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经济生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0 13:02: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货币 (一) 货币的本质 考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1)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3)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考点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产生:物物交换— 扩大的物物交换— 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3.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考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的货币。

3.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外,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考点4:金属货币与纸币

1金属货币: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 2.纸币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考点5:货币与财富

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货币产生后,就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

2.货币并不神秘:不应盲目崇拜,从货币的起源看,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基本职能。

3.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三句话):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考点6:结算与信用工具 1.信用卡:

含义:银行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支票:

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种类:现金和转帐支票在我国主要分为转帐支票(付款单位或个人开票后,收款到银行把款转入自己帐户)和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考点7:外汇和汇率:

1.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则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的利弊

人民币升值的利:①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②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③人民币升值减轻了中国外债的压力;④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

人民币升值的弊: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②人民币升值使得外商在中国市场购买商品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③人民币升值将会加大国内就业压力;④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第二课:价格

(一)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考点8:价值与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意义:个别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无关,当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越少,创造的价值总量越小,则处于不利地位。反之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越多,创造的价值总量越大,则处于有利地位。→决定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缘故。

考点9: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二者成正比关系

考点10: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1)调节产量。(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改动的地方) 考点11:供给与需求

除了价值决定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还包括供给与需求。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注意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

考点12: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格影响供求。(价格由市场形成) 1.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 2.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1)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 (2)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 (二)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考点13: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商品价格的变动,意味着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变动,这种消费者收入的变动会导致消费者对商品购买量的变动,从而使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改变,这被称为收入效应,影响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考点14: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改动的地方p16)

1.调节产量。当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就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反之就会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生产产品,生产者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的使用量;反之就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考点15: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 (1)互为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 (2)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价格的变动,与对其自身的需求量成反比,与替代品的需求量成正比;互补商品价格的变动与其自身商品及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均成反比。

第三课:消费

考点16:影响消费的因素

1.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②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亦然。

(2)居民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未来收入预期乐观,消费量就会加大;反之,会减少消费量。 (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还有物价的变动、居民的消费观念等。 考点17:消费类型

1.按交易方式不同: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2.按照消费的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