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岑参边塞诗艺术风格之异同及成因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6 16:37: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适、岑参边塞诗艺术风格之异同及成因研究

作者:张微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2期

摘 要:边塞诗展现出了绵延不绝的中华历史,它是对中华民族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描述,它的产生与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息息相关,边塞诗是在特定人文社会和深厚历史土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适和岑参是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两人有着相似的出身和生活经历,其诗歌内容也都是歌颂将士们不畏生死的精神,展现出了慷慨悲壮的格调,但他们作品的艺术风格又各具特色,独具匠心,他们以不俗的艺术才情为边塞诗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故也必然成为中国诗歌中一颗璀璨明珠。 關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02

高适与王昌龄、岑参和王焕之合称“边塞四诗人”。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诗歌具有“雄浑悲壮特点”,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岑参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具有空前开扩和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其诗歌题材涉及山水、赠答和述志等各方面内容,展现出了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精神,给人们营造出了盛唐诗人开朗胸襟的艺术感受。将慷慨豪迈的语调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出了边塞的奇伟壮丽之美。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两者都是边塞诗人,其作品风格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笔者特对两人诗歌的艺术风格之异同及成因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边塞诗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艺术风格之相同处

高适和岑参都是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将边塞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展现出了将士们慷慨悲歌的雄壮风貌。他们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和相似的出身,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在边疆上立功,感受到的边塞见闻具有相似性。下文特对高适、岑参边塞诗歌的艺术风格相似之处进行介绍。

(一)都是描写军旅生活体验

高适和岑参的诗之所以具有较强的饱满性,与作者的边塞军旅生活体验有直接关系,高适入幕河西三年,感受到了青海地区和边塞生活。岑参入幕安西、北庭,在边陲地区生活了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年,深刻地感受到了边塞生活。高适和岑参的诗句有都有描写艰苦军旅的诗句,例如,在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铁衣远戍辛勤久”主要是感慨战士们的征战之苦,战士们在作战中遭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反映了战士们在作战时的艰辛;在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中,“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主要描写西域风沙的险恶,展现出了将士们行军的艰辛[1]。

(二)都是描写丰富多彩的边塞军中生活

由于高适和岑参有着相似的边塞生活经历,诗中都有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展现出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例如,在高适《赛上》一诗中,“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诗句和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一诗中的“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中,都是对边塞军中生活奔波劳碌的描写,诗歌中展现出了作者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给人一种积极向上和催人奋进的精神风貌。

(三)都是描写西北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高适和岑参的诗中运用大量的语句来描写边塞生活中的风土人情,运用大量语言来描写民族风情。例如在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一诗中,“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都是对塞外风土人情的描述,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大胆夸张和惊人的想象力描写手法,以真切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给人们营造了真实的边塞风情[2]。 (四)都是描写作者的实际见闻和感受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都是结合自身的实际见闻和感受写出来的,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展现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边塞生活给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给高适和岑参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自由空间。例如,在高适的《塞下曲》中,主要是描绘了壮丽的沙场征战景色,给人们营造出了宏阔悲壮的氛围,展现出了诗人的豪壮之情。在岑参的《轮台歌》中,主要是描写战争中两军的对垒、白昼出诗接仗和奋勇抗敌情感,诗人的真情实感在其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3]。

二、高适、岑参边塞诗艺术风格的不同处

虽然高适和岑参都是边塞诗人的代表,具有共同的写作风格,但是他们的艺术风格又各有侧重,展现出了不同的写作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题材选择不同

高适的边塞诗题材主要以描述边塞的真实生活情境为主,注重描写人而不是自然景观,在抒情时伴有写景部分。岑参的边塞诗主要以描写景物为主,用景物来烘托情感。高适的《燕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行》中,“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账下犹歌舞”,是对将军失职、腐败昏庸的描述,展现出了戎边将领的谴责。“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生动的描写了战士们与敌人浴血奋战、短兵相接的情境,展现出了将士们保卫国家的悲壮之情。岑参的边塞诗中注重对边塞风景的描述,例如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诗人虽然没有直面写战争,但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烘托出了将士们的英勇善战,展现出了必胜的心态[4]。 (二)写作手法不同

高适和岑参的诗在写作手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高适的诗质朴浑厚,雄浑中展现出了将士们的深沉。而岑参的诗注重描写将士们的豪情悲壮,在悲壮中展现出了洒脱精神。高适的诗歌中善于运用反衬和对比写作手法,语言具有精炼准确性。而岑参的诗句中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和比喻,展现出了生动绚丽的色彩。例如在高适的《蓟门行五首》中“戎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一诗中,诗人对军中的不正常现象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円斗兵稀”中,运用简练的语言,展现出了边塞情境的广阔无垠。岑参的《碛中作》一诗中,岑参主要是对沙漠行军途中的剪影进行描述,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促进了诗人情感和景物的有机融合,展现出了诗人从军边塞的豪情壮志[5]。 (三)艺术风格不同

高适和岑参的诗歌艺术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高适的诗悲壮之中带凝重深刻,而岑参的诗悲壮中带激扬进取。这主要是两者关注的事物和个性差异造成的。如高适的《燕歌行》中,“相看白刃血紛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主要是表现诗人对整个边塞战争的概括,展现出了诗人浓厚的忧思,整首诗的色调呈现出沉郁苍凉;而岑参的诗《首秋轮台》“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中主要反映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昂扬的情绪,注重对异域情调和新鲜事物的描绘。 (四)诗歌体式不同

高适和岑参的诗歌体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高适的诗以五言为主,展现出了气势混雄之感。例如在高适的《营州歌》一诗中,全诗共分为四句,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主要是描写边塞少年打猎的情景。后两句“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展现出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采用白描表现手法。岑参的诗有五言和七言两种,他能够结合诗中的内容对旋律进行转化,体式具有灵活性。例如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体式主要是运用仄声韵联贯到底方式,使诗歌更具舒缓和平稳[6]。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艺术风格既具有相同点,又具有不同点,是边塞诗的代表,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其两者的相同之处都是对军旅生活体验、丰富多彩的边塞军中生活、西北的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