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17:02: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如何设计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一、设计教学目标必须切实可行
制定教学目标,教师必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切忌空泛模糊、好高骛远。教学目标应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准确性、可操作性和可测性。如果教师不能系统、全面地掌握教材和了解学生,就会造成教学目标定得不恰当的现象发生。便于操作的教学目标体现在目标结构简单易行,评定的标准简单明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教学的基本程序;既能从中体现知识的逻辑顺序,又能体现思维升级的进程和学生能力增长的阶梯进程。如果教学目标不便于落实和操作,就会达不到学习效果。
例如在计算教学和应用题教学中提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采用“充分理解”、“进一步领会”等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于一门学科,一个单元是可以的,但作为一堂课的课时目标用于指导教学则难以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之类的学科总体目标,是由一系列具体行为目标构成的,必须将教学目标分解、细化成一个个具体目标,以具体目标为载体和基石,通过每一课时的日积月累,才能实现总体目标。
二、教学目标需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由“二维结构”发展为“三维目标”,体现了教学目标在不断发展与逐步细化。“三维目标”更加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这一目标某种程度上也是从以往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种目标衍生而来的。建立三维目标的知识体系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同样它也是优化教学目标的前提。
例如,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不能只局限在“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结构,并能正确灵活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这种认知目标上,还应设计如“对应”、“化归”等数学思想的教学,渗透“变中蕴含不变,不变中蕴含着变”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毅力”等目标。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目标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
当然,并不是每节课的目标都是三维目标面面俱到的结合,每节课的内容不同,目标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但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始终心怀三维目标,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生搬硬套,有机整合三维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目标需层级递进,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可以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就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有层级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4个层次。数学课时教
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另一层含义是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新课程标准的一条核心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发展。由于每位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学生自身思维方式、思维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这也就决定了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不能搞一刀切,既要体现统一要求又要区别对待。如果让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准确把握学生课前目标的达成度,而后分层提出要求,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样,倡导算法、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等,其都是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收益。
四、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具有统帅全局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和调控作用。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去展开。可见,课堂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每节课就一定要达成既定的目标,况且三维教学目标也不可能靠一节课或短时间就能完成。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