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船校前身问题给江科大领导第二封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2:17: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关于上海船校前身问题的第二封信

尊敬的江苏科大校领导:您好!

本人去年12月曾写信给学校领导,反映校史和学校来源情况,呼吁改写校史,务必慎重处之,但未有回信。我今年83岁了,大病初愈,仍记挂本校的事。最近从有关信息知悉,校史竟然在规避亲历者、见证者的情况下,急切地被改写了。以前学校领导集体研究认定上海船校成立时,整体并入的上海机电工业学校是主体单位(前身),把前身的历史计入校史,则为1933年起始,现在学校研究不承认上海船校成立时有主体单位,不计及学校前身的历史,则为1953年起始。我以为校史计及前身的历史或不计及前身的历史,这只是认知各异的不同选择,哪一种选择,只要实事求是,别无图谋企求,都无可厚非。但是有人提出把学校源头(前史)改为1866年起始,并把改写校史上纲到是“正本清源,厘清讹传迷雾”,这就需要认真考证了!

近日sh任之(周新民)在网上发布了〈正本清源〉2017版江苏科技大学校史沿革图,不明真相的读者,乍一看新版校史沿革图,确实令人赞叹不已!4所年代久远的学校,远的超过150岁,近的也年届耄耋,所谓“多源合流”,全成了江苏科技大学的前身,江科大变成它们的后续承继者,传承者。然而对照原版校史沿革图,不难发现新版校史沿革图存在严重的缺陷与瑕疵,它含混史实,移花接木,给人错觉,制造假象。

首先,新版校史沿革图无视(实际上是隐匿)一个最重要的史实,

即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成立是以上海机电工业学校整体併入为基础,该校有600左右名学生(不含新生)和60名左右教职工,整体并入后原校不复存在;而其它3校只是转入了少数学生和个别教工(福建工业学校学生84名、未曾上课的教师1名,上海机校学生191名、教师2名,上海水产学校学生85名,教师1名),其原校依然独立存在。新版校史沿革图把3所仍独立存在的学校与整体併入新校的原上海机电工业学校捆绑一起并列纵向垂直排列,以致造成4所学校都是上海船校前身的假象,把这3所学校的前身—马尾船政学堂、德文医学堂和省立江苏水产学校的大门影片冠在新版校史沿革图的顶上,看似气势浩大,宏伟壮观,却让知情人看了汗颜和拐扭,这不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吗?这好比穿戴了别人漂亮的衣帽在炫耀,难道不怕揭穿了给人耻笑?其实只有上海机电工业学及其更名前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才是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的前身,因为它原校不复存在,已身在其中了,其它原校仍独立存在的3校分别是现在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

其次,新版校史沿革图一方面隐匿上海机电工业学校是上海船校成立的主体单位的重要史实,另一方面却把原版校史沿革图中的福建工业学校,莫名其妙地换成福建高级航空商船职业学校,而且用心良苦地特别标注它是1952年11月并入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以突出显示比上海机电工业学校早并入,如果福建高级航商职业学校的84名学生和教工林善馏果真是1952年11月併入,众所周知,上海船校是1953年8月成立,那1952年11月并入“上海船校”的福建高航学

生到底入住在上海哪个地方?他们在这之后的10个月里干什么?把筹建计划任务书的行文落款时间诡称是执行落实的时间,这显然是有意的误导,就是要彰显福建高级航空商船职业学校,因为它的前身可追溯到1866年创立的马尾船政学堂。这里编者的图谋是想告诉读者,既然“上海船校”1952年11月业已建立,那之后1953并入的上海机电工业学校就自然不能算作已建“上海船校”的主体单位了。而事实是,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是1953年8月成立时,福建航空商船职业学校已不复存在,冠名为福建工业学校的84名学生和教师林善馏转入新建的上海船舶工业学校。至于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管理局程望局长1952年11月19日写的筹建船校的计划任务书中没有提及上海机电工业学校,那是因为它不属于船舶管理局管辖的单位,这样跨地区、跨部门的调整和创建新校只能作为全国性工业性质中等专业学校调整整顿的一部分来完成,单有一个船舶管理局是无法完成这个使命的。写历史应以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为依据,为了某种目的,只找本本,罔:顾事实,难免不能自圆其说,贻笑大方,不是吗?学校还没成立,他们怎能捷足先登呢?

原版校史沿革图把整体併入并且成为上海舶工业学校主体的原

上海机电工业学校(前身为1933年建立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作为主线纵向垂直排列,将其它3所仅转入少数学生和个别教工原校仍独立存在的福建工业学校(不是福建高级航空商船职业学校,上海船校成立时它早已不复存在)、上海机器工业造学校和上海水产学校横向排列以示区别,这样一源多流,主宾清晰的排列,精准妥切,实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