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角下的一年级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1 14:07: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幼小衔接视角下的一年级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松江区第三实验小学 沈 怡

[摘要]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阶段,但两者又有着必然的关联与连续性,一般把学前教育的最后半年与小学教育的最初半年定义为“幼小过渡时期”。如何使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衔接真正融入小学课程,是小学一年级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研究以对幼小衔接理论与现状研究为基础,通过自身的实践与思考,从幼小衔接视角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提出了作为小学一年级数学学科做好幼小衔接的若干教学策略:引导儿童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挖掘思维深度;加强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训练,儿童化与科学性并重。

[关键词] 幼小衔接 小学一年级 数学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常有人说:一年级的孩子最难教!究其原因,刚入学的孩子学习知识准备少、学习习惯不到位,需要老师花更多的时间从“零”教起。但近几年,随着学前教育对学科知识的强化、学前培训的兴起,一年级老师面对的现实往往是:现在的孩子更难教了!学生间知识基础分化日趋加大,教得浅了孩子本来就会,教得深了部分孩子又吃不下,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因此与早期幼儿园关于幼小衔接研究“一头热”的现象不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对如何进行幼小衔接时期的教学也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并尝试在教学中做一些探讨和研究。

1990年至199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教委开展的关于幼小衔接的合作项目——《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是迄今为止我国开展时间较早但涵盖范围较广、具有权威的一项研究。该研究认为,把学前教育的最后半年与小学教育的最初半年作为“幼小过渡时期”,便于教育者在这一年中增强衔接意识,明确衔接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措施,实现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1。根据此项研究,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正处于“幼小过渡时期”。

2008年秋季起,上海市教委在小学一年级入学初期设置了2-4周的学习准备期,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学科课程与学校综合活动两部分,围绕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而展开,以期使初入学的幼儿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顺利进行幼小衔接。

本学期2我执教一年级2个班的数学,每班48人,正处于幼小衔接的过渡阶段。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班内学生有的来自公办幼儿园,有的来自民办幼儿园,入学前的数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个体间差异较大;而我校所用教材又是注重思维训练的中科院实验教材浙教版《数学》,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期初开展的学习准备期课程,在数学学科方面更多针对的是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课堂常规训练,在后续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幼小衔接这个问题仍然存在。然而小学阶段又有着严格的教学目标与进度,因此做到小学与幼儿园数学教学方面的顺利衔接,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每天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活动中来,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开展相关的研究。

二、幼儿园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对比

12

北京地区项目领导小组.在过渡中促发展 在发展中求适应 [J].教育科学研究,1994(5):23. 注:具体时段为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一)教学内容对比

对于数学知识的教育内容幼儿园有明确的分段要求,以“数的领域”相关内容为例,列举如下表。 学段 数的领域 1、学习10以内相邻数,理解相邻数之间大1小1之关系。 2、学习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学习50以内唱数,取放30以内数量物品,点算时不跳数。 4、认识0。知道0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大班 5、学习书写数字0—10,有书写兴趣和初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认识+、-、=,知道其名称、读法以及意义。 7、正确较迅速口算10以内加减式题,并熟练掌握累加数量以及累减数量。 (注:6、7属于“量的领域”,因研究需要一并列入。) 我校所用一年级数学教材,本学期的教学内容选取“数与代数”领域中的相关内容,按单元排列如下表。 单元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与目标 1、能够正确地数出9以内物体的个数,掌握9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掌握9以内数的分与合。 3、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9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 1、认识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文字来描述9以内数的大小。 2、认识10以内及11—20各数,知道10的组成,能准确地用20以内的数表示相应的事物。 1、初步认识加减法的意义及算式各部分名称,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实际应用。 2、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加几、十几减几,并能进行三个数相加减的计算。 1、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相互间的关系,正确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能正确、迅速地算出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在“数与代数”领域的数学学习内容除第四单元外,大部分在幼儿园阶段已有所涉及。

(二)教学形式及达成要求对比

幼儿园的教学形式主要以游戏为主,在操作、游玩中渗透数学知识学习,“数学味”较淡,教学方式比较自由灵活,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和规范性。尽管有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但对目标的达成要求比较低,主要以幼儿的体会、感知、了解为主,学不学会不作过高要求,因此幼儿的掌握程度差异很大。此外,近年来也有一些幼儿园教育呈现小学化的趋势,片面强调教学效果及学习结果,偏重机械记忆,针对读、写、算等数学技能进行大量训练,使一些幼儿虽然掌握了技能却丧失了数学学习的兴趣。

小学的数学教学要求相对比较严格,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达成度要求,教学形式以讲解法、讨论法为主,教学活动中游戏色彩减弱,即便是动手操作也更强调学生在操作中的思维过程。在目标的达成度方面,对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基本达标。

(三)几点思考

1、通过对比发现,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数学教学内容绝大部分在幼儿园阶段有所涉及,两者重复较多,其实这不仅表现在“数与代数”领域,其他领域同样如此。虽然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更具学科特点,但儿童对重复的内容往往不感兴趣,那么小学一年级特别是第一学期教师究竟教什么?如何教?

2、由于幼儿园阶段的学习对幼儿目标达成度的要求不高,或者说从幼儿身心发展来看这些内容并不需要掌握,因此这也导致了一年级新生在入学前数学知识基础两极分化的情况比较严重,教师在教学时又该怎

样处理呢?

基于此,我和组内的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做好数学方面的幼小衔接工作,意味着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数学意识,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掌握初步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三、幼小衔接视角下的数学教学的若干策略

(一)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关注,激发其学习兴趣

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数学学习以游戏为载体,其对数学的兴趣往往是对形式的兴趣,而不是数学内容本身。近年来由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加之一些家长盲目的机械训练,使一些幼儿在入学前就对数学产生惧怕心理,降低了数学学习的兴趣。我在暑假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家访时,很多家长就说:“老师,我孩子的数学不是很好,10(或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大会,希望老师多教教他!”试想学前的孩子已经被自己的父母评价“数学不好”,那么他对接下来的数学学习还有多少兴趣可言呢?因此在小学一年级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

但另一方面,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多来自教材、教师的教法或为了提升自己在教师和同学中的地位等外部动机3,但外部动机常常不能持久,一旦达成目的动机就会下降。因此有趣的教学形式(如:游戏、故事、动画等)固然重要,但教师更要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从外在形式转向数学知识本身,使其发现数学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其学习与探究的内部动机。《新课标(2011版)》也明确要求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即在学习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价值,看到数学内在的本质和魅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4。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从而使数学知识鲜活起来,产生学习的兴趣。初入学的小学生由于自身水平所限,对数学知识的关注很少,或者说比较单一与片面。开学第一天我问学生:“你知道数学课学什么?”,学生的回答往往局限于:“加、减、乘、除”或“数数”等基本的算术知识。事实上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诸如“比较”、“度量”、“图形与位置”、“统计”等内容都与数学有关,即使计算也与生活息息相关,但这是初入学的幼儿所不能体会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加强双向联系与运用,使学生发现:原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这么紧密,数学知识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也不是枯燥乏味的重复练习,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认识了“立体图形”后,我们设计了小练习,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去寻找和辨认家里的物体形状并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复习了所学的几何图形,更让孩子的视角从课堂走向了课外,从较小的学具模型关注到较大的具象实物(一些孩子在学习几何图形时能辨认课上展示的教具学具,但对较大的物体如冰箱等却不能把握其形状),使他们发现原来数学知识与身边的事物也有联系,拉近其与数学的距离,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其次,数学作为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其本质与表现形式往往具有简洁、明确、强烈的规律性等特点5,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到数学知识的这些特点,从而激发其好奇的天性并产生探究的兴趣。如学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一课时,在学生学习了“4+5=5+4=9”这一形式后,结合书上的练习(见图1),我启发学生:“这里的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能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吗?”学生很快能口答:“1+6=6

34 5

冯维.小学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7.

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