儿童早期经验、早期教育和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有极大影响;

②把人格结构划分为三部分:伊底、自我、超我。三者间的矛盾斗争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格发展中人的本能、现实环境和社会道德要求间的矛盾斗争。通过这些斗争的描述使人们开始看到动机、情绪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把人格发展的过程看作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这对开创心理动力学,对改变传统心理学中重理念轻意欲,重视意识、轻视或无视无意识的倾向是个重大贡献; ③佛洛依德是性本能决定论者。把性的作用强调至不恰当的程度,致使其在观察中发现的许多重要的心理学事实在上升到理论时变成谬误; ④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依据的资料,主要来自个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其中有些重要理论观点已被一些研究否定。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埃里克森仍发展阶段理论与佛洛依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 ①佛洛依德:强调本能的作用,伊底的力量,自我智商伊底和超我的奴仆; 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伊底;

②佛洛依德: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囿于母亲—儿童—父亲狭隘的三角关系中;

埃里克森:将儿童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③佛洛依德;只研究到青春期;

埃里克森:将个性发展阶段扩展到八个阶段,贯穿一生; ④佛洛依德:认为人本性是恶; 埃里克森:人的本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或额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埃里克森把儿童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定要经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但没有佛洛依德那么悲观,他认为一个阶段的任务虽未完成,仍有机会在以后的阶段继续完成,并不一定导致像佛洛依德所说的那种病理性后果,同时,即使一个阶段任务完成了并不等于这个毛肚不复存在了,在以后的发展阶段里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矛盾。 2、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①基本都是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②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与怀疑感(发展自主性——该阶段基本任务);

③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基本任务:发展良心;获得性别角色); 游戏期:(两种形式)

A独角戏或白日梦;

B 寻求同伴共同游戏,演出内心矛盾。 ④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

⑤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乱(基本任务;发展自我同一感,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

青少年在探求、实现自我同一感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失败: A.同一性拒斥:缺乏主见,尊重权威、高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