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商会在区域产业承接中的作用与定位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5 13:42: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异地商会在区域产业承接中的作用与定位

摘 要:异地商会在区域产业承接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本文以西北地区为例,对以浙江商会为代表的异地商会在西北地区的创业历程、发展状况及组织形式进行实证分析,探索异地商会对产业区域转移与承接的影响机制,揭示异地商会在西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作用与角色定位,并为其进一步发挥产业承接中的“纽带桥梁”作用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浙江商会;产业转移;作用;职能定位

商会,即商业协会,是商人依法组建的、以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促进工商业繁荣为宗旨的社会团体法人。西北地区的异地商会,即由来自同一省市的、到西北经商的商人构成,是特定区域内民营工商业者的群体概念。西北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浙商、苏商、粤商等异地商会的影响与作用非常明显。

一、东部客商在西北地区的创业历程及发展状况

东部客商在西北地区投资创业,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从分散到集中、从市场到实业、从游牧式到扎根西部的过程。我们以“浙商”为例,说明东部客商在西北的创业与发展历程。

(一)从规模角度,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从分散到集中的历程

改革开放初,浙江商人开始走向全国。浙商初来西北,迫于生活压力以及受传统因素影响,从小商小贩做起,以挑担、摆摊等方式进行商品贸易。该阶段,最大的特征就是无资金、无厂房、无店铺,散户“游走式”经营。到20世纪90年代,初获成功的第一批浙商吸引了大批后继浙江商人来西北淘金。浙商看重亲缘以及地缘关系,喜欢通过各种纽带形成“和合”,这一时期,独自营生的散户开始集聚形成家族式的小企业,并造就了“义乌城”、“温州村”等浙商集聚地。到21世纪,东部客商已成为西北地区民营经济的主力军,以促进同乡企业交流、协调政企关系等为目的,纷纷建立了西北地区的企业联合会(商会)。目前,在西北的商会主要有浙江商会、江苏商会、粤商商会、晋商商会、齐鲁商会等,其中以浙江企业联合会的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据表1可知,浙商在西北各省的常住人口均过10万,创办企业逾千家,投资规模超数百亿,已成为西北地区民营经济的中坚力量。

表1 浙商在西北五省的发展状况

数据来源:西北五省各地的浙商联合会数据整理。

(二)从投资方式看,经历了从市场到实业的历程

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末,浙商主要通过商品销售来进行资本的积累。

改革开放初,大部分浙商主要以推销产品、卖百货、摆摊等方式进入西北市场。初获成功后,浙商为了固定、扩大销售,通过集聚建起了市场,开始了“坐商经营”的阶段,造就了兰州的东部市场、小西湖批发市场以及西安的康复路交易市场等较有名气的市场,并开始广泛发展品牌代理。2000年,国家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对已扎根西北的东部客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开放了西北市场,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新投资者的进入提高了市场竞争度,给他们又带来了冲击。此时,浙商开始意识到唯有转型——从经营市场进入实体生产——才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目前,浙商转型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跨行业大规模多元化,即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将剩余资本投资于制造业、房地产、能源、资源、食品加工、物流、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进行跨行业发展;二是与实业相结合,即以原商贸流通所在行业为主线,从纵向产业链入手,通过控制产业上游资源和介入关键生产环节实现转型;三是拓展商业综合服务,即在发展商贸活动的同时提供物流、贸易金融、咨询、工程总包等服务。

二、异地商会在西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及角色定位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商会的发展壮大,商会在招商引资和发展当地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商会有其独特优势,一方面完全可以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为企业收集经济信息,搭建交流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转移过程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作为独立于企业和政府的第三方,商会可以成为政企之间交流的纽带。

(一)为转出地与承接地政府、企业牵线搭桥

从实践来看,招商引资是西北地区对东部进行产业承接的重要方式。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在不断加快,要实现顺利承接必然要求西北地区对外招商引资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在此形势下,西北五省区改变了过去政府作为招商引资单一主体的格局,开始重视发挥异地商会的社会网络优势,放权给各商会鼓励其招商引资。“天下商会是一家”,商会组织间的这一天然联系,决定了商会可以发动“情感招商”的攻势;异地商会“两边熟”的人气,方便了商会为两地政府、企业牵线搭桥。近年来,西北地区的异地商会在招商引资的舞台上十分活跃,参与并组织了各种推介会,有效地引导民间资本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新疆为例,“十一五”期间,在新疆17个异地商会的努力下,有620个重点投资项目落地生根,累计引进区外资金580亿元;其中,2010年,实施的重点投资项目为119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了132.27亿元。

(二)为商会会员提供服务,引导其发展

商会在引导会员承接产业转移时有两大优势。首先,商会的会员遍布于各行各业,其领导班子往往是各行中的佼佼者,他们熟知本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是行内的专家。其次,与企业相比,商会拥有更健全的服务、社会和信息网络,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地的经济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因此,对于有意承接产业转移的会员企业,商会可以为其提供市场调查,

信息、政策法规、会计、融资(担保)、技术等咨询以及职业培训等服务。这些帮助,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承接产业转移的成功率,而业内成功企业的出现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效仿,因而也加快了企业承接产业转移的速度,由此可以形成一个促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良性循环。(三)为协调企业之间利益关系建立机制

目前,东部地区向西北的产业转移,呈现出整条产业链转移的状态,因此,厂商异地转移过程中的一致性就会极大地影响着产业转移的快慢与产业的生存。从实践来看,西北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着产业链内配套企业搬迁未能同步的情况,这样就极大地减弱了产业转移带来的成本节约效应和对企业的吸引力。为此,西北的异地商会发挥了其基本职能,它们为企业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各种活动,让企业家们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增强了产业链上下游厂商之间的互相信任,为建立更深入的合作关系打下了基础。厂商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有助于他们在整体搬迁的决策中达成一致,消除了终端企业和配套企业各自的顾虑,解决了迁移不同步的困局,提高了产业转移的速度和可能性。

(四)为政府与企业间的沟通对话提供平台

商会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在经济领域,商会对市场的交易制度和知识、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是介于企业与政府之间经济发展的第三股力量。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政府主要从宏观角度调控经济,其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而企业是微观的,直接参与生产销售,其目的在于实现生产效用最大化。社会福利水平与企业效用最大化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必然导致政府与企业的行为选择存在矛盾,需要商会这种第三方来进行协调。政府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可以通过商会转达到广大的会员;会员的想法和要求通过商会转达到政府。这种通过商会集中进行的企业与政府间的双向沟通对话,可以大大降低政企对话的成本,有利于减少政企在工商、税务、金融、资本市场、行业准入、权益保护等众多重要话题上的摩擦,能提高政府的效率,而企业也能专注于市场的深耕细作。

(五)为产业承接把好“二道关”

目前,东部地区向西北进行产业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式转移,即部分东部地区企业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原加工工业则向西北地区转移;二是资源吸引转移型,即西北有着丰富的资源,东部企业为方便获取资源而向西北地区转移;三是资本扩张型,即东部企业已做大做强,但受土地匮乏等因素限制,为进一步发展和扩展市场而向西北地区转移。实践表明,产业梯度转移要立足优势互补,加快产业升级,推动区域内产业合理布局。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更应进行选择性的承接,坚决拒接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商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可以帮助市场进行资源配置。通过研究、熟悉地方政策,依据产业发展方向,异地商会可以深入了解产业承接地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承载力。在为开展区域间经贸合作牵线搭桥时,商会就能够切实找准最佳的切入点,避免一些落后产业的承接,加快优势产业的承接,保证投资企业符合国家和地方各类产业政策要求,把好产业承接中的“二道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