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3:36: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超高热:41.0℃以上

常见的热型有哪几种?各自特点是什么?常见于什么情况? (1)稽留热:体温在39~40℃以上水平持续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称稽留热(continuous fever)。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

(2)弛张热:是指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差可达2℃以上,但都高于正常水平,称为弛张热(remittent fever)。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严重化脓性感染。

(3)间歇热:是指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又迅速降至正常,经过一天或数天间歇后体温又升高,高热期与无热期(间歇期)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反复发作,称为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性肾炎等。

(4)回归热:是指体温急骤上升达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又出现高热,如此规律地交替出现,称为回归热(relapsing fever)。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5)波状热:是指体温逐渐升高达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是指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常测量体温的方法有哪几种?各适用于哪些患者?

测量体温的方法有三种:口腔测温法、腋下测温法和直肠测温法。

(1)口腔测温法: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鼻手术、张口呼吸的患者不宜测口温。

(2)腋下测温法: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汗较多者,肩关节受伤,消瘦夹不紧体温计者不宜测腋温。

(3)直肠测温法:适用于适用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意识不清的患者,直肠或肛门疾患及手术患者;腹泻、心肌梗死患者不宜测肛温。

患者在测量口腔温度时,不慎将体温表咬碎,该怎样紧急处理?

首先应立即清除玻璃碎屑,以免损伤唇、舌、口腔、食管及胃肠道黏膜;再口服蛋清或牛奶,以延缓汞的吸收;若病情允许,可进食粗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出。

身体对用冷用热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冷热应用时间过长会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 身体对用热会产生的反应:①增加机体的基础代谢率,使体温升高。②扩张局部血管,使血流量增加,血液循环速度加快。③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④增加白细胞的数量和活动度。⑤使肌肉组织和结缔组织的伸展性增强,柔韧性增加。⑥降低关节腔滑液的黏稠度。⑦加快神经传导速度。身体对用冷产生的生理效应与用热术产生的生理效应正好相反。冷热应用时间过长,会产生继发效应。这是机体为了避免长时间用热或用冷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的防御反应。

用冷用热术均有减轻疼痛的作用,请分析各自的作用机制。

用热术减轻疼痛的原理是:用热既可降低痛觉神经兴奋性,又可改善血液循环,加速组胺等致痛物质排出和炎性渗出物的吸收,解除对神经末稍的刺激和压迫,因而可减轻疼痛。同时用热可使肌肉、肌腱松弛,增强结缔组织伸展性,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减轻因肌肉痉挛、僵硬、关节强直所引起的疼痛。

用冷、用热术的目的、禁忌有哪些?为什么?

(1)用热术的目的:①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局限;②减轻深部组织充血与肿胀;③减轻疼痛;④促进伤口愈合;⑤保暖与舒适。

(2)用热术的禁忌:①急腹症未明确诊断前;②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③软组织损伤48h内;④细菌性结膜炎;⑤出血性疾病;⑥意识不清、感觉异常者;⑦金属移植物部位;

⑧恶性病变部位;⑨孕妇。

(3)用冷术的目的:①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②减轻组织的肿胀和疼痛 ;③控制炎症扩散;④降低体温。

(4)用冷术的禁忌:①血液循环不良;②慢性炎症或深部有化脓性病灶;③对冷过敏、心脏病、昏迷、感觉异常及体质虚弱者均应慎用冷;④用冷术的禁忌部位:枕后、耳廓、阴囊处:用冷易引起冻伤。心前区:用冷易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心律不齐。腹部:用冷易引起腹痛、腹泻。足底:用冷可引起反射性的冠状动脉收缩。

患者,女,38岁。甲状腺术后诉切口疼痛,其家属用热水袋敷在局部。请问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正确的护理措施是什么?

该做法不对,因为软组织损伤48小时内,用热可促使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加重皮下出血和肿胀,从而加重疼痛。应该用冰袋冷敷,用冷使局部血管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减轻局部充血;同时用冷还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血液的黏稠度增加,有助于血液凝固而控制出血。适用于局部软组织损伤的初期、扁桃体摘除术后、鼻出血等。

乙醇擦浴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及患者反应。

(2)擦浴禁忌部位:①胸前区、腹部、后颈、足底;②乙醇拭浴禁用于新生儿及血液病者。

(3)擦浴时,以拍拭(轻拍)方式进行,避免摩擦方式,因摩擦易生热。

第十六章思考题参考答案

如果患者的呼吸频率出现异常,护士首先应排除哪些生理因素的影响,才能进一步确定其为病理性异常?

护士首先应排除的生理因素为:

(1)年龄: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如新生儿呼吸频率可波动于30~60次/分钟。 (2)血压:血压大幅度变动时可以反射性地影响呼吸。血压升高,呼吸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呼吸加深加快。

(3)温度:体温上升(发热或剧烈运动后),呼吸频率加快;体温下降,呼吸变深变慢。 (4)情绪:强烈的情绪变化,会引起呼吸系统的活动改变。例如,突发惊惧会导致呼吸临时中断,狂喜或悲痛会导致呼吸痉挛。

(5)运动:运动时机体代谢增高,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大以适应机体的代谢需要。

王某,男性,46岁。因使用农药敌百虫不当中毒,目前意识模糊,呼吸微弱、浅慢。 (1)护士测量呼吸频率应采取的方法是

A.以1/4脉率估算 B.测脉率后观察胸腹部起伏次数 C.听呼吸音计数 D.用手掌感觉呼吸气流通过次数 E.用少许棉花置患者鼻孔前,计数棉花飘动次数

(2)根据医嘱,护士为患者吸氧,此时湿化瓶中应放入

A.温水 B.灭菌水 C.酒精 D.生理盐水 E.自来水 显示答案

(1)E (2)B

请阐述潮式呼吸、吸氧后呼吸抑制、吸收性肺不张、氧中毒的发生机制。 上述情况的发生机制为:

(1)潮式呼吸:由于呼吸中枢兴奋减弱或严重缺氧时,血中正常浓度的CO2不能刺激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导致呼吸逐渐减弱以致暂停;当呼吸暂停时,CO2停止呼出,在体内积聚,引起血中PaCO2增高,达到一定浓度后,可刺激化学感受器从而兴奋呼吸中枢再次引起呼吸;随着呼吸的进行,当积聚的CO2呼出后呼吸中枢又失去了有效的刺激,呼吸又再次减弱,进而暂停。

(2)吸氧后呼吸抑制:低氧血症时,PaO2的降低可刺激周围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增加肺部通气。若患者长期依靠此反射性兴奋维持呼吸(如肺原性心脏病、Ⅱ型呼衰的患者),吸入高浓度氧后引起PaO2升高可消除这一反射机制,导致患者自主呼吸抑制,甚至出现呼吸停止。

(3)吸收性肺不张: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气后,可大量置换肺泡内氮气(不能被吸收)。一旦支气管阻塞,其所属肺泡内的氧气可被循环血流迅速吸收,导致肺泡塌陷,引起肺不张。

(4)氧中毒:长时间高浓度给氧,肺泡气和PaO2升高,使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氧分压差升高,氧弥散加速,组织细胞因获氧过多而中毒。

患者吸氧的指征是什么?给氧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采取哪些措施来确保疗效和患者的安全?

(1)患者吸氧的指征为:轻度缺氧,一般不需给氧,若患者呼吸困难可给予低流量氧气(1~2L/min);中度缺氧,需给氧;重度缺氧:是给氧的绝对适应证。当患者PaO2<50mmHg,均应给氧。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冠心病患者PaO2<60mmHg时即需给氧。

(2)用氧过程中的安全措施有:指导患者及探视者用氧时禁止吸烟;确保电器(如电剃刀、助听器、电视、电热毯等)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避免电器短路产生火花而引起火灾;避免使用易产生静电的材料,如毛毯、合成纤维等,患者和照顾者最好穿棉质衣物;避免附近放置不稳定、易燃的物品,如油、乙醇等;工作人员应熟悉灭火器的位置,掌握使用方法。

请比较各种常用给氧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常用给氧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 (1)鼻导管和鼻塞法:优点为简单、经济、方便、易行;缺点是吸氧浓度只能达到40%~50%,氧流量一般<6L/min

单侧鼻导管:节省氧气,但对鼻腔黏膜刺激性大,因此临床不太常用;要求:每8h更换1次导管

双侧鼻导管:简单、且不会干扰患者进食和说话,并允许患者有一定的活动度,因此患者相对比较舒适、耐受性也较好;可给最高氧流量为6 L/min;需要观察患者耳部、鼻翼的皮肤黏膜情况,防止皮肤破损

鼻塞:对鼻黏膜刺激性小,患者感觉较舒适,且使用方便,临床使用广泛;但吸氧浓度一般<50%

(2)漏斗法:优点为使用较简便,且无导管刺激黏膜的缺点,但耗氧量较大;适用于婴幼儿或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

(3)面罩法:优点为对气道黏膜刺激小,给氧效果好,简单易行,患者感觉舒适;缺点为影响进食、咳痰,需中断给氧;有开放式和密闭式两种

(4)氧气头罩法:使用方便,但需注意保持头罩和颈部适当的空隙,以防二氧化碳滞留及重复吸入;主要用于小儿

(5)氧气枕法:适用于家庭氧疗、危重患者的抢救或转运途中临时供氧;但需注意充气前洗净内部粉尘

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实施氧气疗法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应给予低浓度氧疗,同时要密切观察动脉血气分析的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增高的反应很弱,呼吸的维持主要依靠缺氧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如果给予高浓度的氧气吸入,低氧血症迅速解除,也解除了缺氧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导致进一步呼吸抑制,加重二氧化碳的潴留,甚至发生二氧化碳麻醉;另外,由于缺氧的消除,通气低下部位的血流反而增加,使已失调的通气/灌注比例障碍更为严重,导致PaCO2进一步增高。所以,这类患者氧疗需采用低流量给氧。

采用一次性双侧鼻导管为患者给氧,所需吸氧浓度为33%,请问氧流量应调节为多少? 因为鼻导管方法给氧浓度计算公式为: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因此氧流量(L/min)= (吸氧浓度(%)-21)÷4=(33-21)÷4=3 L/min。

陈某,女,58岁,子宫颈癌行子宫切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痰多不易咳出。医嘱:必要时吸痰。请问:

(1)如何判断患者是否需吸痰? (2)操作前应如何向患者解释? (3)为患者吸痰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4)若患者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可采取哪些措施帮助患者咳痰?

(1)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吸痰的指针为:患者呼吸道有分泌物积聚,出现痰鸣音、肺部有湿啰音、呼吸音低、呼吸频率加快或排痰不畅;

(2)操作前应向患者解释吸痰的目的、方法及可能引起的不适,如恶心、咳嗽和喷嚏等;同时要告知患者和家属吸氧过程中的四防等安全注意事项;

(3)为患者吸痰时应注意的事项为:根据吸引方式确定合适的插管深度和方法;吸引手法为左右旋转,向上提拉,每次吸引时间<15秒;每根吸痰管只用一次,不可反复上下提插,同时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吸出物性状;多处需要吸痰时,顺序为气管切开-鼻腔-口腔;如痰液黏稠,可叩拍胸背部或行雾化吸入后再吸痰;如一次未吸尽,应更换吸痰管,隔3~5分钟重吸,如此反复,直至吸引干净;有人工气道者,可直接从人工气道内吸引;

(4)若患者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可采取以下措施帮助患者咳痰:叩拍胸背部或行雾化吸入后再吸痰;如有人工气道,可滴入α-糜蛋白酶稀释痰液后再吸痰。

第十七章思考题参考答案

人体哪些部位可测量脉搏?

凡靠近骨骼的浅表大动脉均可用于诊脉。桡动脉是最常用和最方便的诊脉部位,患者也最乐于接受。其次为颞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和股动脉等。如果怀疑患者心搏骤停或休克时,应选择大动脉为诊脉点,如颈动脉,股动脉。

怎样分辨异常脉搏?如患者发生绌脉应如何正确测量?

应观察脉率、脉搏的节律、强弱、紧张度、动脉管壁的弹性等情况来分辨异常脉搏。如患者发生绌脉,应同时测量心率,两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一人测脉率;由听心率者发出“始”、“停”口令,计数1分钟。

如何指导有循环系统疾病或接受相关药物治疗的患者及其家属自行监测脉搏和血压? 首先应了解其有无影响脉搏和血压测量的因素存在,若测量前患者有剧烈活动、紧张、恐惧、洗澡、吸烟、进食、情绪激动等,应让其休息15~30分钟后再测量。测量脉搏时手臂放于舒适位置,腕部伸展,将示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压在桡动脉表面,压力大小以能清楚地触及脉搏搏动为宜正常脉搏测30秒,将所测脉搏数乘以2,即为脉率。异常脉搏应测1分钟。测量脉率的同时,还应注意脉搏的节律、强弱、紧张度、动脉管壁