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洪涛谈威科夫交易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0:09: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威科夫交易法

这些问题看似很抽象,但是在实际的走势图上,以上每条信息都对应着价量行为。我们交易员的任务就是能够识别出现这些价量行为,并翻译成市场本质理论,然后以市场本质理论为基础操作。如果单纯地看价格图形或者指标就下结论,这种操作属于公众行为。专业交易员和公众的区别在于,专业交易员在价量关系这一层之后,又深入剖析了一步,而非专业交易者的判断只停留在价格图形和指标这些表面现象上。

我们知道价格下跌的背后是供过于求,简单点说就是买方对当前价格不看好(没有需求)。当价格跌到了一定程度,总会有大资金先试水接盘,他们的行为叫做初始需求(初始支撑),英文叫做PRILIMINARY SUPPORT(简称PS)。或者说已经有人对当前价格看好了,认为以后能卖个好价钱。这些买家不是公众(因为他们没有能力阻止熊市),而是有雄厚实力的大机构。

首批大资金的进入,说明市场已经遇到了需求。如果接下来出现恐慌抛售(英文是SELLING CLIMAX, 简称SC),我们知道需求开始扩大,并正在努力吸收供应。大量的抛盘和大资金的接盘后,价格出现暂时的恢复,这个行为叫做自然反弹(AUTOMATIC RALLY,简称AR)。AR本身意义是接盘那些人把筹码又抛掉了,目的是设立一个用来收购的最高成本界限。千万不能看到熊市后的第一个反弹(AR)就买入,因为市场还没有到供应耗尽和需求持续控制市场的阶段(比如图一中3的结尾和4的开始阶段)。我们需要的是耐心,而不是冲动。

自然反弹之后,当价格再次下跌的时候(4的位置),我们仔细观察原来那种抛售行为是否又出现了。如果有,说明市场的清盘行为还没结束,价格会继续创新低。相反,当我们发现价格回到前面低点前后的时候,成交量价格波动已经非常小了(同前面恐慌抛售相比),这说明这次下跌没有带来更多的恐慌抛售,市场的卖压减轻了。这种下跌行为叫做成功的二次测试(SECONDARY TEST,简称ST), 我们从成功的二次测试得出的结论是:下跌暂时终止。我们需要接下来的市场行为来确认吸筹已经开始。如果第一个二次测试的成交量依然很大,说明市场上卖压还没解除。这种情况下,我们会继续等下一次的ST,直到看到ST是小成交量和小蜡烛,说明市场不再有抛售出现,或者说供应开始耗尽,这为市场进入吸筹阶段奠定了基础。

吸筹是个考验公众耐心的过程,冲动抄底的结果是坐过山车(震仓或大资金的疲劳战术),一点点失望或者恐惧情绪就会把提前抄底者甩出去。我们下一篇会继续讨论大资金逼迫公众抛掉筹码的策略,如何识别市场的确进入了吸筹阶段,以及哪些行为确认吸筹结束,并且允许我们在牛市出现之前的进场时机。

26

威科夫交易法

大咖看市 | 趋势的判断工具——底部(二)

原创2016-06-05孟洪涛期货日报

更正:昨日大咖看市栏目文章的标题应为《趋势的判断工具——底部(一)》(可点击标题重温),是本文的

前篇。期宝失误,将文章题目写成《趋势到顶的实战技巧(二)》,特此更正。

ST(SECONDARY TEST,简称ST)确定下跌暂时停止之后,此时的市场背景是需求已经进入市场,原来那种没有需求的熊市特征已经不复存在。那么我们下面要关心的是CM是否继续低价收购,并且这种低吸的结果是否造成市场上卖单越来越少(供应耗尽)。另外,如果市场接下来形成了区间交易,我们假设这是CM为了收购而控制上涨。

如图三所示,在B阶段初期,也就是ST刚结束,区间交易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积极参与的公众还很多,他们的抄底行为和CM的控制上涨行为导致价格波动剧烈,这是正常的,我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吸筹初期的现象观察,不要用它来判断市场方向(公众看到大起大落,情绪容易被勾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CM的收购越来越多,市场上可供收购的筹码越来越少(供应减少),导致价格波动趋于平缓(这也是一种现象,不能作为判断根据)。

在区间交易中, CM尽量在底部静静收购。偶尔我们看到价格跳起来,是因为底部价位缺货,CM不得不暂时提高收购价,引起反弹。当然这种反弹必然勾起了公众的抢反弹冲动,就在公众盼望他们抢的反弹能够持续创新高的时候,CM在区间顶部截住了上涨。这种截住行为给我们的暗示是:CM的收购还没有结束,也就是说价格还没有到上涨的时候,我们还不能进场,因为CM还会把价格压到底部继续收购。

27

威科夫交易法

CM在顶部截住上涨之后,我们经常看到价格以小碎步形式下跌(图中小步曲线下跌的地方)。这种行为告诉我们:抄底的公众因为没有达到目的那种失望和气馁情绪,这种情绪会导致他们卖掉筹码。这是CM的疲劳战术,目的是让公众吐出筹码给CM,CM意在底部收购更多的筹码。

如果每次价格在区间底部反弹后,都无法超过前面波的高点,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是需求弱,大部分买家还在犹豫;第二是市场上的浮动供应还在,以上两个原因导致价格涨不起来。为了让价格上涨,浮动供应是CM必须要清除的。除了上述疲劳战术方法,最有效的方法是终极震仓。价格在区间内急速下跌(8的位置),有时候深度突破区间底部,这种现象是人为的,目的是看这种跌法是否引出大的卖单,也就是说CM想通过这种方法看市场上还有没有大的浮动供应。震仓还一个目的是:即使再顽固不卖的公众,也会因这种跌法产生恐慌,最后把筹码抛给CM。

一旦震仓出现,吸筹就被确认了。吸筹的确认等于给我们提供了进场方向,我们可以在震仓底部先建部分仓。确认震仓的是行为是快速反弹(9的位置,这个反弹不一定很高,但是动作必须是迅速),然后是对震仓的二次测试(10的位置)。这次测试必须是小成交量和小蜡烛,这样才能告诉我们震仓起作用了,已经把浮动供应(或者那些顽固不化死磕的公众)清除了。震仓和这次无量测试,不但确认了吸筹,而且清除了上涨障碍。

那么在上涨障碍清除的情况下,价格是否开始进入牛市,我们还要看一个重要市场行为:SIGH OF STRENGTH, 简称SOS。这个行为告诉我们需求完全控制市场,并且市场上的供应已经耗尽(没有能力阻止上涨了)。SOS是否有效,需要后面的回调确认(LPS)。这个回调不能有任何新的供应介入,才能确认SOS是有效的,这样也就确认需求占上风的这个事实。如果市场要进入牛市,这个事实是我们必须要看到的。LPS是吸筹阶段第二个进场点,因为:第一,吸筹已经被确认(指明后市的方向是牛市);第二需求已经完全控制市场,或者说市场进入供不应求的阶段;第三,以上两种情况下,没有供应参与的价格回落是风险最低的进场点。

下一篇我们会用实战例子解释上述理论背后的价量行为的特征。

28

威科夫交易法

大咖看市 | 关于二次测试(一)

2016-06-10孟洪涛期货日报

面对具体的价格图时,公众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蜡烛形态及其后果,或者指标组合及其后果。这种分析方法最根本的弊病在于其判断的根据:表象(蜡烛或指标形态)。比如你问他们上涨(或者下跌)的原因以及未来走势的时候,他们会说:某某几何形态告诉我们……或者某某均线如何如何,或者MACD如何交叉或开口等等。如果市场简单到可以利用表象就能准确判断的话,那么所有参与者都是赢家,那样市场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市场的存在需要公众前仆后继地贡献资金。

与公众不同,聪明钱的判断依据是价格背后水更深的地方。他们也看价格形态,但是通过形态他们剖析其背后的牛熊角逐,比如谁主导了这个形态的形成过程,促成这个价格形态的意图,以及这种形态带来的卖压和买压的变化。

最近读者反馈多次提到ST(二次测试)。ST的作用是确认,这个确认不是确认具体的价格形态或者指标形态(表象),而是确认买方和卖方的压力,市场参与者的意图,以及供求关系。比如超卖高潮(SC)这种大规模抛售的背后有一种力量的转换:既然当天有如此巨大的成交规模,说明巨量卖盘流入市场,同时有巨量买盘接收。那么在这两种巨量参与之间,我们更注重买方的巨量参与,因为熊市中出现买方的巨量参与,说明价市场在下跌过程中遇到了需求(并且需求正在努力战胜供应),这是我们真正要截取的市场背景信息,也是我们判断的依据。这也是公众和专业炒家的区别所在。上面是2015年7-8月纽约金日线(短线),大家在看下面的解释之前,先尝试着找一下PS, SC, AR, ST。

在需求初次进入市场之后,市场中的卖盘是什么情况呢?SC这种大规模的抛售已经把大部分公众吓跑了吗?能够回答以上问题的是ST。如果ST的过程是缩小的成交量和价格波动,说明大部分公众已经在SC中投降了(筹码卖给了CM),已经没有大规模的卖盘参与下跌了,从而证实(1)熊市暂时停止,因为能够导致熊市继续的卖盘的压力已经不足。(2)初次支撑得到了巩固。下面我们看分析。

29

威科夫交易法

如图所示,价格跌到了1的那一天,成交量猛增,我们的第一个反应是降价遇到了第一次大规模需求(PS),至于这个需求起多大作用,是否能持续下去,以及供应是否在需求的扩大下逐步稀少,是我们后面的观察重点。

市场经过几天休息之后,再次大规模下跌,这是继初次支撑之后,卖盘再次大规模流入市场,我们知道紧跟初次支撑(PS)的是恐慌抛售(SC)。SC告诉我们需求还在持续扩大(CM继续接盘)。那么在需求持续扩大的情况下,市场上是否还存在大量浮动供应(卖盘),这个确认留给ST!(我们需要的信息是供应进入短缺状态,这样下跌就会暂时停止,为价格进入吸筹和上涨创造了平台)。

3是SC之后的自动反弹(AR),3-4的成交量递减说明随着价格下跌,卖盘逐步减少。特别是3-4这几天的收盘价非常接近,说明卖压减小,前面形成的支撑(2的底部)不会受到威胁。4(ST)的成交量回答了上一段末尾的问题:熊市暂时终止,市场上的浮动供应已经逐步稀少,原来象SC那种大规模抛售行为已经不复存在。

有同学说ST可能是下跌中继,解答这个问题不难。我们自己必须清楚知道这个怀疑根据来自哪里:(1)是来自自己的主观思维或想象?主观思维不是判断市场的根据,是人为的想当然,市场不会理会人怎么想的;(2)是市场自身行为告诉我们这里是下跌中继吗?但是此处的市场行为告诉我们:促使价格下跌的动力已经无法恢复(要是3-4这个下跌带来大规模卖盘,说明下跌还可能继续。可是4的成交量告诉我们,价格跌到它的底部的时候,没有大规模卖盘流入市场,也就是说,能够使下跌中继成立的动力没有出现)。

知道了判断根源,对自己怀疑的东西就清楚了。大多数的怀疑来自表象:比如蜡烛形态,以及每个指标信息不一致(自相矛盾)等等,此刻需要静下心来,深度剖析产生怀疑的根源:人的情绪和主观思维。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