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18:37: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的物质外壳,概念通常是用词语来标志的;②概念又赋予词语一定的内容与涵义。但是,概念是精神现象,心理现象,词语是概念的物质标志,二者不能混淆:①不同词语可代表同一个概念,如“我、吾、余”等都表示单数第一人称;②同一词代表不同概念,如“仁”既代表道德概念,有时又代表果实概念;③有些词不表示什么概念。
6.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分四个阶段:①提出问题阶段即发现矛盾的过程,也是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与课题转化为个人思维任务的过程,这是解决问题的开端;②明确问题即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阶段,这是在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基础上,把问题分解,使矛盾充分暴露,再经过比较分析,找出主要矛盾,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③提出假设即以假设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人脑进行概略的推测、预想和推论,然后有指向、有选择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即假设),这是从未知到已知搭起解决问题的桥梁过程;④检验假设即验证假设是否正确,这是解决问题最后步骤,即实验与实践解决问题的方式,含直接与间接两种检验形式。 五、论述题
1.概念的掌握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借助词语来实现的,对人类已有的概念,有组织的学习过程。学习掌握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的掌握。没有感性经验或感性经验缺乏.不利于概念的掌握,提供感性经验的方式很多,主要运用实物、图片、模型、实验等直观手段;利用回忆和表象,以及表情动作和生动形象的言语描述等。②直观教学时应注意“变式”方法在掌握概念中的作用,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有利于分化概念。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往往会产生内涵混淆,以及外延扩大或缩小的概念错误。变式应选择适当的、典型的方式进行。如讲几何图形“角”概念时,只须列举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例子即可。③充分利用日常概念来掌握科学概念。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时,起积极作用,不一致时,则起消极作用。要消除不良影响,一方面在比较基础上严格确定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运用新经验来消除旧知识的干扰。④词与感性材料的有效结合,言语的清晰、准确、生动、形象、适当、对概念掌握能收到好的效果。⑤正确下定义有助于概念的掌握。正确地下定义应该语言简练、清晰、准确,不应该否定、比喻、循环式的。⑥概念的运用也是掌握概念的一个重要环节。运用既是掌握概念的目的,也是检验概念正确与否、牢固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⑦概念的同化(把新概念纳入原有系统中)有利于形成概念体系。概念的异化(利用新概念去修正旧概念的过程) 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分化与理解及掌握科学概念。
2.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情境的、客观的和个人主观的两大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①问题情境与问题的表述。问题情境与问题的不同表述:如事件的空间排列不同;事件材料多少与条件是否充分;已知与未知条件是否分明;问题是顺述与倒述,是顺解与逆解等,都影响问题解决。②动机与情绪状态。动机太弱,会趋向无目的的行动;太强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中等强度效果最好。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之间关系,可绘成—条倒转的“U”字形曲线。③联想与原型启示。原型与课题之间有相似或共同之处,通过联想与启示的作用,有助于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例如人发明飞机与轮船,借助了飞鸟和鱼的原型,发明复眼透镜借助了蝇的复眼原型,鲁班发明锯借助了丝茅草原型的启示。④定势的作用。定势(即心向,是受过去经验模式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对解决同类问题(求同)有积极的作用;对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求异)有消极作用。⑤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作用。迁移即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掌握新知识相新技能的影响。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对解决新课题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为正迁移,消极影响或干扰为负迁移。知识概括化水平高,技能的自动化熟练程度高、则容易迁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⑥个性与良好思维品质对解决问题有重要的作用。实验研究表明:一个人善于解决问题.往往是和他的灵活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信心等个性品质相联系的。
3.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结构有如下特点:①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②思维的独立性与 批判性;③思维的逻辑性;④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⑤思维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应注意如下几点:①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武装学生的头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全面的、发展的、本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问题。②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启发式教学的实施要领是:激发学生发生疑问,提出问题,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计划安排和单元活动设计要有充分的弹性,应采取多种教育、教学与学习方式.让学生创造性学习知识,培养独
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教学活动不必拘泥于形式,应灵活掌握。③加强对学生进行口头和书而言语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总是和言语发展相联系而不能分开的。学生正确地掌握大量词犷和系统的语法规则,并能用清晰、难确、灵活地使用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思想与感情,则可使思维活动准确、系统、灵活与符合逻辑。④运用定势积极作用,培养“求同思维”品质,限制定势的消极作用,发展“求异思维”品质,限制定势消极作用的方式有:暂时把问题置之不理;培养学生变更解题方法的意识、不要机械地死套公式;培养一题多解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能力。⑤在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实践有助于学生的理论思维、操作思维及创造思维品质的发展。⑥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培养创造思维品质应做到: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重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个性,如独立性、冲动性、幻想性、自制性、冒险性、果断性、有恒性、坚韧性等品质。
4.创造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其有如下特点:①创造思维活动同一般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阶段有类似而又完全不同的特点,即包括准备、酝酿、顿悟、验证等四阶段。②创造思维既有发散思维、又有集中思维的成分,而且更多地表现为发散思维方面,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特征。③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性活动联系在一起,因面产品的新颖性、首创性、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④迷恋和目标指向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⑤灵感状态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典型特征。⑥创造思维在一定意义上、是分析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非逻辑思维)的统一。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①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培养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相结合的能力。运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用,发展“求同思维”限制心理定势的消极作用,发展“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思维品质。如掌握一些定律、公式、原理、法则,对解决同类问题省力、效率快。但对创造性解决问题有干扰作用。碰到这种问题时.暂时置之不理;培养学生的变更解题方法的意识;培养一题多解的能力;利用智力游戏训练独创性等,都能排除定势干扰,培养发散与创造思维的品质。③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鼓励自尊心、好奇心;鼓励首创性、独创性、解除对错误的恐惧;鼓励幻想、猜想、假设:培养韧性和恒心等)。④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应注意:可靠的直觉思维来源于丰富的知识、实践经验和强烈的探索愿望;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知识为依据的;鼓励学生推测、猜想、应急性回答或不合常规的设想等.培养他们良好的直觉习惯;充分利用原则启发、类比和逆向思维等使学生获得灵感,产生新观念、新设想,发展其直觉思维能力;并将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结合起来等都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5.为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景、促使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有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学生顺利理解知识的前提条件;思维的积极性与一定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相联系;问题源于学生认知上的本确定性(即新信息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不一致性、就会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产生问题)。因此,根据教学目的与内容、创设激发疑问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是促进知识理解的一种重要策略。
(2)提供感性材料的变式与感性经验的储备,有助于知识的理解。理解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完成的,因此感性材料的缺乏,或者不够典型性与代表性,学生就难以对科学知识和事物的本质属性正确加以理解。为了克服感性材料的局限性,通过“变式”与比较方法、正确使用直观(实物直观、教具直观、言语直观),指导学生清晰、正确地感知有关材料或现象,了解有关事物的现象或教材中的基本事实,为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提供感性材料。 (3)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有助于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教学中揭示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知识系统化,有助于知识的理解。任何水平的理解总是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系统化为基础的。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与区别,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人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会产生好的对知识理解的效果。
第九章 情绪和情感
一、单项选择题
1.情绪情感是以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兴趣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了人的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成就感
3.热爱追求真理是哪种情感体验? A.道德感 B.美 感 C.理智感 D.荣誉感
4.情绪情感是下列哪种选项关系的反映 A.现实与人 B.人与人
C.生理与心理需要 D.现实与人的需要 5.“易喜易悲、忽冷忽热”是情绪的哪种特性? A.兴奋性 B.深刻性 C.稳定性 D.效能性 6.“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下列哪种情绪状态?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8.“手舞足蹈”是人的
A.面部表情 B.言语表情 C.身段表情 D.外部表情
9.情感主要是指和下列哪种选项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A.生理需要 B.交往性需要 C.成就需要 D.社会性需要
10.情绪、情感是在下列哪种心理活动基础上产生的 A.态度 B.动机 C.认识 D.个性 11.“暴跳如雷、欢喜若狂”反映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 应激 D.兴奋
二、填空题
1.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而产生的。
2.情绪情感的外部表情变化主要表现在为面部表情、和三个方面。 3.人的原始的情绪有快乐、、愤怒和。
4.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是,强烈、短暂、爆发的情绪状态是。 描述。
5.人的高级社会情感有道德感、和。
6.道德感有三个水平,即直觉的道德感、和。 7.心境状态的主要特点是非定向的。
8.理智感是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体验。
9.詹姆斯、兰格认为情绪产生于的活动;坎农、巴德则认为情绪的中心是。
三、名词解释 1.情绪
2.需要 3.心境 4.激情 5.应激 6.道德感 7.美感 8.理智感 9.表情
四、简答题
1.情绪、情感有什么区别?
2.情绪情感同认识过程的关系如何? 3.心境的特点及产生原因有哪些? 4.激情的特点及产生原因有哪些? 5.应激的特点是什么?
6.高尚道德情感包括哪些内容与形式? 7.表情动作有何意义?
8.情绪、情感过程有何作用?
五、论述题
1.怎样培养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心境? 2.怎样控制和调节人的激情?
3.怎样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调适不良情绪?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C 4.D 5.C 6.A 7.C 8.D 9.D 10.C 11.B
二、填空题
1.需要 态度体验 2.身段表情 言语表情 3.悲哀 恐惧 4.心境 激情 5.美感 理智感
6.想象的道德感 伦理的道德感 7.弥散性(感染性) 8.认识(智力)
9.植物性神经系统 丘脑
三、名词解释
1.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3.心境是一种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4.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5.应激又称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6.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7.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 8.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9.表情动作简称为表情,是情绪在有机体上的外显表现,或者指有机体通过自己身体的外显
行为来表达感情。
四、简答题
1.情绪和情感虽都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体验,但是二者之间有如下区别;①从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与需要角度来看。情绪一般是和机体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态度体验。情感发生较晚,是人类特有的,刚出生的新生儿及婴儿并未产生情感,它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逐渐在社会生活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③从情绪、情感的表现形式来看,情绪带有情境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特点,而情感是与稳定的社会事件的内容密切相关的,从多方面感受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某种持久的、稳定的态度体验。④情绪冲动外露,情感深沉隐含。
2.情绪、情感同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两个独立的心理过程。从二者联系来看:①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前提与基础,人有了对事物本身属性的认识,才可能有主客体之间需求关系的反映,从而产生情绪与情感。②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全部认识过程都和情绪、情感相联系,认识不仅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基础,也是影响、控制、调节情绪情感的重要因素。人对客观对象及环境的认知比较、判断和评价不同,其情绪状态与行为也不一样。③情绪、情感也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对人的认识产生动力或阻力性作用。从二者区别来看:①认识过程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特点和内部运动规律,而情绪、情感过程则是反映了主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②认识过程是通过具体形象、动作或抽象方式等,来反映客观对象;情绪、情感是通过态度体验来反映主客体间的关系,机体变化明显。③认识过程的随意性较强,可以随意开始或停止某种认识,情绪、情感只有通道认识活动,才具有某些随意的性质。 3.心境有如下特点:①它是一种缓和而又微弱的情绪体验;②心境体验持续时间较长,少则数日,长则数年;③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如人逢喜事精神爽,似乎会使各种事物部感染上“快乐的色彩”。引起心境的原因有:①生活中的一般事件的刺激作用,如工作顺利或失误,人际关系好或不好都可引起不同心境。②带有一般性的感情色彩的表象再现回忆能导致心境发生;③人体生物节律,即体力、智力、情绪的最佳状态呈周期性变化对心境产生影响;④对心境具有决定件影响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的心境悲观与快乐虽受自然环境与条件的影响,但主要起作用的是让会条件和人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
4.激情有如下持点:①激情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类似狂风暴雨般的情绪,如狂喜、暴怒、惊恐等;②持续时间很短暂,发作之后、很快停止或减缓;③指向与定向性较明显,激情通常是针对某个对象而爆发的。激情产生的原出有:①生活中的重要的或重大的事件发生,如信仰破坏、亲人死亡或极端喜悦的事出现;②与自己的意向或愿望相对立而引起的心理冲突;③过度的抑制或兴奋可能导致激情产生;④超强刺激降低了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因而对皮下中枢控制减弱、皮下情绪中枢强烈兴奋的结果。 5.应激有如下特点:①应激是在突如其来的或过分危险的条件下(如失火、地震、爆炸、飞机失事等)出现的情绪状态;②在情绪两极性维度中,它是偏重于紧张与轻松这一情绪维度中的极端紧张的表现;③应激有双重作用,它能很快改变有机体的激活水平,引起情绪的高度应激化和行动的积极化,另一方面应激使人的认识狭窄,很难实现符合目的的行动,作出不适当反应;④应激状态的延续能击溃一个人的生物化学防御机制,出现一般适应综合症。应激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惊觉阶段;阻抗阶段;衰竭阶段。最后可能导致严重疾病或死亡。 6.高尚的道德情感按其内容来分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与荣誉感;对劳动热爱和对公共事务负责的义务感和责任感;革命的同志感、友谊感、同情感和革命人道主义情感;是非感、善恶感、正义感等。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①由某种情境感知直接引起的直觉的道德情绪体验,如自己做错了事马上觉得“不安”或“羞愧”。②由道德典范人物的形象引起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③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 7.表情动作有如下作用:①表情动作有传递信号的意义,根据外部表情动作,人们可以判断他人内心的情绪体验,因此表情也是测量情绪的客观指标之—;②人的表情是动物表情演化来的,是生存斗争适应环境的结果;③在现代,表情具有重要的社会性功能,表情动作是文明社会的一种交际手段,是人类独特的“情情言语”,是辅助言语交际的得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