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7:06: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2015年春高一下期4月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
一、古诗文阅读:共7题 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屈原列传 《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本题3分)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擅长。 B.平伐其功 伐:夸耀。 C.王怒而疏屈平 疏:疏远。 D.明道德之广崇 明:光明。 D
【解析】D项,“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阐明。
2.(本题3分)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治乱之条贯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B.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②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D.①为楚怀王左徒
②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C
【解析】A项,“之”:①助词,的;②代词,它。B项,“而”:①连词,表修饰关系;②连词,表转折关系。C项,“以”均为表目的关系的连词,可译为“来”。D项,“为”:①动词,担任;②动词,写作。 3.(本题3分)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 1 -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 A
【解析】④是《离骚》的内容;⑤是赞美屈原高洁的品行,不是原因。排除这两句即可。 4.(本题10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B
【解析】B项理解错误,不是“在楚怀王面前”,应为在《离骚》之中。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1)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
(2)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要注意以下字的含义:“为”,写作;“莫”,没有谁;“伐”,夸耀;“称”,运用;“容”,被容纳。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题。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6.(本题4分)全诗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说明。
【解析】首先以雎鸠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其次以荇菜的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最后以对荇菜“采之”“芼之”,兴起追求淑女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7.诗中运用了双声、叠韵和叠字等手法,如“关关”“参差”“窈窕”“辗转”等,请说明其作用。 【解析】诗篇运用了双声、叠韵和叠字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 每题25分 共25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都的房
- 2 -
李开周
很多年前,郁达夫回忆北京的生活,说自己不逢北国之秋已经十年了,每年到了秋天,都要想起北京,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想起“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的静谧岁月。
人的回忆往往靠不住,郁达夫离开北京后,感觉北京很美好,却完全忘了他当年在北京居住的时候撂下的一些狠话。1924年,他给郭沫若写信说:“上北京来,本是一条死路,北京空气的怎样腐劣,都城人士的怎样险恶,我是知道的。”那时候在他心目中,北京还是“风雪弥漫的死都”。 不过郁达夫有一条回忆是可靠的——他确实曾经在北京租过“一椽破屋”。
1923年秋天,郁达夫从上海来到北京,开始在北大教书。那时候,他没有住处,借住哥哥郁华的房子。几个月后,他的原配妻子孙荃带着他的小儿子龙儿也来到北京,不方便再借住哥哥家了,只好在什刹海北岸的一条小胡同里租了一间小平房,一家三口住在里面。
郁达夫在北京没有买过房。不是买不起,而是不想买。民国时代重视教育,教授的收入和地位远远高于普通人,例如北大,刚上岗的讲师每月可以拿到上百块大洋,评上教授以后最低月薪是两百块大洋,以后按年限和资历累加,最高可以挣到六七百块大洋。另外还都可以去其他大学兼课,像周作人、钱玄同、钱稻孙等人,既在北大教书,也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法政大学上课,出去讲课一小时,一般可以拿到五六块大洋的车马费,这样下来,一个勤奋的教授一个月可以挣到上千块大洋。
郁达夫只是讲师,也不在其他学校兼课,月薪在120块大洋左右,但他写书,写文章,有稿费作补贴。他去北大之前,已经凭着留学时期写的小说《沉沦》蜚声海内外,算是文坛名家了。民国前期出版界惯例,名家出书,版税一般按15%计算,郁达夫写一部小说或者文选,首印至少一万册,定价一般是大洋7角,一算版税,也能拿到上千块大洋。他只需要攒上几个月的钱,就能在北京买一所相当不错的四合院。
可惜郁达夫始终没有攒到钱,因为他生活奢靡,开销极大:雇听差,雇厨子,抽名牌香烟,出入八大胡同,每个月都要吻别大量的现洋。从北京到上海的特快列车,硬座25块大洋,卧铺45块大洋,郁达夫想去上海探望留日的同学成仿吾,竟然连车费都拿不出,遑论买房。
民国前期的北京房价虽然很低,但也在逐步上涨,假如把钱省下来投资到房产上,其收益还是超过存款的。问题是郁达夫毫无投资理念,他不买房,也不存钱,有钱就花光。他在北大的一些同事,像钱玄同,像吴虞,过日子相对节俭,存款颇多,但是也想不到去买一套房子。
郁达夫的哥哥郁华在北京买过房,1919年购买的四合院,只花了2 200块大洋,到1924年,已然涨到五六千块大洋,升值一倍还要多。可郁华买了一所以后,再有余钱就存进银行,想不到再买第二所房子作为投资。要知道那时候国内各大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息只有7%左右,虽然比现在的利息高,但是跟投资房地产的收益相比,就差得太远了。
这段时间老有朋友问我民国前期北京房价为什么那么低,我想,也许正是因为那时候的有钱人(例如教授阶层)太笨,没有学会把房屋当成一种投资品吧。 (摘自《中国经营报》)
(1)下列对于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要写“故都的房”,开篇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他当年在北京居住的时候撂下的“一些狠话”,用了抑扬的手法。
B.北京的空气不好,北京的人也十分险恶……所以,郁达夫没有在北京买房;因此,郁达夫一直对北京的印象很坏。
C.因为当时北京的房价很低,所以,在学校给郁达夫的薪水不高的情况下,他只需攒上几个月薪水,也能在北京买一所相当不错的四合院。
D.郁达夫挣的钱并不少,因为他根本不打算在北京买房,所以生活非常奢靡,雇听差,雇厨子,抽名牌香烟,出入八大胡同。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