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最新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8 21:34: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渠道,然而,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此同时,某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要求还不完全符合。这些问题大致如下:

(一)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脱节

在当前某些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存在将信仰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并止步于知识教育的倾向。这种倾向忽视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学生难以认识其价值;忽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学生难以实现其价值;过于强调知识点灌输,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传递,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1]P31。

(二)大学生内在信仰需求激发不足

信仰是个体在精神层面的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科学的信仰,不但是社会需求,而且是个体的需求。但目前某些高校的

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面,重社会需求而轻个体需求,偏重于教育者基于社会需求向大学生传输理论,忽视了大学生个体需求的激发,从而导致两种需求缺乏有效整合。 (三)教学资源亟须优化

首先,部分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教学存在统筹不足的问题,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整体性。某些高校思政课任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各自为政,导致各门课教学内容缺乏统筹,在理论教育方面造成脱节,难以从总体上把握实效。其次,教材理论性强,有些内容完全照搬文件政策,影响了大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兴趣。再次,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呈现社会问题时,难以做到正确引导学生。一种表现为只呈现社会问题而忽视深入分析和积极引导,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另一种表现则是缺乏有效的引导方法,缺乏说服力。

(四)教育对象研究不足

大学生的心理、思维、学习习惯等会对思政课教学实效产生重要影响,准确把握大学生特点能够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针对性。当前某些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缺乏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如不改善这一状况,就很难把握学生的理论需求,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针对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与不足,应针对问题,结合思政课教学实际,积极实施教学改革。

(一)优化信仰教育目标 1.信仰教育目标具体化。

在教学中,应首先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并将其具体化,根据四门课程的侧重点和不同章节的内容,把这一宏观目标划分为若干层次、不同方面的目标,适时融入各章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中国救国救民之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确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的重要指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各门课的不同章节,又可将每门课的总目标具体化,教师在讲授每一章节内容时,都要向学生明确不同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目标,从而增强信仰教育的可操作性。

2.以知识教育促信仰教育。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以知识认知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升华,以价值选择为目的的教育过程”[1]P32。知识教育是信仰教育的基础,并以信仰教育为最终旨向,应以知识教育有效促进信仰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应重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科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